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7, 2013

花山藏萬柱


記得第一次到訪愛爾蘭北部海岸線上的「巨人堤道」六角玄武岩柱群,便被這世界遺產級的自然奇觀所震撼。愛上遠足後,在香港走的地方多了,才驚覺咫尺之內,原來也有同樣令人讚嘆的風景。北愛爾蘭的岩柱群是六千萬年前白堊紀末火山活動的產物,香港境內的岩柱群,卻來自下白堊紀(1)岩層,比「巨人堤道」更為古老,而且有別於世界上多為基性玄武岩的六角岩柱,是屬於酸性的細火山灰凝灰岩,其實更為罕有。
 

世界上很多的自然奇觀,往往先要長途跋涉才能探訪;氣勢磅礡,卻總有點拒人於千里,只可以遠觀而不可親近。遊覽「巨人堤道」當天,天朗氣清,對開的北海卻波濤洶湧;遊客都小心地跟海邊保持距離,不會為了親近壯觀的臨海岩柱而去冒犯冰冷刺骨的海水。香港的地質奇觀,就和藹可親得多,曾不止一次趁著夏季那些風平浪靜的日子,在西貢東郊野公園的糧船灣洲沿岸探索,近距離欣賞這一帶的六角岩柱群。
 

位於萬宜水庫東壩的地質公園設施(2)與「萬宜地質步道」,是熱門的岩柱景觀賞遊地點。早年建造萬宜水庫之時,在這一帶開鑿了多處岩石剖面,遊人可以方便地從多角度觀察最典型的六角柱狀節理。但如果你是有經驗的遠足者,覺得這始終有點人工斧鑿痕跡,不是純粹的天然;又或者地質步道太過輕鬆,且遊客太多,不是你那杯茶,也可以登上東壩以南的花山,一直走到白臘(3),沿途不單可以飽覽海岸岩柱奇觀,也可以看到不少其他有趣的自然風物。
 
東壩錨形石紀念碑旁邊,有石級登上護土牆頂,接上登花山之崎嶇山路。海拔只有212米的花山,是糧船灣洲東部的最高點,也是一座滿佈六角岩柱節理的山體。東麓臨海部份,長期受風化侵蝕,岩屑崩瀉、六角岩柱群外露的範圍面積龐大,很多時從百米坡頂直下海邊,一片斑駁,故有「花(斑斑的)山」之名。遠足人仕一般不會登頂,而在山坳處往「花山咀」岬角方向下切,因為要走近岸邊,才會見到更迷人的風景。
 

往花山咀盡頭的山路上,美景夾道:左邊是高聳的萬宜東壩及海蝕奇觀「破邊洲」,右邊是「滾石灘」與壯觀的「花山海岸」。破邊洲是岬角被海浪侵蝕貫通成拱門後、終至洞頂崩塌的遺跡,垂直的岩柱節理,形成如管風琴般的景觀。花山咀右邊的內灣名「撿豬灣」,有小路下走灣畔石灘,這個被遠足者稱為「滾石灘」的地方,卵石比拳頭大,堆積如山,在海浪衝擊下,不斷翻滾碰撞,啪有聲。下走石灘,當然不只是為了聽那滾石碰擊之聲,更吸引的戲碼,是仰觀灘邊那城牆般矗立的岩柱群,還有花山崖壁上如萬尊巨炮的壯觀場面。石灘盡頭,再無去路,這是「花山海岸(4)」穿越路線的起點,沿岸有更壯麗的柱岩景觀,不過只適合有豐富攀岩及海岸探索經驗的朋友,也只能在風平浪靜的日子,方可穿越。
 


回走花山咀路口,山路繼續向南,沿山坡攀上花山斷崖頂上,在適合的季節,會遇上小花鳶尾和崗棯花開滿山的情景。方才從石灘仰望,巨崖壓頂,觀感震撼;現在從崖頂俯瞰海岸,居高臨下,雙腿發軟。斷崖頂上,是大片風化嚴重的荒涼劣地,跟身後的蒼翠山坡,成強烈對比。劣地之上,偶爾會遇上矮樹數株,強烈海風吹壓下,長成扭橫折曲的蒼勁美態,猶如天然的盆景藝術。這是野生的羅漢松,年前內地人越境登岸非法盜掘的情況嚴重,花山是其中一個重災區。
 
