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秋登九龍峰



九龍半島為何有「九龍」之名?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有九座山峰,連成一氣,橫亙於海邊。

從港島東區隔海北望,由東至西,可以看以壯觀的九座山峰,依次序為飛鵝山、象山、東山、大老山、慈雲山、雞胸山、獅子山、畢架山及尖山(鷹巢山)。九龍連峰,一脈相連,像一幅屏障,把九龍市區與沙田、西貢等新界地區隔開。九龍連峰中的成員,坊間也有著有不同的講法,旅行遠足前輩朱維德先生,就認為九龍諸峰應為飛鵝山、東山、大老山、慈雲山、雞胸山、獅子山、煙墩山(即畢架山)、尖山及琵琶山(Piper's Hill)。但飛鵝山是群龍之首,似乎沒有爭議。
挺拔嵯峨的飛鵝山,高603米,是九龍市區中最高的山,英文名字為 Kowloon Peak,意即「九龍峰」,似乎為九龍連峰之說法提供了一些證據。從港島隔海望飛鵝山,已感到它的圓錐形如金鐘的山勢秀麗挺拔;到了九龍,在鑽石山到順利邨一帶仰望,屹立的飛鵝山壁立插天,更顯出它的崢嶸嵯峨。

地下鐵路將軍澳線未通車之前,到西貢地區郊遊,多取道彩虹站和清水灣道。每次巴士或小巴駛上清水灣道之時,都不禁抬頭仰望飛鵝山西南坡矗立的崖壁。春夏之際,山上迷霧捲舒、時聚時散;冬日太陽偏南,日落時份,壁映金光,幻變多采。高樓大廈之間展現美麗的自然山景,蔚為壯觀,是一般大都會中難得的景象。香港與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依山傍水,並稱世界上最兼有山海之美的城市,共同之美,在其山,渾然天成,兩者都是奇峰突兀、群山環抱的大都會,有著形態多變、渾然天成的山脊線(Ridge-line)。只可惜,如此美麗的山脊線,已逐漸被維港兩岸如雨後春筍的「屏風高樓」所蠶食。

飛鵝山西南,懸壁矗立,正是絕佳的天然攀石訓練場地。西南坡上最壯觀、面積最大的,是接近山頂、名為「自殺崖」的一幅直垂岩壁,是飛鵝山至險之地。自殺崖上有一條攀岩路線,稱為「日落隙」,而自殺崖右邊的山脊面向西南,是觀日落的絕佳地點,所以被冠以「日落脊」之美名。我等並非受過專業攀石訓練之輩,當然不敢貿然犯險,去攀險脊闖自殺崖,但其實飛鵝山西南,亦有一條崎嶇陡峭的山徑,在崖壁之間穿插,沿著日落陡脊右側,一直攀上飛鵝山頂。山徑雖然可以避開崖壁,但也十分陡峭,路跡時隱時現,登山者要有一定的經驗和體力。

多年前曾走此線,在獅子山腳出發,走過了獅子、慈雲、象山諸峰之後,在日落脊下山,因為行色怱怱,未有細賞絕壁風光。今年中秋翌日公眾假期,熱愛登山遠足的朋友Y君發起「九龍追月」活動,在追月之日踏遍九龍諸峰,上午剛巧有空,便匯合這一班山友,重臨日落脊。

由順利邨出發,走上清水灣道,面前就是挺拔的日落脊。山徑入口在茶寮坳、飛鵝山道一號豪宅大門口外,起步不久便開始急斜向上。一班朋友都不是新手,所以很輕鬆便到了山徑分叉處。在此處的岩石面上,近年有人用白油寫上了「指示」:左面為「高危」,右面為「崎嶇」,這個提示其實有點誤導成份。左面的是傳統的登山路徑,即山友們戲稱的「日落大道」,雖然貼近崖壁,但只要不離開山徑去冒險攀爬崖壁,其實算不上「高危」。右邊「崎嶇」一途,會引領至一巨石壘疊的岩壁之下,不熟悉路線的人,會以為前無去路,冒險沿岩隙攀登翻上岩頂,反而更「高危」。

我們今次沿右邊的所謂「崎嶇」之路登山,因為我們知道岩壁右邊的草坡,雖然陡斜,其實有路跡可依,可繞上岩壁頂。岩壁頂上也是草坡,坡頂上向左走,很快便接回左邊引來的「日落大道」,而面前就是聞名的「自殺崖」崖底的「鸚鵡喙石」。這塊勾型的奇石,是自殺崖的地標之一,不少人喜歡走近拍照,不過奇石矗立在崖邊,下臨百丈陡坡,應小心為妙。

山徑在「自殺崖」右側草坡上繼續攀升,轉眼便到了「觀景台」。「觀景台」是懸崖中層一個凸出的巨大岩台,可容幾十人同時坐立。正當大家在拍大合照時,霧氣從西面湧來,還灑了一陣大雨,幸好雨很快便停了。我們繼續向「自殺崖」頂進發,雲霧不斷在身邊飄過,很有騰雲駕霧的感覺。「自殺崖」頂也是一個大石平台,從這裡可俯瞰九龍市區以至香港島的景色,雲霧漸散,藍天重現,腳底下的美景,也逐漸顯露了。「自殺崖」的命名,是指崖高壁陡,失足墮崖必然粉身碎骨,但真正在這裡跳崖自殺的,記載中好像沒有。其實在崖頂看到如斯美景,大概也捨不得輕生了。


「自殺崖」頂上,山徑變得平緩,不遠處已是飛鵝山頂上的電視發射站。站在603米高的山頂向北望,九龍連峰的其餘八峰一脈相連,旋繞逶迤,如走龍蛇;一邊是高樓大廈櫛次鱗比的繁華都市,一邊是風光秀美的西貢鄉郊和內海,形成強烈的對比。同行的朋友繼續「九龍追月」的行程,向大老山方向進發,因為下午有事要辦,只好跟他們道別,沿西面的山徑下山往西貢百花林,再接飛鵝山道回市區。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生日在麥記

在動物園開生日會,曾經是我的童年夢想,不過在「麥記」開生日會,相信仍是是不少小朋友的夢。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機會在麥記開生日會,如果能在「牛高馬大」的時候得到「補償」,相信是頗有趣的經驗。以前的人不會這樣做,主要原因是怕別人取笑,現在是Kidult世紀,反而可以名正言順地表現真我個性。麥記也是看中這一點,近來開始接受「成人生日會」。

朋友P和朋友G,同於一個月生日,我們一班「損友」,決定為他們搞一個「麥記生日會」,大家的主要目的,自然不是讓他們開心,而是為了「尋他們的開心」。一般情況下,只有為在小朋友而開的生日會,店方才會安排「姐姐陪你玩遊戲」的服務,一場朋友,我們當然要「玩到盡」,一於要求店員姐姐陪我們玩遊戲。一班人約好了在遊客區的某麥記分店門口集合,人到齊之後,推門便進。正當P和G君都一面狐疑,我們便對他們說,麥記的後門可通往吃晚飯的酒家。

