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2008年的聖誕,你在忙些什麼?


聖誕節來臨前的周未,大家在忙些什麼呢?趕緊完成聖誕前購物的最後衝刺?還是忙於應付接踵而來的聖誕派對?

聖誕節來臨前的周未,天氣十分和暖,陽光燦爛,我沒有浪費了這個好時光,終於重新開始了跑步的訓練,兩個月後便是香港馬拉松的日子,因為種種原因,今年的跑步的訓練卻遲遲未能開始。現在才開始其實已經是太遲了,但總好過不備而戰吧。星期天沒有聖誕派對,卻是一班熱愛郊野活動的山友,相約一起郊遊的日子。沒有觥籌交錯,沒有互換禮物,藍天白雲下,大家一起享受了一頓大自然風光的盛宴。

經濟不景,政務司司長公開鼓勵市民消費,呼籲大家要「買點東西送給親朋戚友」,不能說他說得不對,社會經濟確需要靠消費來刺激。但是為了消費而消費,買些昂貴而不必要的東西送給親友,倒不如買些實用的生活必需品,送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我有一班朋友,就趁著聖誕節來臨,剛巧又是寒流快將襲港的日子,購買寒衣和食品,分派給露宿人士。

西方傳統重視聖誕節,但原意本來就不是為了消費和吃喝,而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自己雖然不是教徒,但曾在外國留學多年,本來也入鄉隨俗,習慣了慶祝聖誕,不過回港多年,亦已回復了中國人的傳統。家人一向沒有聖誕節購物和慶祝的習慣,若說家人團聚,會更重視傳統的農曆新年。聖誕節來臨前的周未,剛巧也是農曆「冬至」到來的日子,「冬節大過年」,香港人雖然西化,也不忘中國傳統,我想大家在繁忙的聖誕派對之間,也要抽時間回家「做冬」吧。

說起親人團聚,今年的聖誕節前的周未,剛巧亦是家母難得一次的家族大聚會的日子。移民外國多年的舅父,因為兒子(即我表弟)結婚,趁著聖誕長假期,舉家回港舉行婚宴,家母外家分散各地的親戚,紛紛回港出席。舅父自小視我們兄弟如親生兒子,一起長大的表弟,也是親如兄弟,舅父一家移民後,大家雖然少了見面,表弟每次假期回港,亦必來探望我們。分散各地的親人能在聖誕的季節團聚,也可以說是符合了聖誕的精神。

大部份香港人對聖誕節的期望,其實是聖誕節帶來的長假期吧,我亦習慣了趁每年聖誕節假期外遊。去年聖誕節,我去了台灣登山,結果意外地渡過了一個白色的聖誕,今年計劃了到江西,又碰上了剛開始的華北大風雪,相信這個也會是寒冷的聖誕。聖誕節本來不是內地的假期,傳統的「春運」期又仍未到來,但火車票卻比往年緊張,據說是因為金融海嘯也影響到內地,工廠訂單不足,便讓部分民工早點回家過年。我們雖然買不到火車票,轉乘飛機,也還算負擔得起,況且內地機票正值淡季減價,算起來比火車票貴不了多少;但內地民工因為沒有工開而要提早返鄉,卻不是什麼開心的事,希望剛開始的華北大風雪,不要像去年的雪災般,嚴重地影響到他們返鄉的旅程。

除了是宗教上的意義、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聖誕節也是個提醒大家關心別人的時候,尤其是在今年這個經濟不景的氣氛之下,大家不多不少都受到影響,又或者要面對不明朗前景引致的種種擔憂。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美好的祝福,希望可為朋友帶來一些溫暖和安慰。

祝大家有一個充實和快樂的聖誕,在新一年事事順景!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企業心理學

東方與西方社會的企業經營方式,最大的差異是什麼?若在多年前有人這樣問,答案多會是「人情味」。的確,從前東方社會的公司老闆,尤其是華人和日本人的公司,大都注重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因此亦樂意與員工建立長久的密切關係,讓員工與管理層之間,有一種家人一樣的感覺。這類企業也許薪金偏低,但卻會各方面兼顧員工的福利,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在精壯之年努力貢獻公司,因為他們知道,對公司付出之後,會得到長久的回報,就算將來自己的工作能力因年老病患等原因而下降時,生活仍會得到保障。

