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s and pieces they might be, they will be the records of the true feeling about that moment of my life, bitter or sweet, paragraphs that fill up my Book of Memory.
生命中的片刻,心靈上的片語,一片片的影像心語,就是記憶冊上的章節段落。
Sunday, August 05, 2007
相裡 - 鏡外
攝影是一種藝術,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原來攝影被認定為合法藝術形式之一,都只是近年的事。
攝影的發明和運用,己經超過150年的歷史,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人尼普斯在1826年第一次將影像成功地固定在相紙上,在尼普斯的基礎上,法國畫家達蓋爾終於在1837年發明了銀版攝影術。
自攝影技術於十九世紀初發明至今,本質經歷過不同的革命。在發明初期,此項技術雖然直接衝擊傳統寫實繪畫的發展,但仍只是繪畫的參考資料,因為攝影一開始便被認為只是機械性的模仿真實,故一直不被認為是藝術的一個種類,而相機只是記錄的工具。
攝影師一方面擔當著記錄歷史的任務,通過鏡頭,客觀地保留不同年代的各種面貌;另一方面不斷探索攝影的創作,探討攝影藝術的新理念,爭取成為合法藝術種類之一。由模仿畫面效果的畫意派,到以攝影的「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的特性顯現事物的本質;由人像攝影的創作領域,擴大至著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近代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家率先運用攝影媒材,亦無形中把攝影地位提昇,日益成為現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表達形式。
當然,近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亦大大加速了攝影本質的變革。從傳統菲林手動相機到全自動「傻瓜機」、再發展到數碼相機,以至近年電話手機攝影的出現;從前困難且昂貴的嗜好,到現在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進行創作,科技令攝影更加快速地超越了記錄的本質,成為抒發表現個人的有效媒體,通過攝影作品中表明個人觀點,藉此尋找自我的身份。
文化博物館最近有一個名為「Cameras Inside-Out 相裡-鏡外」的展覽。這個展覽不是一般純攝影作品的展示,除了本地攝影前輩簡慶福、陳復禮、黃貴權和顏震東等的精選作品,觀眾在展場中同時可以欣賞到陳烘先生的百年相機收藏,讓大家可以對照相機製造的演變和攝影藝術的發展。自己就對相機收藏品的興趣比較大。
要欣賞當代攝影藝術表達的多樣性,觀眾亦可進入展覽中朱德華、蘇慶強、沈嘉豪、林慧潔及周俊輝五位本地活躍的攝影家充滿趣味性的攝影世界。
<溫馨提示:展覽允許攝影,但禁止用閃光燈和三腳架>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