生日會場地,其實只是把店中一部份分隔起來,旁邊的區域還是開放給其他的顧客的。兩位壽星仔女都是「玩得」之人,當見到為他們佈置的生日會場地時,有點驚訝,即時怪叫,但絕不尷尬,齊齊戴上生日會的紙王冠。對於麥記的不健康食物,其實興趣不大,大家最開心的,反而是遊戲的環節。店方派出一位姐姐和一位「哥哥仔」主持生日會,我們的要求是,按一般小朋友生日會的安排進行便行了,結果玩遊戲就變成了姐姐和哥哥仔被我們一班「大細路」玩,他們也不知好氣還是好笑,尤其是那位哥哥仔,一面腼腆的樣子,不過相信他們也玩得很開心。我們果然也還有童真,歡笑喧叫聲不絕於耳,令全場側目。進來光顧的外國遊客,也許老家的麥記只會為兒童搞生日會,見到這樣一班瘋狂的成年人在玩小朋友的遊戲,都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店員姐姐其實也有照顧到我們這一班「大細路」的「需要」,玩遊戲輸了的,罰的方法也與一般兒童生日會不同,例如要到街上向樓上大叫某某生日快樂,又或者向一個異性職員索取手提電話號碼,這些當然難不到我們這班瘋狂的「大細路」,就連平時好Cool的K君,也樂意接受跑到街上大叫的「懲罰」。

生日會9時結束,店員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兩位壽星仔女表示,他們從來都未試過在麥記開生日會,今次終於還了心願。我們不知道兩位能不能盡興,又是否真的完了他們兒時的夢,不過,我們就肯定過了一個十分開心的晚上。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回頭已是百年身 – 日本老兵的侵華回憶錄


在我的書架上,幾乎找不到一本有關戰爭的書。一向不喜歡戰爭,不過也我不會刻意避開有關戰爭的事物,所以會看重新上映的足版越戰電影經典《現代啟示錄》,會到滑鐵盧憑弔拿破崙慘敗的古戰場,曾經在書店「打書釘」看完 Thomas Keneally 的《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亦會在圖書館翻閱「南京大屠殺」的圖片集。只是,我不會把這些戰爭的回憶買回家收藏– 我並不享受閱覽的過程,我只是希望了解真相 – 直至上星期,我在書店買下了這本《回頭已是百年身》。

日本自由撰稿人熊谷伸一郎,根據一個曾經侵華的日本老兵金子安次口述的經歷,寫成這本回憶錄,並由本港有線電視女主播張宏艷翻譯成中文。以參戰老兵親身經歷指證日軍侵華真相的書籍,這不是第一本,月前剛逝世的史東郎,較為人所熟識,不過《回頭已是百年身》是第一次有港人直接參與合作的作品,使我特別留意這本書。

《回頭已是百年身》翻譯自日文原著《金子さんの戦争―中国戦線の現実》,是一個日本侵華老兵的經歷的真實記錄,讓我們看到七十年前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一個鄉下少年如何在「忠誠愛國」的軍事教育驅使下,參軍入侵鄰國,繼而做出不可原諒、亦令自己餘生受到良心譴責的冷血行為。不過,我們也同時看到這個身負罪孽的老兵,反省懺悔之餘,最後沒有選擇逃避和沉默一生,而是勇敢地面對右翼分士的不斷威嚇和滋擾,把真相公開,以最大的努力贖罪。

一個還有良知的人,犯下可怕的戰爭罪行,良心不斷受到罪疚感的折磨,也許能夠公開自己所犯的罪,誠心向受害者道歉,心靈上反而得到一點解脫。正如金子安次口自己所說,幹下了的罪行,萬死也不足以補償,早已應該是一個死人,把真相公諸於世,只是為了努力贖罪。
 
對於我們這一代未曾經歷過日本侵略的香港人來說,日本是文明先進、禮貌友善的國家,在熱愛日本動漫電玩和流行文化的年青朋友眼中,對日軍70年前在亞洲戰場上所犯的殘暴罪行,甚至覺得是不可思議。自己在多次到日本旅行的體驗中,感覺到日本人的民族性中,有不少相互矛盾的雙面性,但並非普遍地存在「一面微笑、一面拿刀」的可怕雙面性格。很多日本人都是良善公義、有良知、愛好和平的,從一直協助二戰的亞洲受害人向日本政府索償和爭取公義、揭露和反省日本戰爭罪行的日本人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個平凡的少年人,在時代滾滾洪流與強大集體壓力面前,道德底線崩潰,轉變成濫殺無辜的劊子手,並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何等活生生,何等真實的事。這本書以第一人稱親述的真實故事,讓讀者感受到,這不單是一個日本人的遭遇,而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墮進的地獄」,這才是我們值得警惕的歷史教訓,也是這本書值得細看之處。

書中後記還記述了2001年東京的一次證言大會,一間大學就有關日軍強迫受害國婦女充當「慰安婦」的證言大會,81歲的金子安次也有出席發言,會後他與從中國到來作證的受害人劉婆婆見面,他把籌到的一點錢送給她。劉婆婆堅決不肯接受,她的理由是,金子安次「已經光明磊地重站起來了」,雖然曾經歷慘痛,忍辱一生,對於真誠懺悔的加害者,她可以原諒,而一直拒絕真心謝罪、諸多狡辯的日本右翼政權,才是她絕不會寬恕、追究到底的對象。願意出來作證的受害婦人,本身也需要很大的勇氣,除了要面對令人難堪的目光,也要重新經歷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回憶,她們站出來,是要反擊那無恥的謊言,讓世人知道真相,讓後代吸取歷史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身體還可以嗎?」「還可以,我們今後還要繼續努力。」「我會盡努力的。」金子安次和劉婆婆的見面,只有慰問和互相的鼓勵,溫和的微笑和握手,沒有仇恨的眼光。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個飽受摧殘但滿懷寬恕的心,與一個滿負罪孽但真誠贖罪的心,共同為人類和平的福祉面對挑戰,讀到這一段,我不禁動容。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上任不足一年之後,內閣醜聞不絕,民意支持屢破新低,終於在日前請辭。安倍在這本書的面世過程中,起了一個頗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年國營電視台NHK製作了一個有關法庭仲裁日軍慰安婦制度的新聞節目,金子安次是其中一個受訪的作證人。強迫電視台刪剪證言片斷的人,其中一個就是當時的內閣官房副長官安倍晉三。以政府權力粗暴干涉新聞自由來掩飾戰爭罪行真相的卑劣行為,更加堅定了金子安次和熊谷伸一郎出版《金子さんの戦争》的決心。安倍宣導辭職之後,中國政府還讚揚安倍曾為改善中日關係作努力。先來一個否認有慰安婦,受到國際壓力後再來轉口風「補鑊」,如此的「努力改善關係」,還是不要好了。

我的姪兒姪女只有七、八歲,是標準的「軍曹*」迷,跟父母去過兩次外遊,地點都是日本。他們來我家玩時,對我養的龜最感興趣,不過近來亦開始翻閱我書架上的書冊。也許我不會再翻閱這本書,不過我會讓它留在我的書架上,說不定某一天姪女姪兒們忽然有興趣拿起來翻閱,也可以從中了解到一點歷史的真相。

────────────────────────────
* ケロロ(Keroro)軍曹:日本最受歡迎的喜劇卡通人物之一,吉崎観音筆下青蛙型的外星人、準備侵略地球的侵略先鋒小隊隊長,也很受香港小孩歡迎。不過軍曹漫畫亦引起爭議,被認為是以可愛形象軟銷日本軍國主義,例如Keroro小隊的軍帽酷似二戰年代的日本皇軍,侵略地球的背景亦暗示侵略亞洲,主題曲中亦出現像徵日本軍國主義的太陽旗。

世界文明瑰寶:為何由大英博物館珍藏?