不過這種企業生態,在西方社會,早已被認為不合時宜,在短期內增加公司業績,是各大企業的目標,對於大部份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更是終極目標,因為這對抬高公司股價,絕對有利;在這個公司隨時轉手換老闆的年代,也可以賣個更好價錢。既然老闆也不會對公司有留戀,員工也不會要求要忠心,誰可以在短期內增加業績的,高薪挖過來也無問題,但如果業績下滑,甚至只是無法保持高增長,亦不要怪老闆反面無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重「人情味」的企業生態,被認定是阻礙企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多冗員、職員老化、效率低、成本高等等,都是十惡不赦的缺點。以前被奉為晉升和加薪標準的「年資」,現在是被解僱的指標。「你一個人的薪金,足可以請三個手腳比你快很多的新人。」類似的說話,在公司服務多年的中年員工,大概都會聽過。在西化的香港,企業管理方式的「改革」,早已進行了多年,有「人情味」的大企業,已經如鳳毛麟角,只存在於一些歷史悠久的企業,不過似乎也維持不了多久。

香港一間向以「人情味」著稱的某大中資金融企業,在年前上市之後,亦隨之改變管理文化,很多在中學畢業後便進入公司、忠誠服務多年的員工,紛紛被迫提早「退休」。不過歷史悠久的五星級「半島酒店」,日前就特別公開嘉許多位服務超過五十年的老員工,肯定他們對公司的長期貢獻,突顯這家企業認同員工長期忠誠是企業的重要資產的文化,在現時金融海嘯下裁員之聲四起、人心惶惶的大環境下,教人不勝唏噓。

多年前美國已有一些企業心理學研究指出,由於企業大多只急功近利地關心其季度業績,令不少精神變態者獲青睞晉升管理層,讓他們發揮冷酷無情的本色,果斷地執行不討好的決策,以令公司在短期內提高業績。

魅力逼人、口才了得、高學歷、打扮得體,這些都是商業社會成功人士的個人特質,亦極有機會獲晉升為公司高層。但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少精神變態者(psychopath),亦具有這些特質,當中部分人更能攀上企業最高管理層,原因是他們辦事作風冷酷無情,即使解僱整間公司的員工亦毫不動容,可為急功近利的企業帶來短期利益。近日香港某大傳媒機構新任的高管理層搞出的風風雨雨,佔據了各大新聞頭條,正好讓人大開眼界。

研究顯示,並非所有精神變態者都是暴力殺手,其實當中很多都有正當工作,部分更因為現代企業的運作模式,而能晉身企業最高管理層。美國企業心理學家巴比亞克,以自己在多間美國企業任顧問的經驗,作出令人驚訝的結論:精神變態者存在於各行各業,每100名僱員中,就有8名是精神變態者,而當中只有一人未能獲得晉升。據巴比亞克形容,精神變態者往往是魅力非凡,自我意識極強,鍾情於金錢和權力,也巧言善辯,喜歡誇誇其談。巴比亞克還警告,精神變態者晉身企業管理層的人數,會愈來愈多,原因是他們誇誇其談的作風,在現今會被視為有遠見和領導能力,使他們更容易得到晉升。他們也都是愛追尋刺激的人,而且沒有正常人的同情心及人情味,甚至把整個部門或廠房關閉、令大批員工失業,也不會有絲毫的歉疚。

金融海嘯之後,很多現代經濟理論的金科玉律,紛紛被質疑,但現代西方崇尚活力及多變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法,依然被不少人奉為企業生存和成功的「必勝技」。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固然有助增加公司業績,但長遠卻不然,因為管理層已失信於員工,企業已失去至為重要的人力資本。只可惜,縱觀現今的商業社會,大部份企業的掌舵人依然是執迷不悟 - 還是已經是身不由己?


<漫畫轉貼自網上>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浮生半日閒 之 冬日韓風


踏入十二月,香港的氣溫稍降至二十度以下,總算是開始有點冬日氣息,不過更令人心寒的,還是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仍然有繼續惡化的跡象。面對金融海嘯,我們這些升斗小民,當然無能為力,但在冬天時吃點辣,卻可以暖暖身。自己比較怕辛辣的食物,對於川菜、麻辣火鍋等一類食品,一向敬而遠之,唯獨喜歡吃韓國泡菜。雖然韓國泡菜也可以是很辣的,但在湯麵中泡一泡,便可以入口了。

近年影視娛樂界勁吹的「韓風」,雖然已略為降溫,由此帶起的對韓國食品的興趣,依然方興未艾。韓菜餐廳的數目,雖仍難以跟日式食肆相比,但新開張的韓式食店,仍陸續有來。小時候韓菜仍未在香港流行,唯一的印象,就是世叔伯談論在南韓旅行時吃的「殘廢餐」,錯覺地認為韓菜的特色,就是人參雞湯加有專人服侍進食。第一次真正嚐試韓菜,是中環的「梨花園」,見識到韓菜的另一特色 - 滿枱的小碟前菜,當然也包括了泡菜。那時候「韓風」仍未吹起,「梨花園」是香港其中一間屈指可數的正宗韓國菜館,後來更在附近開設另一分店,不過這間韓菜的老行專,最近也收縮營業,中環的分店也關門了。

