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咀半島位於香港島的東南,赤柱半島東面,又稱德忌笠半島(D'Aguilar Peninsula),屬於港島的鄉郊地區,這裡只有一條村,現時仍有村民居住,而308公尺鶴咀山上,是電訊公司的無線電站。半島尖端的海角,尖尖的形如鶴的喙,因而得名「鶴咀」,而「咀」字在廣東沿海一帶,也有岬角之意。這裡是香港大學的海洋研究中心和海岸保護區的範圍,除了工作人員及研究生外,公眾不能隨便進入。從石澳道通往鶴咀,只有一條單程雙向的鶴咀道,道路是禁區,除了的士、村民及工作人員的車輛外,其他汽車不准駛入,步行前往,也只可到鶴咀村為止。
我們乘車進入鶴咀道,鶴咀道路旁有著名的石河區,因為曾多次到石河區探遊那裡的地洞和天然石室,所以對這一段路並不陌生,不過鶴咀的岬角,則是第一次進入。駛過電訊站的登山車路口和鶴咀村,轉眼便到了鶴咀禁區的閘口,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海岸公園的職員,早已在等候我們。
香港在前港督麥理浩爵士的大力推動下,在三十年前開始設立郊野公園,但是保護海洋自然環境工作的開展,則要遲得多。本港現有四個海岸公園和一個海岸保護區,鶴咀是唯一一個海岸保護區,也是最早設立的有關保護海洋自然環境的地區。鶴咀海岸保護區在1996年7月1日劃定,所佔海域面積約20公頃,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屬下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管理,並由岸上的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協助管理。
我們在海洋科學研究所前下車後,目光已被石灘與對開的狗脾洲之間那一片清澈得如玻璃般的海域深深吸引。這裡面向南中國海,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孕育著各種魚類、石珊瑚、軟珊瑚、柳珊瑚及海洋無脊椎動物,也是石九公和魷魚的繁殖及哺育場。可惜如其他離島的荒島一樣,鶴咀也要面對隨水海漂來的海洋垃圾的問題,這海洋垃圾當然不會無中生有,看看垃圾的種類:發泡膠(寶麗龍)、方便麵碗、盛載各類清潔劑的膠瓶、膠拖鞋...一大堆的家居垃圾,就知道是從何而來。經過多年的公民教育和重罰的雙管齊下之後,香港市民隨便拋棄垃圾的陋習,已有很大改善,只是一些偏遠地區的鄉民和漁民,依然惡習難改,而且就算香港市民自己不污染海洋,也無法杜絕其他地區漂來的垃圾。從垃圾上的簡體字和產品牌子,也看到內地居民的公德心,仍然極待改善。
我們今次協助清理的,是石灘的範圍,海岸公園管理員簡略地講解過要注意的事情後,大家便分散到石灘上工作。垃圾大部份是發泡膠碎塊,體積大的,清理不難,那些被撕碎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要一一撿起時就要花點工夫。酷熱加上烈日當空,半個小時後,年紀稍長的義工開始有點吃不消,需要到樹蔭下歇歇,年青力壯的,就繼續努力。一個小時後,石灘上基本已是乾乾淨淨,只是我們都心裡有數,下一次潮漲或吹東南風之後,石灘又會被打回原形,但我們也明白,保護環境,從來就不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收集到的垃圾,裝了滿滿的近二十個大黑垃圾膠袋,份量最重的一件,是我從礁石邊抬回來的膠桶,內裡是滿載的,是廢棄機油。這是最可恨的海洋垃圾,因為如果膠桶破裂,機油滲出,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海洋生態災難。
工作完畢後,我們也趁機會四處參觀一下。鶴咀不僅是海洋生態的寶庫,由於這裡經常巨浪拍岸,也形成了很多壯觀的海蝕地形,海蝕崖、海蝕隙、海蝕拱、海蝕柱等,應有盡有,是個天然的地質的博物館。石灘旁邊,就是著名的海蝕拱「蟹洞」,洞口在一低矮的巨岩中央,兩旁岩石突出如蟹鉗,洞口就是蟹的口。因為風化厲害,蟹洞上碎石滿佈,探遊時均要小心落石。不過另一個更著名的,是車道旁的「吹穴」,吹穴與一般的海蝕穴有點不同,就是它會噴水。吹穴通常都較為狹窄,一端通到海洋,另一端曾通到地面,遇上狂風巨浪時,海水被壓入洞穴中,水花從另一端洞口噴射而出,因此被稱為吹穴。進入了狹長的吹穴內,即時涼風颯颯,大家幾乎都不願再出來。洞底滿佈渾圓的卵石,是海浪長年衝刷打磨的成品,今天海面風平浪靜,洞口依然有浪潮滾滾而來,把卵石推前再扯走,霹靂啪嘞的聲響,如身置麻將館中。可以想像,在風高浪急的日子,洞內是何等的驚心動魄。
最後參觀的,是山崗上的鶴咀燈塔。這座有南歐風格的燈塔,已經133歲,是香港第一座燈塔建築, 1875年4月16日落成啟用時,名為德忌立角燈塔。鶴咀燈塔雖然是全港第一座,卻有著158的編號,它是香港現存的五座戰前燈塔之一,已在2006年3月3日被列為法定古蹟。這座燈塔的命運,經歷幾次起落,1905年時曾被棄用,燈塔上的射燈也被拆走,搬往青洲燈塔,1975年再次被使用時,已經改為全面自動化操作的燈塔。酷熱下沿石級攀上小山崗,已是汗如雨下,燈塔沒有對外開放,我們也只能在外圍拍拍照,不過從燈塔旁的宿舍向東南遠朓,海面遼闊,一望無際,近有清澈的鶴咀灣和狗脾洲,遠處是浮於海上的蒲台群島,螺洲、蒲台、宋羌和橫瀾諸島,盡收眼底,飽覽藍天碧海的美景,真是不枉此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