世界有三大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倫敦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目前館藏已突破600萬件,幾乎網羅世界各地重要文化遺產,收藏品種類之豐富、歷史及藝術價值之高,令人難以想像,是千百年來人類文化寶庫中最燦爛、最傑出的瑰寶。

在愛爾蘭求學時,因利成便,多次趁假期到倫敦走走,其中兩次行程,都包括了大英博物館在內。記得第一次參觀大英博物館,共花了三天時間,由朝到晚,每一個陳列室每一件展品都想看清楚。博物館共有IOO多個陳列室,單是只走馬看花地逛一遍,也需要有十分充沛的腳力。不過由於空間的限制,其實博物館展示的,也只是一部份館藏,還有大部份存放在博物館的倉庫裡,一般人根本無法看到。

記得那時大英博物館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規矩,英國的文物嚴禁拍攝,其他國家的文物,則可以隨便拍,開閃光燈也可以。規矩好像是為了滿足遊客,不過難免讓人覺得有歧視別國文化的味道。其實眾所周知,大英博物館的很大部分早年得到的館藏,都是當年從世界各地掠奪來的,這已是公開的秘密。長久以來,各國政府不斷積極追討,希望英國能歸還文物,不過英國政府仍然堅持大英博物館對這批文物的所有權。

作為香港特區成立十周年紀念的另一重點節目,香港藝術館與大英博物館聯合籌劃了一個大型藝術珍寶展,名為「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藏珍展」,已於日前(9月14日)開幕。這次其實是大英博物館立館250週年世界巡迴展覽的其中一站展出。

這次來港展覽的,皆選自大英博物館約共270件藝術與歷史文物精品,包括了雕塑、繪畫、珠寶、玻璃、金、銀、銅、石、木和陶瓷器等,文物來自五大洲,涵蓋古埃及、羅馬、希臘、中東、印度及日本的文明瑰寶,不過就獨欠中國文物,估計是為了避免尷尬局面,因為巡迴展於韓國及日本展出時,均有中國文物。183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就掠奪了超過兩萬多件中國國寶,而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歷代稀世珍寶,就有2萬3千件。如果把掠奪得來的中國國寶拿來展出,場面就像強盜把贓物拿到物主面前炫耀一樣,原物主面目無光,炫耀者亦難免要面對憤慨的指責聲音。

今天下午,到香港藝術館走了一轉,參觀了這個展覽,希望會一會沒見了多年的藝術精品。不過精選的展品中,似乎大部份都不是我多年前在倫敦看過的。展品中最出名的,是埃及公元前945年、第22王朝早期的「不幸的木乃伊」棺材板,傳說古棺受到古埃及墓穴詛咒,觸摸過的人都會招惹惡運。不過我反而對色彩斑斕的古埃及手飾和護身符更有興趣。公元前2600-2400年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Pu-abi皇后的豎琴,其黃金的牛頭飾,是我最喜歡的展品次一。其他我比較喜愛的展品,還有古羅馬的Emperor Hadrian大理石半身像、發現於蘇格蘭的海象牙西洋棋(公元1150-1200年)棋子、近代紐西蘭的木雕土著人像、以及哥倫比亞Popayan文化(公元1100-1500)的黃金人形胸飾。

列強在各弱小或戰亂國家趁火搶劫,固然是可恥,不過從另一個方面看,被掠奪而流失海外的文物,反而避過了這些因國家戰亂或盜賣走私等的破壞,加上西方國家修復和保存文物的技術較完善,反而更好地保存下來。這就是歷史的弔詭和諷刺之處。

各國依從國際公約的規定申請追討文物回國,現時是可行的途徑,可是要證明文物是非法出口,並不容易。現時搶救流失文物,也有靠政府或熱心人仕在拍賣會上出資買回。不過,被人搶劫的財物,反而要自己出錢買回,本身就是極大的諷刺。

今次在香港的展覽,香港藝術館亦將邀請了大英博物館館長Neil MacGregor主持多項講座,介紹大英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及是次展品背後的歷史故事。記得MacGregor館長在年前被問到歸還中國國寶的問題,他的見解是,「讓文物在世界各地展覽,促進各地文化交流才最重要,所以中國人民應該把中國文化放到世界文化的大框架中看待,中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又說「不同國家也會擁有不同國家的文物,正如中國也擁有很多英國文物。」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應由人類共同擁有及保護,其實我很同意,現時內地仍有不少地方政府,為求賺錢不惜破壞文物,的確令人髮指。但既然如此,文物可以暫存英國,英國把文物擁有權歸還各國,這可以了吧?可惜英國政府仍然堅持對這批文物的所有權。

至於中國也擁有很多英國文物,人家可不是搶回來的,館長先生。

<展品圖片來自場外海報>

永遠的高音C之王


2007/09/06 23:20:47

「 Nessun Dorma! Nessun Dorma!   Tu pure, o Principe,  
Nella tua fredda stanza guardi le stelle, ...... 」

揚聲器中傳來巴伐洛堤悅耳悠揚的歌聲,那是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歌劇《杜蘭朵》中的選段「今夜無人能眠」,1972年與Sutherland及Zubin Mehta指揮的倫敦愛樂合作的錄音。

盧奇亞諾.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 - 義大利男高音,高音C之王,今天因病逝世,享年71歲。

當代三大男高音之中,我最喜愛的是杜鳴高(Placido Domingo),但最先認識的,是巴伐洛堤。我父親鍾情藝術歌曲,尤其是義大利民歌,很自然地,我自小聽慣的錄音,就是義大利歌王巴伐洛堤的演唱。我父親經常掛在口邊的意大利情歌,熱情澎湃的《O Solo Mio》,正是巴伐洛堤的首本名曲。

巴伐洛堤1935年生於意大利北部摩德納(Modena)一個音樂世家,在家裡聽著音樂成長,當麵包師的父親費雨南.巴伐洛堤,是一位擁有美妙歌喉和音樂修養的合唱團團員。巴伐洛堤在年幼時便跟隨父親參加了「羅西尼合唱團」,其後先後拜當地著名聲樂教師貝塔佐尼和義大利聲樂教師波拉(Arrigo Pola)為師。巴伐洛堤天賦的自然完美的音準,就是由波拉發掘的。他的嗓音,得天獨厚,曾被形容為「非凡的樂器,百年難得一見的大自然造化」,廣闊的音域,令他在選擇演唱曲目時,可以更加自由廣泛,讓他超越同時期的男高音歌手,嶄露頭角。

1972年2月17日,巴伐洛堤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的《La fille du régiment》期間,輕易地唱出了九個高音C,令觀眾如癡如醉,因此得到「高音C之王」的稱號,並創下要連續謝幕17次的世界紀錄。巴伐洛堤自此逐步登上歌唱事業的高峰,在全球掀起巴伐洛堤熱潮。

