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威爾第的《阿伊達》

喜歡聽西洋歌劇的朋友,通常都會喜歡意大利歌劇。意大利文先天就是最適合唱出來的語言,配上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們創作的華麗優美的旋律,就算是完全不懂意大利文,又或者捨不得付昂貴的門票到歌劇院欣賞表演,單單只聽歌劇的選段,也是十分愉快的聽覺享受。

開始學習欣賞西洋歌劇,是在外國留學之時,先是聽選段,熟悉了之後才開始嘗試欣賞全劇。如果以歌劇名曲來計,第一次接觸的,是《La donna è mobile》,來自歌劇《弄臣》(Rigoletto);若以欣賞全劇來計,則是《茶花女》(La Traviata)。兩部都是意大利歌劇,而且都是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作品。

在意大利語中,歌劇被稱為la Lirica,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若論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則非威爾第與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莫屬,兩人幾乎是意大利歌劇的代表。他們的作品旋律悠揚華麗,是典型意大利音樂的特色。風格上普契尼比較溫婉,而威爾第則比較豪放。

威爾第被譽為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除了創作了不少悅耳動聽的歌劇歌曲外,亦擅於用音樂營造出劇力萬鈞的氣勢,是意大利歌劇的集大成者。說起威爾第的名作,鮮有人不知道《茶花女》和《弄臣》,當然還有不朽的《阿伊達》(Aida)。

威爾第創作的四幕歌劇《阿伊達》,是意大利歌劇史上規模最宏偉、最受歡迎的經典劇目之一,首演時已獲高度讚賞,其後經常在世界各地的歌劇院重複上演,是上演次數最多的一部歌劇。其中一曲《榮耀歸於埃及》(Gloria all’Egitto),足球迷一定耳熟能詳,因為已成為歐洲足球比賽時球迷經常合唱的歌曲。多年前在壯觀的埃及金字塔前以實景作戶外演出的豪華版《阿伊達》,曾轟動一時。其後在香港也有過破天荒在運動場舉行的戶外演出,也成了當年城中盛事,平時不聽歌劇的人,也以入場欣賞為時尚,盡管門票極為昂貴。不過撇開這些綽頭,《阿伊達》本身的音樂華麗優美而層次豐富,配合觸動人心、劇力萬鈞的的悲劇故事,才是長期受不同年代的歌劇愛好者愛戴的原因。

《阿伊達》的故事背景是古埃及與埃塞俄比亞兩國交戰的年代,故事原作者馬利特(Auguste Mariette)是位古代史學家,根據古埃寺院祭壇下發掘出來兩副骸骨,創作了埃塞俄比亞公主阿伊達(Aida)與埃及軍官拉達梅斯(Radames)的愛情故事。阿伊達被俘虜到埃及,淪為埃及公主安奈莉絲(Amneris)的奴隸,與軍官拉達梅斯相愛。但兩國交戰,令阿伊達處於兩難之間,拉達梅斯亦被迫在愛人阿伊達及對法老王的忠心之間作抉擇。因為埃及公主安奈莉絲同時愛上了拉達梅斯,令事情變得更複雜,最終發展成一齣愛情悲劇:拉達梅斯被判活埋死刑,阿伊達選擇與他同死。

基斯蘭桑尼(Antonio Ghislanzoni)把故事編寫成劇本,埃及總督伊斯梅爾爵士以15萬法郎邀請威爾第作曲,本來定於1871年1月在埃及開羅的總督歌劇院首演,但因普法戰爭爆發,延遲至12月24日上演。

《阿伊達》的選段,很多已是耳熟能詳,最喜歡的是杜鳴高(Placido Domingo)的版本,可惜仍未有機會看到全劇的演出,不過很快有機會了。香港歌劇院在今年十月,將會在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阿伊達》,由本港男高音莫華倫監製和演唱拉達梅斯的角色,還集合了多個本地音樂團體的協力演出,包括了香港管弦樂團、香港歌劇院合唱團、香港演藝學院、拔萃男書院合唱團、香港芭蕾舞團等,是香港歌劇院賀回歸十周年的重頭製作。

香港歌劇院成立了只有四年,仍是很年輕的歌劇藝術團體,參與演出《阿伊達》的班底*,也許不算是國際頂尖的藝術家,但喜見香港有一群熱愛歌劇藝術的有心人,組成自已的歌劇院,藉製作和向市民介紹高質素的歌劇作品,培養本地有潛貿的音樂家,並推動本港歌劇藝術的發展,覺得很值得入場支持。

自05年香港藝術節欣賞了波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奧塞羅》(Otello)後,已有兩年沒有入場欣賞歌劇了,期待十月中《阿伊達》的精彩演出。

---------------------------------------------
*十月十一日香港歌劇院的演出班底:


香港男高音 :莫華倫 (Radames 埃及軍官)
意大利女高音:Susanna Brenchini (Aida 埃塞俄比亞公主)
瑞典女中音 :Katja Lytting (Amneris 埃及公主)
意大利男低音:Alfredo Zanazzo (Ramfis 祭司長)
中國男低音 :龔冬健 (埃及法老王)
芬蘭男中音 :Jukka Rasilainen (Amonasro 埃塞俄比亞國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