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5, 2007

與準建築師們有個約會


建築學,在我心目中,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也是實用與夢想的交融。

小時間經常被人問到,自己將來的志願是做什麼。老實說,我真的從未沒有立過什麼志願,倒是在準備升大學那一年,才發現在眾多學系中,自己對建築學系的興趣是最大。不過一切都太遲了,相關的預科科目,不是沒有選修,就是成績平平,況且五年的大學建築系課程,其辛苦程度,幾乎與醫科不相伯仲,自己恐怕也捱不住。不過這也可能是好事,因為就算真的讓我僥倖入讀了建築系,而又捱得到畢業,本地有沒有足夠空間讓建築師創作發揮,是一回事;以自己創意欠奉的頭腦,畢業後大概亦只能是個庸碌的「畫則機器」,是另一個問題。

世事如棋,大學畢業後,兜兜轉轉,第一份的全職工作,竟然是受聘於自己大學的建築學系,負責圖書館建築物圖片影像庫的數碼化。每天面對著一大堆建築藝術精華的圖像,又重新勾起了對建築藝術的興趣。

世界瞬息萬變,從古典建築學強調對稱、軸線的形式美,到近代追求建築的功能性、實用性和空間運用,發展到現時注重建築與環境的協調、能源的節約和環保等要求,建築學從來都不斷在保持與時並進。新科技亦為建築學注入無數的新元素,大大拓寬了發揮設計創意的空間:電腦技術令以前繁複的圖則繪製工作變得超乎想像的方便;新物料、新建造技術的出現,亦令以前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十幾年間,建築學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新面貌。


最近得到一位在中文大學建築系修讀碩士的朋友邀請,參觀了她與一班同學在交易廣場舉辦的畢業作品展。早在外地大學建築學系工作時,及之後回港工作期間,曾多次參觀過類似的作品展。多年後的今天再次欣賞建築系學生的作品展,形式基本上差不多,但內容的變化卻是十分明顯。學生有更多的空間發揮之餘,同時亦更貼近社會脈搏:高密度住宅社區的保育、立法會大樓四周公共空間的重新規劃、一個可以保留和活化舊區文化和生活的鐵路車站設計、長者住宅設計、廢置廠廈和公共屋的改造和重生等等,無一不是現時社會上需要關注的問題。由可以天馬行空、富現代感的廢置礦場的重生改造、動物與人同居共存的超級大鳥籠,到強調實用性、同時極受材料和經費限制的山區瑤族村寨小學擴建項目,作品題材種類,亦十分廣泛。

一個小時的參觀及與作者的交談,你會發覺這不只是一份為畢業而完成的課業;一個小時的參觀及與作者的交談,足以感受到這一群準建築師的創意與誠意。

Blog友月亮也是一位將要畢業的準建築師,他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結業的時間要比中文大學遲一些,所以現正在為畢業作品埋頭苦幹。難得他百忙中亦過來探探我,還介紹了學建築過程中的辛酸,以及一些行內的情況。

自己覺得,建築絕對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能及更需要貼近現實的藝術。藝術的表達可以天馬行空,建築在某一程度也可以,只不過如果太過遠離實際,不能符合使用者的期望或實際用途,設計或會不獲採納,建成了的建築物亦會被棄用。另一方面,設計如果違反了自然和物理學定律,最終亦可能無法建成,或變成危險建築。大家會問,那麼建築不就是一門受到束縛、無法盡情發揮的藝術嗎?不妨換一個角度看:建築就是一門充滿挑戰的藝術。

正如月亮所說,很多人的確不明白建築學是甚麼,當初自己對建築系有興趣,正是因為喜歡繪畫和砌模型。月亮提到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實際的辛酸勞碌,自己亦相當了解,皆因在大學建築系工作的一年中,看盡了學生們為趕死線而連續通宵達旦的苦況,不斷地在功課壓力下重複地做模型、畫圖、做設計,的確不是甚麼有趣的事。在美國畢業的堂姐也是建築師,回流香港後有一段時期住在我家。她在著名的「P&T」工作,每晚工作至夜深才放工,後來還是去了建築署打政府工,一來是想減輕一下工作壓力,二來大概亦是因為看不慣行內許多月亮所說的「內幕」。



建築師除了是藝術家,其實還負有一份社會責任。一般生活在社區的人,私人居所、工作地方和公共空間,無一不受建築師的設計影響。設計的好與壤,對市民的生活質素,有很大的影響。舉些簡單的例子,為了達到最大的利潤,把出售的建築物設計成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空氣不流通的間隔、狹小的公共空間、使用不安全的材料等等,對入住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均有不良影響。另一個極端,就是設計只追求建築的突出風格,或者華麗堂皇的氣派,而忽視了對能源和建材的浪費、光害、熱島效應、屏風效應、對社區文化、城市景觀及自然環境的破壞等等的因素。設計令使用者滿意之餘,如果對居甚至於整個社區造成不良的影響,建築師亦是責無旁貸的。然而我亦明白,很多時候大老闆(建築商、地產商)的意願,對設計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建築師作為僱員,亦很無奈。

建築師這個專業,需要有心有力的人材;要當一個對社會有承擔的建築師,就更沉重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