在歷來眾多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巴伐洛堤的聲音豐滿充沛,音色寬厚開闊,明亮而有透明感,總的來說,就是強烈的自然美感。我聽高音歌唱家演唱難度高的作品時,每每到需要衝上一個極高的音時,就算明知是在聽唱片錄音,心情都會慣性地隨之緊張起來,擔心他們能否成功衝上那個音,不過就算能達到那個音,有時候仍會感覺到演唱耆那繃緊的聲音。但如果演唱的是巴伐洛堤,我就可以完全放鬆,因為他的嗓音永遠是游刃有餘,攀上那高音C,總是不費吹灰之力。

隨著年紀漸長,巴伐洛堤的歌聲依然美妙寬厚,但記憶力開始減退,要演完一部歌劇的全劇,已感吃力,偶有記錯歌詞的情形出現。2004年,巴伐洛堤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最後一次主演歌劇《托斯卡》全劇後,便宣佈以後不會主演任何歌劇全劇。2005年,年屆69歲的巴伐洛堤舉辦了全球巡迴告別演唱會,其中包括了香港在12月2日的演出,之後正式地退休。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巴伐洛堤再次獻唱一曲「今夜無人能眠」,想不到這次演唱,是他的天鵝之歌。巴伐洛堤在7月證實患上胰臟癌,原訂在紐西蘭的演唱會被迫取消。癌症經手術和治療無效,一年後的今天,一代著名男高音於故鄉摩德納家中與世長辭。

永遠懷念這位別具風采、熱情澎湃的高音C之王。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健康 vs 傳統

因為蓮蓉昂貴,曾幾何時,中秋時節,以雙黃蓮蓉月餅送贈,被視為重禮。社會富裕了,雙黃蓮蓉月相對地不算太負擔不起,於是人人都以此為中秋賀禮。每年中秋,公司和家中,都例必堆積一盒盒的蛋黃蓮蓉月,搞到消化不良之餘,亦根本吃不完,造成浪費。

雙黃蓮蓉月餅油膩、高熱量、高膽固醇,多吃其實對健康無益。現代人注重飲食健康,又喜歡新鮮,於是餅商們便想出了冰皮月餅、雪糕月餅等等非傳統的月餅,市場反應也不錯。但是傳統的月餅,始終仍是中秋賀禮的主流。

其實傳統的中秋月餅,種類繁多,不是千篇一律的油膩膩,不少還對健康有益,只不過有段時期,人人對昂貴的蓮蓉月餅趨之若騖,於是只記得有「雙黃蓮蓉月」。老爸年青時很喜歡五仁月餅,但現在香港已經很少見了,只有一些元朗老餅家,才仍然有出售。因為它們「不夠名貴」,沒有人會買來送禮,加上年輕人覺得吃月餅很老套,五仁月餅就更「老餅」了。
不過,近年一些大型食品公司亦順應潮流,開始在被遺忘了的傳統月餅中,發掘一些比較健康的品種,令它們有機會重生。去年中秋,在在某酒樓就看到推銷的月餅中,有五仁月餅,於是一向不買月餅的我,也買了一盒孝敬老爸。今年在公司收到廠商送來的中秋禮品中,一些傳統但「不夠名貴」的月餅,也開始在禮盒中登場了,一些不同的配搭,例如棗蓉合桃、豆蓉榛子等等,同事們都讚不絕口,雙黃蓮蓉月,反而無人問津。

不油不膩的五仁月餅,在傳統的中秋月餅中,屬於是健康的一員,所謂五仁,是指瓜子、合桃、杏仁、芝麻及欖仁,都是口感十足的穀類和果仁。為了名貴一點,師傅會加入去肥肉的金華火腿和玫瑰露酒,成為甜中帶鹹的「五仁金腿月」,令口感更豐富,咀嚼的時候,可以嚐到微微的酒香。傳統的五仁月餅,也有其他用途,水上人嫁女時,會造了一對形狀跟月餅一樣、卻大上幾倍的「五仁餅」,作為嫁女必備的禮餅,因為五仁有「五人」、「五子」的好兆頭,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

不過,五仁月餅雖然健康,但有火腿和帶鹹味的月餅,始終不是年輕人那杯茶,如果能改良成為甜味和不加肉類的五仁月餅,就更完美了。

中秋佳節,能夠保持傳統,又可吃得健康,絕對是好事。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07

我愛三文魚


我真的很愛三文魚。噢,對不起,漏掉了一個字,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我真的很愛吃三文魚」。

從小到大,一直被母親大人強迫吃魚,只要我們兄弟在家吃飯,一定有魚,皆因她堅信,吃魚的孩子會聰明一些。其實這話也有科學根據,魚肉含DHA,被稱讚「聰明的脂肪酸」,在人體內主要是存在於腦部、視網膜和神經中,維持視網膜正常功能,促進嬰兒視力健全發展。對人腦發育、智能發展及神經系統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根據美國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婦女在懷孕期間多吃海魚,生下的嬰兒會更聰明、發育得更好。

只不過,我們已經是「牛龜咁大」,母親大人還是堅持要「晚飯餐餐有魚」,似乎是浪費了DHA,況且港人家庭習慣吃的淡水魚和一般非深海的海水魚,其實DHA含量不算多。也許是長期「被迫」吃魚的關係,今時今日自己對於吃魚,雖然不至於厭惡,其實興趣也不大。港人愛吃珊瑚魚,成了嚴重破壞珊瑚礁生態的幫兇,自己早已拒絕再吃了。現時海洋污染嚴重,多吃魚,等於多吃進魚體內積聚的污染物和毒素,簡直是得不償失。


世事無絕對,有一種魚,卻仍然讓我食指大動。早前母親大人外遊,廚房收爐,有整整兩星期沒有回家吃飯,十餐有八餐,餐單上都有我最愛的三文魚,三文魚沙律、三文魚吐司、三文魚壽司、三文魚刺身、蒜蓉煙三文魚、香草三文魚扒、煙三文魚意式薄餅、薑葱三文魚頭煲...不過始終還是喜愛生吃,味道和口感都一流。

三文魚是香港人對鮭魚的叫法,是英文Salmon的直接音譯。三文魚是深海魚類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在美洲一些大湖亦可找到。三文魚在淡水環境下出生,之後移到海洋生長,三四年後又會回到出生的淡水區域繁殖。三文魚為了回到河流上游產卵,奮力逆流而上,甚至不可思議地躍上幾十米高的瀑布,產卵後精疲力竭而死,魚屍滿塘。這些都是自然界中具震撼性的畫面。


三文魚肉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維他命A、D、B6、B12及多種礦物質。三文魚在冰冷純凈的深海裏面成長,如其他低溫中生長的深海魚一樣,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奧米加三」(Omega 3) 亦含量豐富,特別有益於心臟血管系統,可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防止血管凝固、增加血管的彈性、促進血液循環,及預防腦溢血。至於Omega 3中其他的有效成份,就是文首提到的對小朋友腦部及視力發展有很大幫助的 DHA 和 EPA。

美味的三文魚,向有「魚中之王」、「海洋貴族」之名,但多年來肆無忌憚的商業捕撈,令野生三文魚瀕臨生存警戒線。其實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挪威深海養魚,早已經具備十分成熟的三文魚養殖技術,現時大西洋海域北海的峽灣地方,都是上佳三文魚養殖場。但遺憾的是,不少人仍然對野生三文魚趨之若騖,有求就有供,正當歐洲各國在設法保護野生三文魚之際,愛爾蘭漁民的三文魚捕撈量,每年仍在20多萬條,相當於歐洲年捕撈量的一半以上。聽一位當壽司師傅的朋友說,現時市面上供應的三文魚,價錢不會太貴,應該都是養殖魚,希望他說的都是事實。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再談「玩物養志」

很多人都覺得,玩物是「喪志」還是「養志」,主要是看玩物耆是否有足夠自制能力,若然過份投入,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玩物喪志」。在與比自己年少的朋友相處時,很多時會不知不覺地套用了這樣的邏輯。

但是全力投入一種興趣,是否一定會喪志?

