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5, 2007

鵂鶹窩(一)

說起我那些古靈精怪的收藏,不得不先提一提我的貓頭鷹藏品。

也不記得是從什麼時間開始刻意收集和貓頭鷹有關的事物,反正自小我就喜歡貓頭鷹。也許貓頭鷹是很多兒童故事書的主角,幼稚園老師又經常講及貓頭鷹「會捕鼠,是益鳥」,小孩子心目中只分忠或奸,貓頭鷹一早已歸入「忠」的陣營。貓頭鷹超大的眼睛,給人十分可愛而精明的感覺,某健康飲品早年曾以一個貓頭鷹老師的卡通人物作為產品代言人,令貓頭鷹作為聰明和智慧的象徵的形象,更加根深柢固。

當然,之後知道了貓頭鷹是具強烈掠奪性的猛禽、基本上以攫殺小動物維生的現實,聰明可愛的貓頭鷹,變成了殘酷冷血的殺手。再後接觸中國古籍,更驚見貓頭鷹在中國古代惡名昭彰,被稱為惡鳥。告別了童話,反而能從另一個真實的角度來認識貓頭鷹。

貓頭鷹是鴞形目(Strigiformes)鴟鴞科(Strigidae)鳥類的通稱,絕大多數是夜行性的猛禽,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岩穴或屋檐中,視覺銳利,聽覺靈敏,身手敏捷,飛行時身上不發出任何響聲。貓頭鷹的腳爪非常有力,緊握獵物的力量強度,是所有猛禽類中最強的。貓頭鷹品種眾多,目前全世界所知的有213種,單單在中國,就有29種。貓頭鷹漫畫化了的典型形象,是圓碌碌的大眼睛,和頭頂兩側看來像耳朵的耳羽,但其實各品種之間的體型、大小、棲息地和習性都差別很大。長耳鴞(Asio otus)頭頂兩側長有典型的耳羽,鷹鴞(Ninox scutulata)則沒有;體長達80厘米的鵰鴞(Bubo bubo),體型壯如大鵰,領鵂鶹(Glaucidium brodiei)則嬌小玲瓏,體長僅16厘米。大家或者都有留意到,貓頭鷹的眼睛,並非如一般鳥類般長在頭的兩側,而是跟人類一樣,置於顏面的前方的,兩眼的視線在面前交匯,因此能看到立體的圖像。

根據考古的研究,貓頭鷹在地球上存在了至少六千五百萬年,在中國有梟、鴞、鴟、鵩、鵂鶹、鵋鶀、訓狐等不同的別名,又細分為日出性的「鴟」和夜出性的「鴞」。在古希臘神話中,貓頭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使者,暢銷魔幻小說《哈利波特》中,貓頭鷹是魔術師的信差,大概也是以此為據。但在中國古代,貓頭鷹卻被認為是惡鳥,並常與叛國亂臣、兇惡殘忍之徒聯繫在一起。明朝「藥聖」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就記述了「鴞、鵩、鵂、鶹、梟,皆惡鳥也」。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詩經》國風中《豳》的第二首《鴟鴞》,首五句就把貓頭鷹描繪成奪人子毀人巢的猛禽惡鳥,喜破鳥巢而食其子,是為不仁。大雅《蕩之什》第十首《瞻卬》,又把貓頭鷹比擬禍亂國家、長舌多嘴的惡婦人:「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亦說:「梟,不孝鳥也。」母鳥索食而不允時,會啄瞎母鳥的眼睛。長沙風俗裡,鵩是一種不祥的鳥,飛至人家,是主人死亡的徵兆,漢書藝文誌中,東漢賈誼的《鵩鳥賦》,就提到了這一點。其實以上一切對貓頭鷹的厭惡和恐懼,大部份都是基於不實故事的流傳。

貓頭鷹羽毛以褐色為主,不算討人喜歡,而人們對夜行性的動物,總覺得有點神秘感,常把牠們與黑暗、邪惡和死亡聯想在一起。貓頭鷹在夜間的鳴叫,亦多數單調而不悅耳,甚至有令人恐佈之感,才是被古代人誤為惡鳥的主因。但事實上,如自然界食物鏈上的其他捕食者一樣,貓頭鷹類在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功能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無所謂正邪忠奸之分。

不過無論如何,貓頭鷹仍是我最心愛的動物,我所欣賞的,是牠所像徵的性格:在黑暗的環境中,當很多人都看不清方向、分不出黑白的時候,牠依然能夠明察秋毫,向著牠心中的目標飛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