若隱若現的路跡,沿崖邊游走,身旁腳下,「花山海岸」萬柱插天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不過因風化嚴重,岩石容易鬆脫崩裂,務必小心行進,不可太靠近崖邊。小路轉入山谷位置,越過一道清溪後,轉入白臘仔灣東面的叢林。叢林中支路紛陳,有上登回走花山,也有經白臘仔山谷上走萬宜路,部份已幾乎湮沒,一般人會覓路向下,往白臘仔「七重石灘」。
 
「七重石灘」形如其名,灘上卵石堆疊成多層台階,或無七層之多,能清楚分辯的,起碼有五層。雖知卵石都有一定重量,能被一一分段沉積,可以想像得到,這裡的海浪衝擊,力量有多大。從「七重石灘」往白臘村,還得翻過石灘盡頭的岬角,農曆新年前後,是吊鐘花開之時,這裡會是一片粉紅花海。
 

翻過岬角後,路分左右:往左可通水清沙幼的白臘海灘,灘後是士多和泳棚,夏天時擠滿遊艇與泳客;右邊的小路穿過樹林與廢田,直達白臘村,一座已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莊。村旁的草地,原為一片淡水濕地和樹林,天然溪流繞村流過,是蜻蜓和鷺鳥的家。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現有人在郊野公園內非法開闢車路,讓挖土機入村進行工程。樹林被砍伐,河道被淤塞,大片土地被挖起,淡水沼澤也遭填平。今年九月,城市規劃委員會更批准在白臘村劃出更多可作「鄉村式發展」的土地,可興建一百五十多間村屋而不需再經政府批准,無異於容許在郊野公園內不受環評監管地發展地產(5)
 
白臘村前,被填平的濕地早已長出翠綠。偶有白鷺低飛,散落的牛群,寫意地吃草,一片寧靜和諧的田園風光。只是平靜的風景背後,一直潛藏著暗湧。
 

(文章另見於2013-10-26 <主場新聞 - 保衛郊野公園系列>)
--------------------------------------------------------
(1) 白堊紀:地質時代,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科學文獻中一般以一億萬(100,000,000)年前為分界,把白堊紀分為下上兩層。按時間順序,一億四千五百五十萬至一億萬年前,是下白堊紀,隨後的三千四百萬年,是上白堊紀。
(2) 萬宜東壩交通:一般只能乘的士前往。西貢市有兩個新界(綠色)的士站,一個在碼頭巴士站旁,一個在親民街麥當奴對開。北潭涌巴士站旁邊,也有的士站。從北潭涌沿萬宜路步行至東壩,屬麥理浩徑第一段,長約10公里。白臘有村徑連接萬宜路,可電召的士回北潭涌,但須留意電話網絡訊號接收不佳。
(3) 從萬宜東壩到白臘之遠足路線,並非漁護署官方指定遠足徑。路線多為崎嶇山路,且部份路跡不明顯,步程約4小時,只適合有經驗的遠足人士,或由有經驗領隊帶領,方可前往。
(4) 花山海岸:也有稱「萬柱海岸」,沿岸六角岩柱群滿佈,屬須具豐富攀岩及岩岸穿越經驗的路線。一般遊人可乘遊船從海上觀賞。
(5) 根據現行法例,「鄉村式發展」並不需要先進行環境評估,嚴格的排污監管亦不適用,亦有權要求政府開闢道路。白臘村毗連郊野公園,卻不屬郊野公園範圍,稱為「不包括土地」,但任何發展,均直接威脅郊野公園。

Tuesday, October 22, 2013

消失中的西貢風景

「街角那間二手書店,好像要結業了。」早前聽到一位剛去過西貢的朋友報料,心中不禁若有所失。

在香港,一家二手書店的消失,就如鴨寮街某個二手電器攤販不再開檔,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尤其是近十年,二手書店早已如鳳毛麟角,舊書藉的一般出路,只能按重量被當作廢紙來賣。兩年前仍在西環上班,附近剛好有一家二手書店,於是便成為自己午飯時常去的地方。自己也算是半個書癡,很多時候會在二手書店中「尋寶」,希望找到一些絕版舊書,一些新書在出版後幾個月,在這裡以三分一價錢便買得到。從前香港人普遍收入不高,二手書仍有市場,其中又以教科書和參考書最受學生歡迎。二手書店的沒落,新一代香港人讀書風氣不盛,是一個原因;出版商每年都把教科書改版,迫學生買新書,是其二;另一個原因,是香港人富裕了,嫌棄舊物品。最近看到一則消息,台灣的「茉莉二手書店」在高雄開分店 ,市長陳菊親自出席站台。茉莉在台北已有四家分店,台中也有一家,二手書店可以經營得像誠品般的規模,我等書癡,只有羨慕的份兒。

