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孤單的狂歡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在網絡上看到這一段說話,本來沒有太大的感覺,只覺得是個故弄聰明的文字遊戲,但是認真想了一下,卻是何等的寫實。

經常一起活動的朋友中,有一位年紀最輕的,形象「大癲大肺」(喜歡即興式地作些看來搞笑又瘋狂的事),且任由我們嘲笑奚落,常為生活沉悶的大家帶來無限歡樂,是朋友中的「開心果」。這位整日嘻嘻哈哈的「大孩子」朋友,近日忽然一反常態,在網上透露了自己心情鬱結的另一面:因為看不到自已的人生目標,也達不到別人心目中的「理想成就」,自覺是一個失敗的八十後。

身邊的朋友中,也有相似一些的現象,就是努力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填滿自己的空閒,積極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其實是為了排遣孤單,「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正是這一種寫照。一群人聚集玩樂的原因,正是因為各自的孤單。但想深一層,這些吃喝玩樂的集體活動,嬉戲居多,但求開心渡過數小時,甚少談心事,縱然自己有問題,沒法得到其他人的理解,遑論得到協助解決,很多時候也確實不想掃大家的興。狂歡過後,往往寂寞更甚。孤單,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那一種「誰能明白我」、找不到共鳴的心情,也許很多人都經歷過。這位「大孩子」朋友,其實比同齡的朋輩成熟,願意跟我們這一群年紀大了一截的朋友廝混,大概是覺得我們的經歷豐富一些,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自問是個不錯的聆聽者,可惜卻不是個能為朋友解困的能手。能不介意把自己問題向朋友公開,是走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朋友的意見不一定中肯,也不一定能從中找到答案,但起碼能釋放自己,不再感到孤單。

孤單,自問是半個專家;沒有人生目標的生活,自已也曾經歷過。「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說得太好了,說得明白點,就是如何積極面對孤單、解決孤單的方法。

孤單的感覺,自懂事開始便伴隨左右。十六歲之前,只是努力地實現別人的目標、達到別人的期望,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自己希望得到的,早知道極難實現,別人亦無法理解,只能深藏於心中。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每次都碰壁,揮之不去的,正是那一種「誰能明白我」的心情。既然對自己沒有期望,只好把別人的期望,當成是自己的目標,在父母把自己送到海外升學的一刻,甚至仍不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會是怎麼樣的路,要面對的,又會是什麼。十六歲,一個人遠赴海外,舉目無親,語言能力不濟,溝通不順暢,一直備受呵護,卻要在毫無準備之下,同時要面對學習、自理生活、為解決生活費兼職等的種種問題,可以想像得到,會是哪一種的滋味。不過,就是這一段經歷,讓我學懂了如何與孤單共舞,讓孤單成為自己一個人的狂歡;也讓我學懂了人不一定要為著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要為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努力。

自已一個人過,不代表會孤單;沒有很多可以傾訴的朋友,也不一定是孤單。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很多自已喜歡的事,不怕影響到別人,不用顧慮別人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幸福。自己一個人,為了打發時間,作了不同的嘗試,結果發掘了不少真正的興趣,終身受用,是一種收穫。人是需要有獨處的時刻的,自己一個人,便可以更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深思自己的問題,也是一種好處。只不過,最難排遣的孤單,不是因為自已一個人過,而是身處人群中、卻依然揮之不去的那一種孤單感。

個人的期望有異於眾人的價值觀,感覺自己是異類,看不到誰能明白自己,找不到認同,就是那一種難以排遣的孤單。其他人心目中的成就,不一定適合自己,為何要強加於自已?人生,也不一定要有很高、很遠大的目標,因應自己的能力,設下一些低一點、近一點的目標,有何不可?只要盡了自己能力、曾經努力過,對自己有所交代,便可以無悔了。

