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孤單的狂歡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在網絡上看到這一段說話,本來沒有太大的感覺,只覺得是個故弄聰明的文字遊戲,但是認真想了一下,卻是何等的寫實。

經常一起活動的朋友中,有一位年紀最輕的,形象「大癲大肺」(喜歡即興式地作些看來搞笑又瘋狂的事),且任由我們嘲笑奚落,常為生活沉悶的大家帶來無限歡樂,是朋友中的「開心果」。這位整日嘻嘻哈哈的「大孩子」朋友,近日忽然一反常態,在網上透露了自己心情鬱結的另一面:因為看不到自已的人生目標,也達不到別人心目中的「理想成就」,自覺是一個失敗的八十後。

身邊的朋友中,也有相似一些的現象,就是努力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填滿自己的空閒,積極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其實是為了排遣孤單,「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正是這一種寫照。一群人聚集玩樂的原因,正是因為各自的孤單。但想深一層,這些吃喝玩樂的集體活動,嬉戲居多,但求開心渡過數小時,甚少談心事,縱然自己有問題,沒法得到其他人的理解,遑論得到協助解決,很多時候也確實不想掃大家的興。狂歡過後,往往寂寞更甚。孤單,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那一種「誰能明白我」、找不到共鳴的心情,也許很多人都經歷過。這位「大孩子」朋友,其實比同齡的朋輩成熟,願意跟我們這一群年紀大了一截的朋友廝混,大概是覺得我們的經歷豐富一些,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自問是個不錯的聆聽者,可惜卻不是個能為朋友解困的能手。能不介意把自己問題向朋友公開,是走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朋友的意見不一定中肯,也不一定能從中找到答案,但起碼能釋放自己,不再感到孤單。

孤單,自問是半個專家;沒有人生目標的生活,自已也曾經歷過。「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說得太好了,說得明白點,就是如何積極面對孤單、解決孤單的方法。

孤單的感覺,自懂事開始便伴隨左右。十六歲之前,只是努力地實現別人的目標、達到別人的期望,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自己希望得到的,早知道極難實現,別人亦無法理解,只能深藏於心中。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每次都碰壁,揮之不去的,正是那一種「誰能明白我」的心情。既然對自己沒有期望,只好把別人的期望,當成是自己的目標,在父母把自己送到海外升學的一刻,甚至仍不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會是怎麼樣的路,要面對的,又會是什麼。十六歲,一個人遠赴海外,舉目無親,語言能力不濟,溝通不順暢,一直備受呵護,卻要在毫無準備之下,同時要面對學習、自理生活、為解決生活費兼職等的種種問題,可以想像得到,會是哪一種的滋味。不過,就是這一段經歷,讓我學懂了如何與孤單共舞,讓孤單成為自己一個人的狂歡;也讓我學懂了人不一定要為著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要為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努力。

自已一個人過,不代表會孤單;沒有很多可以傾訴的朋友,也不一定是孤單。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很多自已喜歡的事,不怕影響到別人,不用顧慮別人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幸福。自己一個人,為了打發時間,作了不同的嘗試,結果發掘了不少真正的興趣,終身受用,是一種收穫。人是需要有獨處的時刻的,自己一個人,便可以更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深思自己的問題,也是一種好處。只不過,最難排遣的孤單,不是因為自已一個人過,而是身處人群中、卻依然揮之不去的那一種孤單感。

個人的期望有異於眾人的價值觀,感覺自己是異類,看不到誰能明白自己,找不到認同,就是那一種難以排遣的孤單。其他人心目中的成就,不一定適合自己,為何要強加於自已?人生,也不一定要有很高、很遠大的目標,因應自己的能力,設下一些低一點、近一點的目標,有何不可?只要盡了自己能力、曾經努力過,對自己有所交代,便可以無悔了。

說起來,我甚至沒有真正讀過老子的著作,卻從生活中學懂了「隨遇而安」。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己經夠多了,無謂再給自己加添更多。無法實現、無法挽留的,便要接受,把手放開好了,不必執著。廣東人有句歇後語,「泥水匠開門  - 過得自己過得人」,意為建屋時門口要開多寬,準則是自己能通過,也要別人能通過,不過若門已經開得夠寬,別人不願意過,那不是你的錯。有些事情,無法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但只要沒有影響到別人,自己能接受自己,便很足夠了。況且世上跟你想法相似的,肯定不只一人,有緣遇到,找到共鳴,固然是好,無緣相識,只要知道有他們的存在,也可寬慰。心放開了,便孤單不再。

也許有朋友會認為我是胸無大志,是自欺、逃避,但是如果能夠解決問題、能打開心結、能卸除重壓,又有何不可?


<圖片轉貼自網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