香港的二手書店經營困難,但是居港的外藉人士仍普遍有買二手書的習慣。十四年前,郭志達 (Kevin) 和一位朋友,兩個仍在就學的大學生,便看中這個市場,合資二萬多元,在西貢開設了一家名為「悠閒書坊」的二手書店,主要買賣英文二手書籍。書店開始時位於商場一樓,生意上軌道後,搬到現時面對西貢十大會堂的街角。這裡是大部份來西貢市的人必經之路,「悠閒書坊」佔了兩個地舖位置,高峰期藏書超過15,000本,加上有好客的小貓駐店,十年之間,已成為了西貢市風景的一部分。這裡有不少二手英文旅行書, 我也是顧客之一。

休閒港口的迷人風情,加上眾多外國人聚居,形成西貢市多元文化的特色。「悠閒書坊」的成功,正是受惠於這樣的客觀環境,而外國人喜歡西貢區,是因為這裡遠離市區,樓宇密度低,生活空間相對地開闊。由於當年租金還算廉宜,書店有機會落腳,也有機會擴展營業。很可惜,隨著更多香港人熱愛到郊區放鬆身心,也由於「去西貢吃海鮮」成為近年湧入的內地遊客的「必遊項目」,西貢市的環境出現了很大改變,尤其在假日,交通擠塞、人多車多、食肆大擺長龍,已到了讓人有窒息感的程度。

「港人近年都羨慕著台灣的小生活:鏡頭中盡是大海、小街、咖啡店,充滿著悠閒感與人情味。那些畫面,不就是以前假日的西貢嗎?」博客莫逸風近日也慨嘆,過去悠閒的假日西貢,已不復存在。我們市區人看到的,只是見於假日的惱人狀況,但西貢居民要承受的,還有每日默默進行中的改變:租金急升,原來的特色小店、服務居民的地方小店,一間接一間,靜悄悄地消失,被地產公司、連鎖商店與食肆一一代替。在西貢土生土長的郭志達,體會更深,租加得太瘋狂,是在現址無法經營下去的原因。曾把書店的三分之一分割出來兼買衣服來增加收入,還是無法抵消租金的升幅;接手的是原在沖曬店旁的窗簾店,只因那邊的租金加得更瘋狂。「書店的存在,顯示一個社區的文化氣質。」而二手書店的存在,理論上更能突顯居民「惜書」與「環保」的特質。「如今這個社區容得下廿間地產公司,卻容不下一間二手書店。」一位住在西貢的朋友,對此現象深感不忿。

近日得知,「悠閒書坊」已在馬路對面近沙角尾人流較少的位置重新開業,面積縮小了,地點比從前僻靜,也不如舊址方便,但相信相熟顧客仍會繼續來支持的。慶幸店主願意堅持下去,為西貢保存一點住日的悠閒風景,為社區保留一個喘息的空間,也為我等書癡保留一個落腳地,但也不禁替他擔心:若西貢按現時的趨勢繼續「旺角化」下去,他又能繼續堅持多久?

(文章另見於2013-10-22 <主場新聞>)

Friday, October 11, 2013

泉音瀑韻,總教我著迷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會成為溯澗的發燒友。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對瀑布的著迷,是主要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對於熱愛生命的人來說,奔流跌宕的清澈溪水,有著某種象徵意義,也總能引起心中悸動。


偶然地翻閱一些舊檔案,發現了一篇自己多年前的塗鴉之作,回想起早年的一次溯溪之旅。那是一個多雨的夏天……

盛夏到訪林村谷梧桐石澗,清晨由梧桐寨村萬德苑出發,再次溯溪而上。昨夜雨後,翠谷中仍雲霧縈繞,山峰在霧中若隱若現,如蓬萊仙山;谷中崖上群瀑如翠屏掛緞。遍訪梧桐中下諸瀑,「井底瀑」深藏巨洞,如地府寒泉;「馬尾瀑」明快亮麗,水汽氳氤,如夢中仙境。一路上泉畔聽瀑,潭中暢泳,走走停停,到達主瀑時已是正午。
 
