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4, 2007

火燒功德林


一個人真的可以完全沒有脾氣嗎?受了委屈也可以忍氣吞聲,是否懦弱的表現?世上如此多的不平事,難道都可以如此的涼薄,完全無動於衷?非也,非也。


認識我的朋友,都幾乎沒有見過我動怒。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腎上腺分泌增加,對身體是一種負擔,也會造成損害。對於不平之事,我不會無動於衷,但我也不會隨便讓怒火中燒。無他,我只是不會因為別人的過失而懲罰自己,損害自己身體。

前天我到「南蓮園池」遊覽,發生了點小誤會,被間接的當眾斥喝。我在網誌中提到這件事,多位網友都表示替我不值,還關心我會否耿耿於懷,影響了遊園的雅興。大家的關心,我在此謝過了。不過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我是因為過後深深不忿,才借此宣泄一番。

佛家修行,嚮往心無罫礙的境界,遠離貪、嗔、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屬火,能燒毀自己功德之林。何謂「功德之林」?佛家認為,人若行善,其功德就如心田上長出的一株樹,多作善行,便會集木成林,故名功德林。但當嗔心起時,心如火燒,要出氣,要報怨,之前的種種善念,亦會因之燒滅,是謂焚燒功德之林。功德很不容易修積,嗔心一起,以前所修種種功德全都會盡失,絕對不值得。

我雖然不是修行之人,但也不會輕易讓怒火傷身,我的「功德之林」,就是我多年努力保持的健康吧。況且事情亦只是一場誤會,以一般人來說,對方的反應也屬正常,稱得上是疾惡如仇。我當時一笑置之,其實已把受委屈之事拋諸腦後,完全沒有影響遊園的心情。在網誌中重提,其實是想起對方是唸佛修行之人,又記起「火燒功德林」這句話,因為我的問題令他動氣,壞了他的修行,感到不好意思。

其實不單是佛家的修行,俗世中很多事都是如此,一個人無論為社會為大家貢獻了多少,一旦犯了一個錯誤,便會前功盡棄,淪為眾矢之的,以前所作的功績,不論多少,亦會被忘得一乾二淨。我並不認同這樣不夠理性的社會審判,但在現實中又偏偏是如此。剛下台的廣播處長,就是一個例子。

Wednesday, July 18, 2007

重新消失了的界碑石

「消失了的...」,這通常是一些掌故文章的標題,介紹一些早己不存在的舊景觀或文物,因為城市的發展而拆卸或移走,但如何消失,大多數都是有記錄,有跡可尋的,以下所述的,是一件同香港開埠歷史有著密切關係的文物,卻是一個月之間突然不知所縱,向各政府相關部門查明真相時,不是說不知情,便是推給其他部門。至於「重新消失...」,對,這件文物在年前被重新發現,現在卻又無緣無故地消失。



我認識一班喜歡研究和找尋香港界碑石的網友,大家在努力發掘一些已經湮沒了的界碑外,也在網上論壇交換心德。前天收到網友的留言:上星期發現,位於馬己仙峽道的一塊維多利亞城界石,已被移走,不知所蹤。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在港島北岸沿著維多利亞港等的海岸地區範圍,建立了維多利亞城,城市範圍,西起域多利道以北西寧街公園,東至黃泥涌聖保祿小學附近。為了確認其範圍,香港政府在1903年為它立下了多座界碑石,並刊登憲報,昭告香港市民有關該城的範圍。 現在仍可見到的界碑石,共有七座,分別為:

 1. 域多利道以北西寧街公園內,
 2. 薄扶林道行人道近3987號電燈桿柱,
 3. 克頓道距旭龢道400米左右附近,
 4. 舊山頂道與地利根德徑交界處附近,
 5. 寶雲道,離司徒拔道交匯處約500米,
 6. 黃泥涌道聖保祿小學對面,
 7. 馬己仙峽道 15 號 門外。

現在消失了的,是馬己仙峽道 15 號 門外的「七號仔」。這裡附近豪宅的管理公司,最近進行了斜坡工程,界碑石原來所在地的護土牆上,亦有明顯新修補過的痕跡,界碑石的消失,相信與工程有關。

最玄妙之處,是這座位於私人地方的維多利亞城界碑石,是近年重新發現的,所以並未正式評級及列為法定古蹟。這座界碑石一但被列為法定古蹟,物業的主人便不能隨便移動和改變附近的面貌,所以十分令人懷疑,是否有人為免自己物業因而無法改建,先下手為強,以斜坡工程作煙幕,希望神不知鬼不覺地令文物在刊憲確認前消失。

有網友已立即向有關的政府部門查詢,但答覆都是官樣文章:「不知道...不是我們管轄的範圍...已轉交相關部門...跟進中...」。其實早在重新發現第七座界碑石的時候,古物古蹟辦事處已被知會,一年過去,但正式評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沒有完成。

政府過去兩次在有關天星和皇后碼頭保留事件上的表現,令人失望,看來今次事件也不容樂觀。



<圖片轉貼自相關網誌 http://www.xanga.com/kk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