上一輩總喜歡批定年輕人「玩物」就會「喪志」,其實是基於對年輕人的自制能力的不信任。何謂自制能力?就是控制自己不會過度投入。但問題是,如果不投入到一定的深入程度,又如能夠有所成就?如果馬友友不沉迷大提琴,李麗珊不沉迷滑浪風帆,李安不沉迷電影,張學友不沉迷唱歌,他們能否有今天的成就?

歸根究底,就是在批評人「玩物喪志」之際,早把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套上去了,先認定了某種興趣「不是正經」的玩意,不可能有成就的,而是否「正經」、「有成就」, 又往往以金錢和社會地位的回報來作判斷,似乎除了謀生技能之外,其他各樣的興趣,都只可以淺嘗輒止。

「整天只懂埋頭XXX,XXX可以當飯吃、可以養家嗎?」這些說話,大家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前輩出於對後輩的愛護,總希望他們專注謀生和學習謀生技能,令生活有保障,卻同時扼殺了他們發展另一種可以有所成就的事業的機會。

只不過,原來「正經」、「喪志」、「養志」的定義,也是可以隨時間、環境而改變的。張德培成為法國公開冠軍賽後,很多家長便一窩蜂地要子女去學打網球;李麗珊成為奧運金牌得主,滑浪風帆又忽然成了大熱;郎朗、李雲迪年紀輕輕嬴得國際大賽獎項,於是彈鋼琴又成為一種值得考慮的事業。至於子女有沒有這方面的天份?這方面的興趣?沒想過。沉重的功課、繁多的補習班以外,還有各種各樣被認為可以「養志」的興趣班,排得密密滿滿的,看見小朋友一臉倦容、垂頭喪氣的樣子,我見猶憐。迫到孩子們對原本是有益身心的活動「喪」失了「志」趣的,恐怕是一眾急於催谷子女成龍的家長。

我有一位朋友CY,年紀輕輕,性格看似大癲大廢,卻對香港的古物古蹟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沉醉於追尋香港古老碑石的蹤跡,公餘時間都在境內的山頭野嶺、斜街窄巷留連,找尋湮沒了的碑石。現時強調「強政厲治」、「發展為先」的政府,對保存境內的近代古物,完全沒有興趣,早前維多利亞城的第七塊界石無故失蹤,引起社會人仕關注,政府也是愛理不理,諸多推搪,官方機構「古物古蹟辦事處」,甚至拒絕為有歷史價值的碑石評級,遑論撥出資源保護。在現在的社會氣氛下,鑽研考究香港古舊碑石,看來不會有什麼出色,倡議保護,也只會被認為是「搞搞震」、「阻礙發展」,說不定還會成了「愐懷殖民統治」的「港英餘孽」。我這位朋友,因為這件事,單人匹馬,不斷在相關的政府部門之間奔走、打電話發電郵,盡努力挽救這些將被毀滅的歷史。我對他十分佩服,不單止是他對香港近代古蹟的豐富知識,還有他為興趣、為保存香港的歷史遺產,鍥而不捨、敢於爭取的態度。

到底CY君是「玩物喪志」還是「玩物養志」?也許該留待將來子孫們在參觀古城界石途中、慶幸我們這一代有這麼一個為保存歷史而奔走的「傻仔」之時,又或者等到他們埋怨為何我們沒有為後代保留半點歷史的時候,再作定論吧。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良心資本家 - Anita Roddick


英國著名美容護理連鎖店BodyShop 的創辦人 Anita Roddick,前日傍晚因腦出血,在英國逝世,享年六十有四。

近年男士們也開始流行美容護理,自己覺得,只要不過份姿整,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注重儀表,也是對別人的尊重。身為男人,對自己只要求整齊整潔,對於美容護理,一向沒有多大興趣,不過對BodyShop這個品牌,倒一直有留意。

在愛爾蘭讀書的時候,已知道BodyShop這個名字,不過當時仍不算是很出名的國際品牌,在都柏林(Dublin) 亦只有市中心才有一兩間專門店。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店舖的裝修和產品的包裝。它沒有一般化妝品牌專門店華麗奪目又或者富時代感的裝修擺設,而是簡樸淡素,更像一間鄉鎮的小商店。之後我一直有留意的,也不是他們的產品,而是他們強調天然和推動環保的理念。

Anita Roddick 1976年在英國南部渡假城市Brighton開設首間BodyShop 時,環保在社會上還只是一個很少人支持的概念,尤是在化妝護膚品這個行業。她的小店以售賣天然材料製造的護膚品起家,亦一直堅持這個理念,到現在發展到成為在55個國家擁有2100間分店的跨國企業,也沒改變。

本身是意大利移民後裔的Roddick,是一名出色的企業家,經商之道,卻是無師自通。她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大商家截然不同,並不因為要在生意上成功而不擇手段,也不是賺到「盆滿砵滿」後才開始發財立品,而是一開始便不斷用賺到的金錢回饋社會。Roddick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商界宣揚環保的訊息,用價錢回扣鼓勵顧客回收舊護膚品容器;她同時亦推動取締對動物的不人道,反對化妝品行業極之普遍的用動物做實驗的慣常操作。Roddick關心的,也並不只是環境的保護,對於貧苦和受剝削壓迫的人們,亦慷慨伸出援手。她積極推動公平交易和良心企業之餘,亦設立了基金組織,致力保護和救助殘障、受愛滋病及戰火摧殘的兒童。

英國首相白高敦在讚揚Roddick時,不忘強調她「不單是一位社會運動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似乎覺得更值得欣賞的,是她的商業才華和成就。 我個人就覺得,人們懷念Roddick,不是因為她是一位出色的企業家,而是一位難得的有良心的企業家。

一顆良心,已是無比的珍貴;而一顆不會因財富而埋沒的良心,更值得我們珍重。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面具

今天外出午膳,遇到一位離職不久的舊同事F,他滿面笑容地跟我打招呼。理論上我應該很不習慣,甚至應該感到愕然,但我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有「終於回復了正常」的感覺。

與這位舊同事共事了多年,雖然是不同部門,但在公司業務上,卻有十分密集的關連,他的B部門,是我們C部門的「用家」,公司業務運作上有什麼新的需求,他會向我們部門提出,我們會更新相關的運作程式和系統,以作配合和支援。大家本來就是同事,兩個部門又是密切的合作伙伴關係,F君為人也很隨和,他當時的職級已經比我高,但也沒有架子,所有大家相處得相當融洽,工作會議時嘻嘻哈哈,有商有量,中午時亦不時同檯午膳。