坐在瀑前石台,仰望百呎飛瀑如銀河落九天,一面野餐,一面賞瀑,實在令人心懭神怡,竟在瀑前消磨了一整個下午。意猶未盡,再涉澗而上,一探上源幽谷中如出水芙蓉之玉女群瀑,至源未登上大帽山時,已近黃昏,望山下華燈初上,又回到了人間。
 
    銀龍化雨灑天階,撥霧尋源穿三界,
    梧桐幽深沾寒露,寂寞芙蓉伴斷崖。
 

還記在參與登山遠足活動的初期,每次看到遠處山谷中的飛流秀瀑,總是十分嚮往,盼望有天能親臨其下,近距離細賞其流態,感受其清涼。溯溪是一項要求有一定技巧和經驗的活動,所以也不敢貿然嘗試,直至有一天,得到同是熱愛遠足的姑母的提點:「何不嘗試一探梧桐群瀑?」


林村谷中的梧桐石澗,澗道崎嶇,斷崖連連,溯溪探瀑,本是難度頗大,但因為澗道旁闢有山徑,山徑沿溪而上,繞過所有險峻位置。遊梧桐石澗,其實就是沿山徑登山賞瀑,以安全的方式近距離賞遊險峻的澗內風光。因為山徑只通到中游長瀑頂上,傳說中的玉女飛瀑,始終無緣一見。那是我第一條細心賞遊的溪澗,也一直是我最喜愛的溪澗。之後一段時間,參與過多次團體組織的溯溪活動,有了足夠的經驗和信心,又重回到林村谷中,準備好全溯梧桐石澗。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不單只是第一次真正沿溪全溯至源頭,而且自此之後,我更與溪流飛瀑,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於地理條件所限,香港沒有壯麗山川景觀,卻也有令人心醉的自然美景:丘壑起伏,峭澗清溪隨處可見,加上亞熱帶夏天豐盈的雨水,令深谷峭峽處處飛泉秀瀑;山色水影,如精緻的傳統園林藝術,因地製宜地濃縮於園中一隅,麻雀雖小而五臟俱全。對於一個地少人多而又高度發展的大都會來說,這實在是奇蹟,全因為我們擁有佔地面積達四成的郊野公園,讓自然美景免受都市發展破壞。然而更大的特色是,這些自然美景,永遠都在咫尺之內,被台灣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先生譽為「全中國少有的,甚至是世界少有的優質的『城市自然環境』」。日本和台灣境內不乏巨塹深壑,造就了飛瀑清流滿佈的環境,是公認的溯溪天堂,日本人更是亞洲地區有系統進行溯溪活動的始祖,各種專業裝備和詳盡溯溪圖,應有盡有。不過不是很多人知道,香港的城市自然環境,原來也孕育了不少溯溪愛好者。香港的郊野公園起源自提供食水的水庫集水區,因而保存了不少天然溪流;短小而急陡的溪谷,潭瀑連連,長度也正好適合半天至一天以內的溯溪活動;溪澗水量適中,故除非是遇上大雨,溯溪基本上是四季皆宜的活動;乾濕兩季分明的氣候,也為喜歡不同溯澗形式和難度的愛好者提供了不同的選擇;不少溪澗有山徑沿溪谷穿插,也讓一般市民能淺嘗溯溪之樂。



外面又下起雨來,望出窗外,維港對岸的大帽山已消失於迷濛之中。心想,帽山諸澗的飛瀑,一定又很壯觀了吧。


(文章另見於2013-10-10 <主場新聞 - 保衛郊野公園系列>)

-----------------------------------------------------------------------
(1) 溯溪活動需要一定的裝備、技考和經驗,也有潛在危險。有興趣淺嘗溯溪之樂的一般民眾和溯澗入門者,宜選擇梧桐石澗等一類主要由遠足徑串聯的溪谷。
(2) 位於大帽山郊野公園西北角的梧桐寨屬法例保護的特別地區,依傍梧桐石澗蜿蜒上升的山徑長約2.5公里,起點為梧桐寨村萬德苑,可從港鐵大埔墟站乘64K 巴士前往。於「梧桐寨」站下車後,沿車路及水泥步道至萬德苑,接山徑,隨往主瀑方向之指示牌直走,經井底瀑、中瀑(馬尾瀑)、主瀑(長瀑)至散髮瀑。山徑明顯但陡斜,天雨不宜。回程原路折返萬德苑,來回需時約3.5至4小時。有經驗且體力充沛者,可沿散髮瀑旁山徑登大帽山四方山坳,接麥理浩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