後來韓國食店越開越多,百貨公司地庫食堂也有韓菜供應,一般的餐廳,也有兼賣韓日菜式,石頭鍋飯、韓式炒粉絲等食品,在餐牌上也很常見。韓國食品似乎變得很普遍了,不過港人對真正韓菜的認識,卻更模糊了,更多的是,把韓、日菜式混為一談。

 

既然在普通的餐廳也可以吃到「韓國菜」,老實說,自己也沒有特意光顧韓國菜館的衝動。家中樓下的商場,最近有一家韓國燒烤餐廳開張,生意看來不錯,日前特意走去試試。天氣冷,本來吃韓國燒烤也不錯,但因為趕時間,又不想太熱氣,還是要了個鐵板套餐。當侍應端上滿枱的小碟時和不鏽鋼碗盛載的白飯時,似乎又再次感受到正宗韓菜的架式了,可惜餐廳供應的餐湯,竟然是「羅宋湯」,對這餐廳的感覺,一下子便大打了折扣 - 原來還是不正宗。

昨天是朋友W的生日,一班朋友出來吃飯慶祝,選擇的餐廳,也是韓國菜館,尖沙咀美麗華商場的「新羅寶」餐廳,主打的仍是韓國燒烤。這裡當然有大家熟悉的人參燉雞湯,不過朋友對韓國菜比較有研究,點了一些我們平常不會點的菜式 (其實應該是不知道有這樣的菜式):牛肋骨燒烤、蘿蔔湯麵、韓式冷麵、還有最具特色的牛肚牛腸火鍋。先端上枱的,是小碟的前菜,單是泡菜就有兩款,還有韓國正宗的「真露」白燒酒。具有80年的歷史的真露酒,在韓國是很有名的,佔了韓國燒酒市場的54%,地位可以跟茅台酒在中國的地位媲美。真露的酒精度數為22,不過據說韓國人只當是啤酒來喝。



韓國燒烤的方式,大家都頗熟悉,把生肉片放在火爐上的鐵板上烤,通常肉片只吃到一半,其餘的因為被烤焦了,都黏在鐵板上去了。牛肉端上枱時,肋骨其實只有一小段,切成長帶狀的牛肉,以牛肋骨為軸心,捲成一卷,看似超大的腐皮卷。這裡比較不同的,是可以要求侍應代為烹調,爐火調到適當的大小,加上侍應熟練的手法,牛肉卷被快速地攤放鐵板上,再剪成小塊,牛肉不會烤焦,而且更像用平底鑊來煎,保存了鮮嫩肉汁,又帶有火烤的香味。吃時醮上辣豆瓣醬和韓式燒烤醬汁,捲上新鮮紫蘇葉或春菊葉,入口齒頰留香。

蘿蔔湯麵,沒有什麼驚喜,不過與人參燉雞湯一起吃,在中醫食療的角度,人參補氣,蘿蔔破氣,其實是浪費。以前沒有吃過韓式冷麵,與見慣的日式冷麵有很大不同:冰冷的麵條是浸在湯中的,伴以雞蛋和蔬果條,還有雪梨片,吃時先撈起麵條,加入黃色芥末(味道像日式山葵芥末)和白醋,拌勻來吃。

特色的牛肚牛腸火鍋,最後才上場。巨大的黃銅淺鍋中,是鮮紅的泡菜辣椒湯底,當中主要的是切碎了的牛肚、牛柏葉、牛粉腸、牛腸等內臟,還有豆腐、蔬菜、香葉、蘿蔔、大蒜、菌類、年榚、烏冬麵等配料。以牛肚牛腸為主料的火鍋,不喜歡吃內臟的朋友,未必會欣賞,但帶辣味的湯底,味道的確一流,如果歉太辣,可要求侍應添加蘿蔔湯底。吃到最後,湯被蒸發了不少,侍應添加湯底之餘,又加入了兩大勺的辣椒醬,我因為怕辣,決定停筷。不過原來加入的辣椒醬並不太辣,湯底的辣味被調淡了後,入口時味道有點像蕃茄湯。



「新羅寶」的侍應,大都只說英文,但又不像是韓國人,反而有點像中亞裔人。我剛從尼泊爾旅行回來,順道在席間把帶回來的小禮物分發給朋友,當女侍應看到枱上的雪山風景月曆時,雙眼發光,還問我們是在什麼地方買的,原來這裡的侍應,大都是尼泊爾藉的外來勞工。尼泊爾男子來港工作,其實已有悠久的歷史,始自受僱於英軍的駐港海外兵團,俗稱「啹咔兵」。香港回歸後,英軍撤離,有尼泊爾人選擇繼續留下來,大部份加入了保安行業。不過來港工作的尼泊爾女子,仍屬少數,部份當家庭傭工,也有任職於需要接待外籍客人的服務行業。我剛剛從尼泊爾的安娜普納山區回來,恰巧地,照顧我們這一枱客人的女侍應,老家正是安娜普納山區著名的渡假勝地博卡拉,這個世界真的很細小。