但自從F君轉換了頂頭上司、並升上了B部門主管之位之後,一切便有了改變。與他碰面打招呼,他總是愛理不理,一面冷漠的神態,公司業務會議上,亦常與我們部門針鋒相對、劃清界線,大家的合作關係,也變造頗不順暢。也許是因為部門各自有不同的頂頭上司,需要各為其主;也許是因為他位高責任重,壓得他喘不過氣,沒有心情再應酬我們;也許是因為辦公室的政治,令他受到不同壓力,要築起圍牆保護自己;總而言之,就是他不是我們以前認識的F君。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F君一開始便以一副假面具向著我們,現在只是無必要再戴上而已。

兩個月之前,突然聽到F君將會離職的消息,在他正值壯年、事業如日方中之時,重踏校門,修讀宗教課程,鑽研佛學。大家有點錯愕,有人說他是身在高位,看透世情,厭倦了名利場,於是接受宗教感召;有人說他是與管理階層意見不合,受到排擠,所以拂袖而去。同事為他舉辦餞別晚宴,但出席的,只有他的舊屬,以及個別相識多年的舊同事。我們部門中多位與F君識於微時、亦一直在業務上有合作的老同事中,都以「不太相熟」的理由沒有出席,只有我與同事A君,覺得好歹也是一場同事,亦相識了多年,所以答允出席。餞別宴上,F君回復了他多年不見了的笑容和隨和。一班同事集資送了一隻水晶帆船模型給他,祝他今後一帆風順。F君在致謝詞時感慨萬分,他特別提到,發現帆船模型原來是著名的「五月花號*」,其實寓意深刻,並感謝一班仍然當他是朋友的舊同事。


人與人相處,貴乎坦誠相向,無奈在現實世界中,一個人除非離群獨居,不然一生中總不免要戴上不同的面具,有的是自已樂意戴上的,有的是被迫戴上。為了爭奪利益,爾虞我詐,千變萬化的面具,是必備的武器。就算沒有害人之心,為了保護自己,亦不得不戴上面具,不能以真面目示人。戴著這麼多的面具,有人會樂在其中,但對我來說,真的很辛苦。F君可以選擇除下他不喜歡的面具,是一種福氣。

周星馳1996年出品的喜劇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中,「無相王」的角色,精通易容之術「無相神功」,而且出神入化,眼耳口鼻隨意移位。但變瞼變得太頻密,最後連自己的原來面目也忘記了,不需要假扮任何角色時,只能展示沒有眼耳口鼻的一片空白。太多的假面具,最終會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
*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遭到難以忍的鎮壓和宗教迫害。1620年9月6日,一艘名為「五月花號」的捕魚船,悄然離開英國港口,取道荷蘭,駛向大西洋對岸的美洲新大陸。船上102人,大多是受到宗教迫害而出逃的清教徒。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07

籠中貓

雖然是家畜,貓卻是很有個性、不能忍受束縛的動物。牠喜歡時,會依偎著你撤驕,咕嚕咕嚕地叫;心情不佳時,任由你百般討好,牠也不屑一顧,甚至轉身離去。貓又似乎天生對被囚禁的小動物特別有興趣,無論是缸中的魚、盆裡的龜、還是籠中的鳥,都會設法弄出來把弄研究一番,不一定是肚餓或者饞嘴,也許只是有興趣看清楚,到底是什麼愚蠢生物,竟然被困囹圄。

年初某日到大嶼山昂坪遠足,在舊巴士站旁的村邊小店坐下休息時,看到的竟然是這樣的景象:貓與鳥的位置互換,貓在鳥籠中,三四隻麻雀卻在籠外飛上飛落,吱吱喳喳,好像在說「活該活該」。其實去年中,亦見過這個情況,好奇地問老闆娘,為何貓要困在籠中,老闆娘回答唉其實她也不想的,說話時目光望向新落成的纜車站的方向,似乎欲言又止。

昂坪的纜車工程進行了兩年,開幕前後幾經波折,偶有小意外,之後已大致運作暢順,配套的購物飲食設施「昂坪市集」,亦人山人海。不料運作了大半年後,在6月中又發生了一宗纜車車箱從高處墮下的事故,幸好當時不是載客的時段,無人命傷亡,纜車即時停止運作,作全面的安全檢查和維修,到現時為止,仍然未有確實的重開日期。營運公司以免費巴士接載遊客的方式,嘗試挽救生意一落千丈的昂坪市集,但似乎不大奏效,昂坪稍為回復了從前的寧靜,但事實上,因為昂坪纜車的興建,昂坪村民的生活,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在舊巴士站旁邊開設鄉村小店的村民。

昂坪是寶蓮寺等不少寺院的所在地,又是香港第二高峰鳳凰山的其中一個登山口,地壇廣場和舊巴士總站,多年來都是眾多香客和遊人的集散地,廣場四周的鄉村小店,亦應運而生。小店賣的,不外乎是風景明信片、小手工藝等旅遊紀念品,也有香枝、風車、開運符、佛像等宗教物品,部份也兼賣飲品和簡單的熱食如湯麵、魚蛋、豬皮等小吃。用天然山水磨製的豆腐花和豆漿,也是那裡的馳名地方風味小吃,我每次在附近遠足,都會到來吃一碗豆腐花。

經營鄉村小店,多是為了方便村民和郊遊人仕,政府對此類小店的監管,一向比較寬鬆。昂坪纜車及配套的「昂坪市集」落成後,市集商場與鄉村小店買的,是不同類型的貨品,本來競爭不大;不過市集的酒樓食肆,價錢昂貴,遊客當然會光選擇顧經濟實惠的鄉村小店。為了保障租戶的生意,昂坪市集的管理公司向當局舉報,食物衛生、無熟食經營牌照,都是最好的理由。食環署收到投訴,自然要執法,於是鄉村小店所有即場用火烹煮的食物,都被禁止售賣,幸好豆腐花和豆漿是可以預製的,仍然可以賣。部份小店在風聲稍緩後,偷偷重新售賣麵食,不過難保昂坪市集方面不會再舉報,始終是要提心吊膽地做生意。

不能賣熟食,小店收入固然大受影響,由於有豆腐花等食物出售,亦不容有動物在店中自由走動,於是原本逍遙自在的店中貓,亦要被關起來,變成籠中貓。

本來遊客數量增多,鄉村小店的貨品出售多了,也可以補回損失了的熟食生意額,如今纜車停駛,損失的又豈只昂坪市集的租戶。計劃興建昂坪纜車時,有人曾大力遊說纜車可為村民帶來的好處和商機,可是他們沒有說,某些商機,卻是付得起昂坪市集商舖昂貴租金的人,才可以享有。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和恐龍有個約會


