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2, 2007

A Compassionate Eye - 大師心中的藏區

很多的攝影作品中,拍攝者會以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表達所見到的影像。身兼作家、攝影家和佛教僧侶三個身份的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大師則是相反,他是用內心去拍攝他最熟悉的影像 - 藏傳佛教區內的人和事。他的作品不是一般的旅人攝影遊記,而是對生活、對信仰的心靈影照。

大師生於法國,雖然是一位生化學家,但喜歡研習佛學,30多年前選擇了放棄科學專業,離開法國,訪遍了印度、不丹和尼泊爾各地,後來正式剃度出家,成為藏傳佛教的僧侶,在尼泊爾追隨頂果欽哲法王12年,最後在藏東的雪謙寺(Shechen Monastery)住下來,1989起擔任達賴喇嘛的法語傳譯。

大師的多幅個人攝影作品,月前運港舉行慈善攝影展,在中環交貿廣場展出。透過鏡頭,大師向觀眾展示了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的藏民和僧侶的生活面貌,以及當地詩畫般的風光。因為事務繁忙,錯過了交貿廣場的展出,近日展覽移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才能趁午餐時間去參觀。比起商業大廈大堂中人來人往的環境,博物館中寧靜的氣氛和簡約的會場佈置,會更適合靜心地細賞大師的作品。

展出的作品,以人像為主,尤其是群像。鮮艷奪目、對比強烈的影像,並非大師的風格,畫面的色彩,反而是刻意地暗淡。展出單位亦強調在展示作品時,要盡量利用天然光線,而棄一般展覽慣用的射燈照明。不過大家不難發現,作品中人物與景物的設置,充滿了古典油畫和雕塑的感覺。拍攝一、兩個人的造型照時,模特兒可以按攝影師的安排來走位擺姿勢。超過四個人以上的群像,攝影師要作安排,也要花一段時間,要所有模特兒的表情動作同時都看來自然,就更加困難,除非他們個個都是專業模特兒。至於近40人的群像呢?幾乎只有一個可能:他們都是普通人,攝影師捕捉到的,都是他們自然的神態。

作品中首先吸引到我的,便是大師1995年在藏東雪謙寺拍攝的「僧侶與馬」(Monks and Horses in Movement)。畫面中不同遠近有超過40個喇嘛,表情神態各異,有的牽著馬匹,有的手捧哈達,他們都正在趕往迎接由不丹遠道而來的冉將法王(Ramjam Rinpoche*),喇嘛的臉上,或充滿了喜悅,或充滿了虔敬。大師在雪謙寺居住了多年,對於他拍攝對象的一切生活細節和習慣,甚至性格喜好,什麼會令他們喜悅、什麼會令他們沉思,大概都十分熟悉,才能準確地捕捉到那一刻,看似漫不經心的巧合,其實是經過了長期觀察,到真正拍攝時,用的是心而非眼了。

───────────
* Rinpoche,藏語,有直譯為「仁波切」,藏傳佛教中對聖者的敬稱,意為「人中之珍寶」。因為聖者乃乘願再來人間的菩薩,雖示現凡夫肉身,實為解脫輪迴的成就者,故以「仁波切」尊稱。

<圖片:展場刊物。相關圖片可參閱 http://www.shechen.org>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