Thursday, December 11, 2008

海角情書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歷史性訪台,因為台南民眾的激烈反應,未能南下訪問,結果被安排欣賞最近一齣頗為熱賣的台灣本土電影《海角七號》,聊作補償,也好讓陳雲林從電影中了解一些台南的風土人情,《海角七號》的風頭,也因此更響。十年前第一次到台灣旅遊,踏足過台南的恆春半島,明媚的自然風光,確實令人難忘。老實說,電影中並沒有展示太多的台南美景,但台南的風土人情、台南人的情格特質,卻活現眼前。

影片的主線,是兩段時空交疊著的異國情緣,一先一後,相隔了六十年,卻由一疊被退回的情書聯繫起來。日治時代的台灣,日本男教師與台灣女學生相愛,卻因日本戰敗,被迫撤返日本,男教師不敢面對女學生,只能窩在船艙內寫寄不出的情書,任由甘願放棄一切跟他回國的女學生,悲傷失落地在碼頭上空等。現代的台灣,離鄉背井到台北發展、卻失意而回的台南歌手阿嘉,被迫回鄉屈就當個郵差,遇上到恆春為日本歌手中孝介安排演唱會的日本女公關友子,還陰差陽錯地成為暖場樂團的主音,兩個火星撞地球的合作伙伴,同墮愛河,也激勵了阿嘉重新振作。因為他們的關係,經已離世的日本男教師藏在衣櫃中六十年的七封情書,終於送到亦已垂垂老矣的台灣女學生手中。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最令人唏噓感慨的,卻並非對主角們的同情,而是一段本來可以開花結果的異國情緣,卻因為亂世,被硬生生的拆散了,讓人感慨戰爭對人性的摧殘,感受到人生中的很多無奈、以及人在大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的無力感。

兩位男主角,一老一少,雖然由外型俊朗的中孝介和范逸臣演出,其實性格並不算可愛:一個性格懦弱,沒有勇氣擁抱愛情,面對愛人,只會逃避,讓自己所愛的人傷心一世,最終也讓自己悔恨一生;另一個性格雖然剛烈,卻是受了挫折便自暴自棄、失去鬥志的人,為了生活當上郵差,亦未能遵守起碼的職業道德,百多份派不完的郵件,隨便丟在家就算,別人退回的信件,又隨便拆開偷閱。不過同樣地,因為愛,令他們的生命改變,也因為對愛情的不同態度,讓他們的人生有著不同的結果。

雖說世事變幻,造物弄人,決定人的命運的,卻是人的性格。日本男教師被迫返國,並非是他個人力量可以反抗的現實,他是一個窮教師,選擇不讓女學生跟他回國,可能是出於為愛人的幸福的著想,也可能考慮到她的身份,日後在日本社會將會受到的歧視。只是戰事平息多年後,他大可重回台灣尋找愛人,總勝於把寄不出的七封情書,藏在衣櫃中六十年,抱憾而終。海角情書中,有幾句話令人感觸最深:「我愛妳,卻必須放棄妳...我不是拋棄妳,我是捨不得妳...。」感慨的不是男教師的悲哀無奈,對他我只有憐憫,感慨的是為何女學生偏偏愛上了一個懦弱的男子。不過她畢竟比很多人幸運,等了六十年,終於等到心愛的人的情書,然而有些人等一輩子,也等不到心愛的人最後的表白。

反觀阿嘉雖然最初對愛情稍有遲疑,卻最終仍是敢愛敢恨,努力爭取:他請求友子留下,要不就跟她走。影片雖然沒有明確交代結果,但看友子戴上了像徵堅貞愛情的項鍊,讓觀眾相信,他們的感情,會有進一步發展。

世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所擁有的。「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正因為是不能或不再擁有,所以特別教人渴望、教人惋惜悵然,但也往往讓人忽略了自己身邊經已擁有的。日本男教師與台灣女學生的幸福,本來屬於「已得到」,但最後還是「失去」,歸根究底,就是沒有好好珍惜和把握已在手中的幸福。

<電影海報及劇照轉貼自網上>


電影插曲推介
中孝介 :  それぞれに (各自遠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cvAkbueH5o
范逸臣 :  國境之南   http://hk.youtube.com/watch?v=oewwPA1Nu54
范逸臣/中孝介 :  野玫瑰/1945那年   http://hk.youtube.com/watch?v=R87DOcI2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