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張藝謀的電影作品「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有這麼一個場景:皇宮廣場上蓋滿黃菊花,各人盛裝出席皇家的重陽宴,皇帝為皇后插上茱萸,其他皇室人員亦頭插茱萸。重陽時節,正是茱萸成熟之時,枝上結滿深紅色的橢圓形果實(茱萸古稱「朱萸」,朱即深紅色),作為飾物配帶,也十分悅目,有點像西方聖誕節時插的冬青醬果裝飾,但古人配帶茱萸,卻主要是為了避災辟邪。
重陽節登高的傳統,很多人都知道,而且不少還在繼續遵循,但重陽節佩帶茱萸的習俗,現代人卻未必知道,原來這也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漢朝已有,晉《西經雜記》中就記載了漢高祖寵妃戚夫人每年於重九頭插茱萸出遊歡宴。到了唐代,此風俗更為普遍,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常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提到的就是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想起一家人插上茱萸登高的情況。
古人認為茱萸是一種吉祥之物,有避災消厄的作用,故又俗稱「辟邪翁」。重陽節登高的原意,就是為了避災,登高時佩帶茱萸,就更加萬無一失了。茱萸可以繫於手臂上,亦可以把茱萸放在紅布香囊裏面佩帶(稱為「茱萸囊」),也有插在頭上的。佩帶茱萸的大多是婦孺,但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古人佩帶茱萸以避災消厄、祛病驅邪,其實也是有根據的。茱萸是著名的中藥,其中一些品種更含豐富芳香油,具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茱萸到底是什麼植物呢?茱萸原來是幾種用作中藥的芸香科及山茱萸科喬木植物的統稱,其中包括了
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芸香科)
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 芸香科)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Nakai 山茱萸科)
山茱萸和吳茱萸分佈較廣,陝西、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蘇等地都有,英、美、韓、日等國也有分佈。茱萸在中醫典籍中,有著越椒、烏山椒(食茱萸)、棗皮、藥棗、萸肉、山萸肉、肉棗(山茱萸) 、藙、樧、蜀棗、蜀酸棗、魁實、石棗等不同名稱。古人佩帶以避災驅邪的,估計應是具有香氣,即含豐富芳香油、具殺蟲功效的芸香科茱萸。 香港常見的鷹不泊(Z. avicennae),是與食茱萸同屬(花椒屬)的另一品種,外觀也頗相似。
────────────────
參考資料:
食茱萸為芸香科花椒屬(Zanthoxylum)落葉喬木,全株有刺,鋸齒邊緣的葉片含豐富芳香油,葉背呈白色,嫩心葉或幼苗可食用(故有食茱萸之名,可用作香料,代替八角和茴香),亦具殺蟲、止痛、治腹冷腹痛之效。夏季開黃綠色小花,橢圓形紅色果實似山椒,健胃,可治便秘、消化不良、中暑。種子辛辣,可代替胡椒。
同是芸香科的吳茱萸,也是以果實入藥,味辛苦、大熱,有小毒,故內火盛忌用,孕婦慎用。吳茱萸具散氣止痛、降逆止嘔、殺蟲的功用;治頭痛或肝胃不合的脅痛引起的嘔吐,婦科寒疝冷痛,泄瀉,寒濕腳氣,血痢等。
山茱萸為落葉喬木,葉橢圓形黑綠色,單葉對生,葉面有疏毛,背面毛密;花黃色,傘狀花序。橢圓形的核果,成熟時深紅色,含豐富的維他命C,乾燥後作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無毒;功效滋養強壯,補肝腎固精氣,收斂止汗;主治遺精、虛汗不止、腰膝痠痛、肝虛寒熱、眩暈耳鳴、尿頻及月經不調等症。山茱萸是「知柏地黃丸」、「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的主藥。
(圖: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轉貼自網上圖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