說起來,我甚至沒有真正讀過老子的著作,卻從生活中學懂了「隨遇而安」。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己經夠多了,無謂再給自己加添更多。無法實現、無法挽留的,便要接受,把手放開好了,不必執著。廣東人有句歇後語,「泥水匠開門  - 過得自己過得人」,意為建屋時門口要開多寬,準則是自己能通過,也要別人能通過,不過若門已經開得夠寬,別人不願意過,那不是你的錯。有些事情,無法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但只要沒有影響到別人,自己能接受自己,便很足夠了。況且世上跟你想法相似的,肯定不只一人,有緣遇到,找到共鳴,固然是好,無緣相識,只要知道有他們的存在,也可寬慰。心放開了,便孤單不再。

也許有朋友會認為我是胸無大志,是自欺、逃避,但是如果能夠解決問題、能打開心結、能卸除重壓,又有何不可?


<圖片轉貼自網上>

Monday, December 13, 2010

「樂活」有感(二)

不管世人如何南轅北轍地詮釋「樂活」,我心目中的「樂活」,其實很簡單,就是尊重大自然、愛自己也愛別人、保持身心健康、快樂地生活。「樂活」的重點,是找尋讓自己舒適、自在快樂的生活方式,在吃得健康,活得快樂的同時,也反省有否對他人造成困擾、對環境形成傷害。不只是刻意標榜「綠色消費」,而是找出真正減少傷害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夏天時忍耐一點,不開空調開風扇,而不是花錢去換新的節能空調系統;吃飯時只要足夠的份量就好,減少浪費,而不是絞盡腦汁地想方法把廚餘分類...諸如此類。

雖說「樂活」其實是很個人的事,現今社會的大環境中,仍處處真正的樂活為難。除非你不打工不外出,城中的辨公大樓、商場等,大都不是綠色建築,也少有採用再生能源;真正能提供無污染有機飲食的食肆,亦如鳳毛麟角;上班一族所承受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絕對不利於健康生活。怪不得嚮往真正樂活的一群,大都有遠離都市繁忙且消費主義掛帥的生活的傾向。樂活並不等於不事生產,以尊重環境的態度,開家小茶室、辦手工作坊、經營小規模的有機農場,又或者有個性的民宿,生意不需要太好,可以悠閒而自足地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便是最理想了。不過這樣的生活是有代價的,一向習慣生活便利、分秒必爭、賺錢至上的香港人,又會如何看呢?

香港朋友中不乏有此夢想之人。開民宿、辦手工作坊、經營農場,在香港的實際環境中也許是不大可行,但仍會希望有天能辭去工作,甚至願意放棄高薪厚職,然後離開市區旺地,遠離都市生活壓力,開一間小咖啡店、小書店,又或者在家中經營自家產品的生意。不過能夠真正實踐的,始於只有少數,也並非理想中那般「樂活」。生活迫人,如果收入連養活自己也很勉強的話,怎會有膽量辭職去追尋樂活。世上也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尤其是小本經營,萬一積蓄都賠光了,還是要重返職場,大有可能還要自動降低待遇要求,才能重新找到工作。這樣的風險,不是很多人願意冒。
 
經營個體小生意,也有很多學問,其實並不輕鬆,亦要放棄很多。香港人的消費心態,對名牌的追求,可以是不惜代價,但對其他消費品的要求,卻絕對是要物超所值。小店沒有大集團可以大量進貨、低價傾銷的優勢,很多只能慘淡經營,況且個體的小本經營,產量也有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做生意,對質量也會有所堅持,如果還要兼顧環境友善的經營方式,成本自然更重,所以莫說賺錢,很多時候連回本也成問題。曾經有一位熱愛烹飪的朋友,離職後在家中經營自家製芝士餅的生意,因為口碑不錯,也能維持一定營業額,不過她堅持要用高品質、新鮮無防腐劑的原材料,結果賺不到多少錢,基本上可以說是「白幹」,最後還是放棄了。