也許每個男孩子,小時候都有這麼一個夢想,就是擁有一隻恐龍做寵物。

刊載了38年的《多啦A夢》(ドラえもん,Doraemon,香港舊譯「叮噹」),是陪伴了很多香港人成長的日本兒童漫畫,而且跨越代溝,相信是少數的新一代父母與子女都可以互相溝通的話題。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筆下的主角大雄與來自未來的機械貓「多啦A夢」,借助未來的科技產品「時光機」,不時穿越時空,探索不同的世界。1980年開始發行每年一部的的大長篇(電影版)作品中,第一部是「大雄的恐龍」,故事講述大雄在尋找化石時發現了一個白亞紀的恐龍蛋,恐龍蛋在大雄的悉心照顧下,孵化出了一隻小長頸恐龍,小恐龍日漸長大,家中無法容納,多啦A夢及大雄設法把小恐龍安全送回遠古時代。小恐龍的故事經改編後,在06年重新製作,今年暑假在香港上映,可見有關恐龍當寵物的故事,歷久不衰。

其實不單止是亞洲,西方電影中,《侏羅紀公園》中用基因複製技術令其重生的恐龍世界,一樣大受歡迎,令票房大收旺場。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恐龍化石展品,也一向是小男孩最喜歡的部份。很多小孩子對動物有愛心,會喜歡養小寵物,但為什麼男孩子會對恐龍這樣的龐然巨物著迷?也許男孩子們都希望自己的寵物會與別不同,寵物長大了之後會聽自己的話,又可以守護自已,這樣的願望,很自然地會投射到恐龍的身上。恐龍不是天馬行空的神話動物,而是實實在在地在這個地球上地存在過的,令人有幻想,會不會有可能仍然殘存在地球某處;但恐龍也是絕了種的古生物,無人見過活生生的樣本,肯定是與別不同的寵物。想像一下,騎著自已養大的恐龍走到街上,有多威風,有誰敢欺負?當然,要飼養一隻食量如此巨大的恐龍,需要多少資源,小孩子是不會考慮的。

現實是,這些億萬年前的古生物,已經滅絕,又或者已經進化成今天完全另外的一個模樣,我們沒法親眼目睹心目中的「Dream Animal」。考古學者發掘出來的代石,可以藉以重組當年古生物的原貌,正好填補了這種遺憾,完了孩提時代的夢。近年太古城中心和奧海城等商場的小型古生物化石展覽,均吸引了不少的市民參觀,今年夏天在香港科學館展出的「飛龍在天-中國恐龍與古生物」的專題展覽,更是一眾恐龍迷不會錯過的頭等大事。

這樣大型的古生物化石展覽,在香港可以說是空前的,因為展出的化石,都是各大博物館借出的珍藏,全都保存得相當完整。不單只珍貴,展品數量也多,達200件,而且品種也豐富,除了恐龍,還有其他多種遠古的脊椎動物,包括了始祖的鳥類和魚類的化石。各種古昆蟲、貝殼類和植物的化石,也是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可以對遠古的洪荒世界,有一個更完整的概念。其中的珍品華美金鳳鳥、顧氏小盜龍、松花江猛獁象和查干諾爾龍,更是各原藏館的鎮館之寶。






華美金鳳鳥(Jinfengopteryx elegans)是在中國發現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身長55厘米的始祖鳥科化石,在河北省豐寧縣龍鳳山橋頭組出土,,2005年正在以中國神話中的金鳳凰來命名。化石標本保存得十分完整,與始祖鳥一樣,全身被覆著清晰的羽毛。華美金鳳鳥化石的發現,大大地影響了關於鳥類起源和演化歷程的研究。

200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在遼寧朝陽城西約3公里處的地層,發現一種如同始祖鳥、四肢長有羽翼的小型馳龍科恐龍化石,這就是顧氏小盜龍(Microraptor gui)。顧氏小盜龍生存於白堊紀時期(約1億3千萬年前),這個發現有助填補獸足類恐龍如何演變成鳥類的空隙。

查干諾爾龍(Nuoerosaurus chaganensis),是在中國北部出土的最大的恐龍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屬於大型蜥腳類草食恐龍,狂白堊紀早期聚居在內蒙古的浩瀚草原。查干諾爾龍龍體長達26米,背脊高7.7米,抬頭時更有12米高,因為是在內蒙查干諾爾鹼湖畔的地層發現,因而得名。至於松花江猛獁象(Mammuthus sungari),身長足有九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現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和猛獁象。



二千年時法國和肯雅考古隊在非洲肯雅挖掘出至今所知最早人類祖先化石,據科學測定,年份至少有600萬年。人類自詡有超過六百萬年的歷史,以地球的統治者自居,但在那悠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古生物化石的出土,顯示了遠比人類古老得多的動物品種。化石固然珍貴,可惜都是滅絕了的古生物、無法重生的過去。慨嘆失落了的過去之餘,何不及早珍惜現在,好好保護因人類的任意妄為而正在不斷消失的物種。








Sunday, September 02, 2007

泰基杯十公里 - 我的「開跑祭」




大家也許會聽過「開山祭」,那甚麼是「開跑祭」呢?

「開山祭」是「和製漢語」詞*,原是日本人針對大雪山融雪後的登山解禁日、祈禱一年登山安全的祭典。甲午戰爭之後,台灣曾被日本佔領多年,也有不少模仿日本的什麼什麼「祭」,但大都只是以「祭」為噱頭的商品和旅遊推廣活動。台灣原住民雖然亦有山岳祟拜的觀念,但「開山祭」似乎沒有在台灣紮根。近年台灣開始在每年3月下旬舉行「玉山開山祭」,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宣告解除玉山封山禁令。不過,玉山的開山祭宗教色彩淡薄,只是打起原住民文化的旗號,藉以聚眾推廣休閒活動和文化表演。香港沒有大雪封山的情況,但在每年的第一個星期日,很多本地遠足團體,亦會聚集在西貢嶂上的高地大會師,這個活動近年更發展成為「登山節」,其目的也很簡單 - 慶祝新一年的第一次遠足登山,祝願大家全年都可以「快快樂樂上山去,平平安安回家來」,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山祭」。


參加了長跑活動,已有近五年。香港的夏天炎熱潮濕,其實不太適合長跑,所以賽季通常會在秋涼後才重新開始。話雖如此,勤力的跑手,還是會在夏天繼續練習的,不過這卻是我「歇歇暑」的好藉口,可以暫停練跑,直到秋涼後才復操。其實每年完成了渣打馬拉松之後,暫時沒有了目標,人就會懶散,所以兩年前開始,每年都報名參加九月初舉行的「泰基杯十公里」賽事。但現實是,報名歸報名,過去兩年,始終未能立下決心在炎熱日子練跑,於此泰基杯賽事便成了我每年的「開跑祭」 - 即是新一賽季的第一跑。對,是真正的第一次開跑,因為我在賽事之前,連一次練習的機會都沒有。

有志在長跑運動爭取成績的朋友,當然不要學我那般懶散,沒有操練就去跑,受傷的機會會較大。泰基杯的賽道在萬宜水庫畔,沿麥里浩徑第一段,路的起伏比較多,長長的斜路,加上九月的天氣仍然炎熱,跑起來比較耗力。我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只保持慢跑,能夠完成就好了。記得去年泰基杯賽事當日,又熱又濕,我汗如雨下,三公里之後已經如跌了下水似的,渾身濕透,我不敢(也無力)加速,最後以剛超過了一小時的時間才完成。


