Sunday, March 04, 2007

廣東話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由全體網民合作參與編纂的網上資料庫,任何人都可以到維基百科提議加入某一項資料,在經過論壇上的公開討論後,假如一段時限都沒有反對,就可以開設一個新項。其他網民可以不斷地豐富及修訂該項資料的內容,維基亦會詳盡審核內容,確保資料沒有謬誤。


昨日用Google搜尋資料,無意中連結入維基百科,看到資料中竟然有廣東話口語,好奇之下,上溯到主頁看看,發覺原來是維基百科的粵語(廣東話)版本 (http://zh-yue.wikipedia.org/)。瀏覽過幾頁之後,差點噴飯。粵語版主目錄有一欄叫「正嘢」(Featured Content),驟眼一看,還以為是入錯了色情網站。「正嘢」欄的簡介是這樣的:

「維基百科嘅正嘢:正嘢係維基百科最正嘅嘢。呢啲係啲文呀、公仔呀之類嘅嘢,代表維基百科合作努力啲立立靚嘅成果。維基百科嘅所有正嘢都詳盡審核過,以保證佢嘅質素,可作我哋嘅榜樣。右上角一粒銅星就表示嗰樣嘢係好正嘅。呢一版有維基百科全部正嘢嘅連結, 同埋陳列每一種內容嘅一個正例。陳列度會久唔久咁換畫。請你亦睇睇下面其它嘅正嘢。」

作為一種方言而非正式的書寫文字,廣東話是否適合用來建設資料百科,我其實是採取開放的態度的。網上的世界畢竟有點不同,各地網民都很習慣和接受以口語行文,香港的網上論壇亦習慣了夾雜著廣東話。統計數目顯示全球有約八千萬的人口以粵語為日常使用的語言,維基增加了粵語版,亦表示了有一定數量的網民支持。何況維基標榜的是最自由參與的網上百科,質素、水平不夠的,自然會被網民們淘汰。不過在看過現時的維基百科粵語版之後,亦發現了一些問題。

且不說書寫粵語,標準的廣東口語究竟是否存在,亦是個疑問。建立資料百科的目的就是要分享,分享就需要有共同的語言,用我們日常慣用的口語溝通,問題應該不大,其中有一些用字上的差異,例如廣東話的「喺」與「響」,都代表「在」的意思,「畀」「俾」都是「給」,無論你是廣州人還是香港人,只要是「粵語人」,基本上都可以看明白。廣東口語中有些字沒法寫出來,又或者本字太生僻,現代已經少人知曉,但是慣用了的俗寫字總是有的,如果有本字或者已經約定俗成的俗寫字不用,而借用同音字甚至是白字,就有問題了。部分文章以「既」代「嘅」、以「比」作「畀」,我有位同事就表明,看這類文章,有時候反要花多點時間,因為需要把充斥著借用同音字和白字的句子朗讀出來,才猜到到底是在說什麼。

另一個比較令人側目的現象,就是刻意採用地區性的市井俚語,「正嘢」、「啱啱出爐好正嘅圖」、「換畫」、「無乜料到」一類的詞句在主要的版面隨處可見。老實說,粵語版中的文章,不少與繁體中文版大同小異,只是把「是」、「的」、「了」、「這些」、「那樣」、「什麼」、「東西」等字詞換成了「係」、「嘅」、「咗」、「呢啲」、「嗰樣」、「乜」、「嘢」。可能有人會因此質疑粵語版存在的意義,所以編纂者希望以特別一點的用詞,來標榜廣東話與正統中文的分別。初看好像很有趣,但資料性質的網站,文字過份刻意地庸俗化、市井化,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也沒有必要。香港以外的「粵語人」,也未必看得明白。

不過,既然維基百科是依賴網民的參與而不斷進化,就讓我們給它多一點時間,讓網民的力量把它逐步地昇華吧。

-----------------------
得個知字:以下是一些已經是慣用了的粵語用字的俗寫與正字的對照,無必要刻意用回正字,但知道一下也無壞處。
「響」的正字為「向」,意即「在」「嗰」的正字為「箇」,意即「那」「咗」的正字為「著」,意即「了」「俾」的正字為「畀」,意即「給」「乜」的正字為「物」,意即「什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