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台重播了兩年前曾引起話題、描寫「溫室效應」令天氣反常、冰河時期重臨的經典災難電影《明日之後》。當年電影上演時,適逢舉世譴責美國布殊政府拒絕簽署限制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正好為觀眾敲響警鐘。兩年後的今天,情況仍沒有多大進展。近年北半球經常出現反常的洪水和大風雪,「溫室效應」帶來的自然災難,已經不斷在現實中出現,可惜很多人仍不當一回事。
科學家早已證實,二氧化碳是引致全球變暖的其中一個主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來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結果。這些國家目前仍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人口雖然僅為全球20%,二氧化碳排放卻佔全球的66%,其中美國是全球之冠,排放量佔全球的四分之一。
《京都議定書》旨在削減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對抗全球暖化危機,目前已有逾百國家簽署並確認了條約。美國作為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卻不肯承擔責任,拒絕確認條約。雖然克林頓政府在1997年曾有份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布殊上台後,即於2001年3月退出條約,幾乎令議定書變成廢紙。經過多年折騰,《京都議定書》終能在2005年2月正式生效,踏出歷史性一步,國際社會以至美國國內要求政府大削溫室氣體排放的呼聲亦急漲,但布殊政府仍充耳不聞。
聯合國氣候大會剛在肯尼亞首都內羅比結束,會議之前,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向全球各國大聲疾呼,如果不立即針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將出現嚴重衰退。然而,在氣候大會上的有關談判仍然舉步維艱,美國談判代表表明,美國的立場在布殊任期結束前不會有任何改變。
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布殊毫不隱晦地表明是基於美國的經濟利益,因為過多保護環境的規定會抑制美國經濟增長,不符合國家利益。但是,「溫室效應」帶來的自然災難是全球性的,美國又可以獨善其身嗎?為了眼前利益,真的可以不顧一切後果嗎?
影片的結尾,北迴歸線以北被冰雪化,適合居住的陸地及資源劇減,往後日子如何面對?女主角在災難發生後的一席話,或者可以引起大家深思:「以前每一天努力爭取的,現在忽然一切都成了泡影了…」我們就算賺得了全世界,卻是一個沒有明天的世界,那又有什麼意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