當然,也會有具生意頭腦、又遇上適當機遇的樂活族,開間小小茶室,也可以門庭若市,忙碌得分身不暇,最後可能還變成一盤大生意,但結果是比打工時還要辛苦,樂活不成。曾在蔡瀾的文章中看他提到一個意大利廚師,不曉得他是否擁護綠色健康生活,但就肯定享受悠閒沒壓力的經營生意方式。他來港後開了一家叫da Domenico的意大利餐廳,蔡瀾試過後讚不絕口,廚師卻懇求他不要在美食專欄中作介紹,因為不希望引來太多慕名而來的顧客。開門做生意,竟然嫌生意太多,香港人聽起來,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吧。自己也有一位熱愛法國文化的朋友,在中環蘇豪區的橫巷開了一家法式情調的小咖啡館,經營也很低調,因為覺得以附近居住的外國人為主的常客,已足夠維持生意,便沒有刻意搞宣傳。奇實這樣的生活態度,在外地並不稀奇,只不過一向被拚勁十足的香港人嗤之以鼻,甚至被認為是懶惰、不求進取。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如果不能改變,恐怕也很難談得上樂活了。高纖低脂飲食、健身、瑜珈,甚至是一定程度上要犧牲一些舒適與便利的節能減排,不少香港人已經在做,似乎已很樂活,在心理上,卻仍然還差十萬八千里。

六年前到雲南中甸旅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放棄香港一切到中甸舊城區開咖啡店的香港女孩小蔡,近年也讀過薯伯伯Pazu著的《風轉西藏-我在拉薩賣咖啡》,他和泰國拍檔Oat跑到拉薩經營「風轉咖啡館Spinn Café」的故事,不少人也很熟悉。自己雖然沒有如此大的理想和勇氣,開一間兼售咖啡的小書店,賣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在店中與各方的同好和讀者交流,可以隨時關門休息去旅行,不用煩惱生意的好壞,也是自己嚮往的生活。只不過,手上沒有一定的積蓄,不敢實行,亦只能是空想,這也是另一種心理上的「無法樂活」吧。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樂活」有感(一)

近三個月來,每天營營役役,公私兩邊都過沒完沒了,也因為出了點小意外,連喜愛的減壓活動(遠足和跑步),也要暫時停止,為了某些原因,就連每年一度在十一月的長休假外遊,也除消了。少了運動,精神上的休息又欠缺,連身體的免疫力也跟隨下降,三個月中患了兩次感冒。這一陣子,竟有點身心俱疲的感覺。

讀到博友麥麥準備在明年放自已一年大假去周遊列國的計劃,羨慕不已。自己在大學時代,無牽無掛,也做過同樣的事,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七年前的某天,忽然感到莫名的鬱結,有種非要出去透透氣不可的決心,二話不說,立即向公司請了假,沒有確切計劃,也不問價錢便買了機票,幾天後便出發到日本,這一次的出走,只有四天,也是昂貴得可以的四天。當人有了生活上的種種負擔,不能再輕言不顧一切的瀟灑了,年紀越長,顧慮越多,到了現在,竟然連出走四天的勇氣也沒有了,雖說每年都有幾次外遊的習慣,但是每次都得要周詳計劃,小心計算放假日子的安排,超過兩星期的旅程,想也不用想了。

到外地旅行,自己喜歡往鄉郊往山野地方鑽,因為外遊對自己來說,不錯是可以欣賞不同地方的自然美景,了解當地人文文化和歷史,但主要還是一種暫時逃避的方式,可以短暫避開城市中那壓迫得透不過氣來的生活和消費模式。手上有幾本台灣出版的書,講的是台灣中產一族放棄大城市、放棄高薪厚職、遷居鄉鎮的實在故事,他們有的開辦民宿,有的辦工藝作坊。這幾本書,在書局一看便很喜歡了,只考慮了幾秒鐘,便買下來了。香港似乎找不到這一類的書,這也難怪,在香港,大部份人嚮往的,不是這一種生活,香港的環境,大概也容不下這種生活模式,除非你已是不愁衣食,已有安享退休生活的保證。