九月二日,今天又是我「開跑祭」的日子 - 一年一度的「泰基杯十公里」。今年天氣稍為好一點,因下半段的五公里,起碼有一點點風,而最後2公里,我竟然還有力加速,雖然完成時間也不會好到那裡,但結果比去年進步了兩分鐘。泰基杯本來是「泰基長跑會」的內部活動,只接受會員報名,兩年前開放給公眾參加,參加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就比去年多了近三百人,大會的平均成績,也比去年好。泰基杯屬於比較早(夏末秋初)舉行的本地長跑賽事之一,目的是鼓勵跑友們在夏天也要保持操練。其實不少跑友也是像我一樣,是以泰基杯作為「賽季第一跑」的。

為了保持鼓勵會友積極投入的特色,賽事排名分開了「會員」及「公開」兩種,所以獎項特別多,也是泰基杯的特色。今年男子的「會員」及「公開」的冠軍,都是吳金帶。黑黑實實的吳金帶,是現時香港幾位成績最佳的業餘長跑運動員之一。出身自漁民家庭,自小在家中幫忙運送漁獲,據他自己說,可能是自小已經習慣了推著沉重的手推車快跑,因此練成了強勁的蹬力,這對長跑的幫助很大。他參加長跑活動,只有幾年,最初是因為看到電視報導馬拉松賽事,覺得很有型,便貿貿然地報名參加,而且在沒有操練的情況下,便參加了全馬。因為完全不知道跑全馬要有策略的概念,結果是跑了一半便「爆」了,後半段幾乎是步行著回終點的,但他的完成時間,竟然只是用了三個半小時,這是很多跑手幾經辛苦訓練才能達到的成績。吳金帶在身體質素上,未必是有先天性的優勢,但他自小的體能鍛練,雖然不是正式針對長跑的訓練,其實也為日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是他取得好成績的主要原因之一。

No pain, No gain,「開跑祭」已過,又是恢復練跑的時候了。

                                  男子總冠軍吳金帶


------------------------------------
*日本古時沒有文字,借用了中國的漢字,亦利用引入的漢字,創造不了少自己的「和製漢語」詞彙。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威爾第的《阿伊達》

喜歡聽西洋歌劇的朋友,通常都會喜歡意大利歌劇。意大利文先天就是最適合唱出來的語言,配上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們創作的華麗優美的旋律,就算是完全不懂意大利文,又或者捨不得付昂貴的門票到歌劇院欣賞表演,單單只聽歌劇的選段,也是十分愉快的聽覺享受。

開始學習欣賞西洋歌劇,是在外國留學之時,先是聽選段,熟悉了之後才開始嘗試欣賞全劇。如果以歌劇名曲來計,第一次接觸的,是《La donna è mobile》,來自歌劇《弄臣》(Rigoletto);若以欣賞全劇來計,則是《茶花女》(La Traviata)。兩部都是意大利歌劇,而且都是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作品。

在意大利語中,歌劇被稱為la Lirica,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若論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則非威爾第與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莫屬,兩人幾乎是意大利歌劇的代表。他們的作品旋律悠揚華麗,是典型意大利音樂的特色。風格上普契尼比較溫婉,而威爾第則比較豪放。

威爾第被譽為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除了創作了不少悅耳動聽的歌劇歌曲外,亦擅於用音樂營造出劇力萬鈞的氣勢,是意大利歌劇的集大成者。說起威爾第的名作,鮮有人不知道《茶花女》和《弄臣》,當然還有不朽的《阿伊達》(Aida)。

威爾第創作的四幕歌劇《阿伊達》,是意大利歌劇史上規模最宏偉、最受歡迎的經典劇目之一,首演時已獲高度讚賞,其後經常在世界各地的歌劇院重複上演,是上演次數最多的一部歌劇。其中一曲《榮耀歸於埃及》(Gloria all’Egitto),足球迷一定耳熟能詳,因為已成為歐洲足球比賽時球迷經常合唱的歌曲。多年前在壯觀的埃及金字塔前以實景作戶外演出的豪華版《阿伊達》,曾轟動一時。其後在香港也有過破天荒在運動場舉行的戶外演出,也成了當年城中盛事,平時不聽歌劇的人,也以入場欣賞為時尚,盡管門票極為昂貴。不過撇開這些綽頭,《阿伊達》本身的音樂華麗優美而層次豐富,配合觸動人心、劇力萬鈞的的悲劇故事,才是長期受不同年代的歌劇愛好者愛戴的原因。

《阿伊達》的故事背景是古埃及與埃塞俄比亞兩國交戰的年代,故事原作者馬利特(Auguste Mariette)是位古代史學家,根據古埃寺院祭壇下發掘出來兩副骸骨,創作了埃塞俄比亞公主阿伊達(Aida)與埃及軍官拉達梅斯(Radames)的愛情故事。阿伊達被俘虜到埃及,淪為埃及公主安奈莉絲(Amneris)的奴隸,與軍官拉達梅斯相愛。但兩國交戰,令阿伊達處於兩難之間,拉達梅斯亦被迫在愛人阿伊達及對法老王的忠心之間作抉擇。因為埃及公主安奈莉絲同時愛上了拉達梅斯,令事情變得更複雜,最終發展成一齣愛情悲劇:拉達梅斯被判活埋死刑,阿伊達選擇與他同死。

基斯蘭桑尼(Antonio Ghislanzoni)把故事編寫成劇本,埃及總督伊斯梅爾爵士以15萬法郎邀請威爾第作曲,本來定於1871年1月在埃及開羅的總督歌劇院首演,但因普法戰爭爆發,延遲至12月24日上演。

《阿伊達》的選段,很多已是耳熟能詳,最喜歡的是杜鳴高(Placido Domingo)的版本,可惜仍未有機會看到全劇的演出,不過很快有機會了。香港歌劇院在今年十月,將會在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阿伊達》,由本港男高音莫華倫監製和演唱拉達梅斯的角色,還集合了多個本地音樂團體的協力演出,包括了香港管弦樂團、香港歌劇院合唱團、香港演藝學院、拔萃男書院合唱團、香港芭蕾舞團等,是香港歌劇院賀回歸十周年的重頭製作。

香港歌劇院成立了只有四年,仍是很年輕的歌劇藝術團體,參與演出《阿伊達》的班底*,也許不算是國際頂尖的藝術家,但喜見香港有一群熱愛歌劇藝術的有心人,組成自已的歌劇院,藉製作和向市民介紹高質素的歌劇作品,培養本地有潛貿的音樂家,並推動本港歌劇藝術的發展,覺得很值得入場支持。

自05年香港藝術節欣賞了波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奧塞羅》(Otello)後,已有兩年沒有入場欣賞歌劇了,期待十月中《阿伊達》的精彩演出。

---------------------------------------------
*十月十一日香港歌劇院的演出班底:


香港男高音 :莫華倫 (Radames 埃及軍官)
意大利女高音:Susanna Brenchini (Aida 埃塞俄比亞公主)
瑞典女中音 :Katja Lytting (Amneris 埃及公主)
意大利男低音:Alfredo Zanazzo (Ramfis 祭司長)
中國男低音 :龔冬健 (埃及法老王)
芬蘭男中音 :Jukka Rasilainen (Amonasro 埃塞俄比亞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