忽然想起了「樂活族」這個名詞。樂活,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樂活族」是近年興起的一個新詞,也有稱樂活生活、樂活風、洛哈思主義,或只簡稱為「樂活」,是名詞,是形容詞,也是動詞。這是一個源自西方的新興生活模式族群,由英語LOHAS音譯而來,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即「健康而可永續的生活模式」,概括地說,就是尊重大自然,提倡綠色建築、再生能源,提倡高纖低脂且無污染的有機飲食,多作運動,以保持身心健康,回歸自然。再加以引申,樂活也是一種主張跨越地理、種族、年齡、愛家人、愛自己、愛地球的生活態度。

這個名詞的中文其實譯得不錯,音義兼顧,可惜也常被濫用,任意詮釋。最常見的,是把樂活等同於一種有利可圖的消費模式,與收費五花八門的健身會所、瑜珈課程、減肥健美中心掛上鉤,與昂貴得不合理、標榜著「綠色」卻令人質疑其真實程度的消費畫上等號。在美國,LOHAS被當看成二百億美元的市場,大家可以想像得到,這到底是什麼回事。追求有機飲食、熱衷於健身、瑜珈等活動的城市人,自然會願意多花錢買這些產品,你覺得這是樂活的真正意義嗎?每日繁忙工作至筋疲力竭的都市人,為了保持身裁美態,已經是營養不良卻仍熱衷於只吃貴價的減肥餐,連睡眠也嚴重不足,卻堅持花錢入會擠時間去健身做瑜珈,你覺得這是樂活的真正意義嗎?在香港,一個建在垃圾堆填區上的「發水」地產項目,也用上了LOHAS的名字,還以此為該處的地下鐵路站冠名,嚴如他們的專用品牌。好好的一個名字,就這樣被糟蹋了。

Tuesday, December 07, 2010

七俠四義 - 大浪西灣保衛戰


《七俠四義》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作品,這套電影在1959年上映,是電影史上萬世流芳的作品,2010年被英國權威電影雜誌Empire選為一百部世界最佳電影第一名。

故事背境是日本戰國時期,一條窮困農村不堪山賊搶劫而向外求援,請來七位武士對抗山賊,最後把山賊殲滅。這是一套動作武俠片,但深刻地刻畫人性之矛盾,意味深長,散發着人性光輝。電影最後一幕,武士中的首腦人物慨歎:「勝利不是武士,是農民。」大浪西灣保衛戰的勝利者是大浪西灣,政府保育政策一日未改變,市民永遠都是戰敗者。

大浪西灣事件由《南華早報》7 月16 日首次報導,至政府8 月6 日刊憲,將魯連城打算在大浪西灣興建私人樂園的土地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歷時二十一日。這「勝利」不是必然的,政府開始的時候態度強硬,稱這是私人土地,政府無權規管。隨即全城喚起響亮的正義聲音,連這個避得就避的政府也不得不理,急忙轉軚,終於做了一件對的事。

近年香港經歷一場又一場保育敗仗,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大氣候中,大浪西灣事件有甚麼不同的地方?這二十一日裏不少人群起或各自做了許多事,這一戰無權無勢的市民在一邊,有權有勢的政府和地產霸權在另一邊,戰果出人意料,只能用美妙來形容。
這本書目的,就是尋找這些美妙的故事。

 - 節錄自《七俠四義》

作者:蔡東豪,嚴劍豪,張文俊,周達智,文家傑,司馬文,黃俊邦,陳淑莊,李少文,朱凱迪,劉克襄,吳希文等
ISBN:9789881915955
出版:上書局

*       *       *       *       *       *       *       *


《七俠四義-大浪西灣保衛戰》新書發佈會
12月18日(星期六)下午4時至6時
序言書室
嘉賓:蔡東豪, 嚴劍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