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08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五) –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五月十六日的清晨,我們六時多便起床了,先到外面吃一個豐富的早餐。B從香港飛大阪,再由大阪趕來小田原,前一天晚上很晚才到旅館會合,而且看來頗為疲倦。原來他早前在香港置了業,趁在參加毅行者前的休假空檔,從上海飛回香港,處理新居入伙的事務,幾乎連睡的時間都沒有。見到他一瞼疲累的樣子,我們都有點擔心。

「日本毅行者」的起點,是小田原市西城山區的陸上競技場。好一個天朗氣清的早晨,到達競技場時,那裡已經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除了工作人員、參加隊伍、打氣和支援人員外,還有來助興的各個表演團體,包括了不同種類的鼓樂手,以及穿上戰國時代武士服飾的號手。登記的程序有點混亂,因為報到取號碼布、紀念品、條碼手帶等等,都各自在不同的櫃枱,不似香港毅行者般一氣呵成。我們取了號碼布後,也差點忘了要取手帶,沒有了條碼手帶,就無法在各檢查站留下抵步紀錄。日本義工中能說流行英語的,也不太多,溝通上也打了節扣。不過以日本人一貫力求盡善盡美的辦事態度,整體來說,確實是做得不錯。這是日本毅行者的第二屆,經驗還不太多,但比起第一屆初辦時,其實已有很大改進。






在日本舉辦毅行者活動,比起在香港或其他國家,有更多的困難和限制。日本是個很講紀律的社會,也很注重避免引至別人的不便,而日本毅行者的路線,很多時候會穿越民居、寺院、公眾休憩地點和遊遊景點,大批的參加者路過時,難免對居民和其他使用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滋擾。最明顯的,是在深夜時份路過民居和寺院的範圍,一般日本參加者都會自律,保持安靜,但其他外地參加者就未必會注意,有高談闊論,也有大聲呼叫隊友,去年就有居民覺得受了滋擾,但又不願意直接投訴,只悄悄地把為參加者指路的路標移走,結果令一些後來者走錯了路。在遊人眾多的休憩地點和遊遊景點,有些步道又較為狹窄,遊客在漫步期間,忽然有大群人疾走而過,的確會被嚇一跳,還要即時閃避讓路,可以想像,是如何的狼狽,曾見過一些參加者,把道路當作自己的私人跑道,絲毫沒有減速的意圖,還不斷呼喝別人讓路。所以大會亦提醒參加者,到了這些路段,必須慢走,也不要強行超越路上的其他使用者,因為如果收到太多投訴,管理當局下年便不會再讓毅行者通過這些地區。與此同時,大會也宣佈由今年開始,不再設速度(即最快完成)的獎項,明顯地是不鼓勵在人多的路段奔跑,亦是為了對守規則者公平。

9時07分,身穿古代胄甲的號手吹起法螺,鼓手們亦奮力地敲擊大鼓,第二屆的「日本毅行者」正式開始了。大家先繞場一周,再離開競技場,踏上村舍田間的阡陌,向著第一個檢查站、湯本的「阿弥陀寺」進發。出發不久,大家便開始排起長龍,因為前面是引水道邊一條只容單人通過的小徑,去年就是在這裡,有參加者等得不耐煩,在狹窄小徑上試圖超越其他人,結果失足跌落水溝中。





很幸運地,今年毅行者舉行期間的天氣非常良好,陽光普照,白天氣溫在攝氏20-23度之間,是十分適合登山遠足的日子。我們穿越林道,走上山坡,直到海拔550公尺的塔之峰(塔ノ峰),然後急降至阿彌陀寺,路不算難走,但仍偶爾會有人流堵塞的情況出現:一些稍為陡峭或濕滑的地方,部份沒有崎嶇山路經驗的參加者,需要手腳並用地慢慢爬下去。大家都很有耐性地等,我也趁機會拿出數碼照相機,拍拍路邊的野花。

11時30分,到達了阿彌陀寺,比預期中快了15分鐘。因為是從後山進入寺院,首先見到的,是阿彌陀寺的主殿。木造的主殿,供奉的是阿彌陀佛,主殿外另有供奉觀音的小廟,以及散落在四周的形態各異的精美觀音石像。不過阿彌陀寺最有名的,是供奉了1846年32歲便身故的和宮公主的牌位,以及現任住持親手栽種的3000株繡球花(也稱八仙花、紫陽花),6月中到7月中這段期間,全寺會成為一片藍、紫、白的花海,可惜我們早了一個月,無緣一見了。



檢查站為毅行者們提供的飲食支援,頗為充裕,種類也多,紙包飲料和方便杯麵,也有幾種可供選擇,味道也不錯,參加者就算沒有安排自己的支援隊伍,也完全沒有問題。也許因為是啟步後的第一個檢查站,抵步的參加者似乎都頗興奮,甚至有點忘形,聲浪打擾了佛門的清靜,寺院的工作人員走出來,嗖一聲的把主殿的大門關上了。

 

Sunday, July 27, 2008

風雲突變


香港近日持續天氣酷熱,天文台發出了酷熱警告,星期天的氣溫,估計高達攝氏34度,是今年以來的最高記錄,新界大部分地區,氣溫更會高達35度。如此高溫,加上天色晴朗,陽光普照,最適合進行水上活動消消暑。我們一群屬同一野外活動網站的網友,亦計劃好到訪東北海域上的小島娥眉洲,一行共65人,有半數到島東的岩岸進行海岸探索活動,另一半則到娥眉灣浮潛,欣賞珊瑚和海洋生物。

早上10時,我們齊集西貢黃石碼頭,準備分批乘十人的動力小艇出海。碼頭上十分熱鬧,因為準備出海的人真不少,其中包括了到赤洲附近海域潛水的潛水會。在酷熱天氣下,乘著小艇在海上飛馳,陣陣涼風加上飛濺的浪花,令人感覺舒暢。小艇駛出大灘海峽,在赤洲附近橫過赤門海峽入口的黃竹角咀,那是香港最古老的岩層外露出地面的位置,殷紅的岩石,在陽光下份外奪目。橫過黃竹角海,轉眼便到娥眉洲了。

娥眉洲位於印洲塘海岸公園的外圍,娥眉灣在島的北岸,不屬海岸公園範圍,因為有岬角的屏障,灣內風平浪靜,孕育了大片的珊瑚群落,以及棲息其間的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娥眉灣的海灘並不漂亮,水清但沙不幼,主要是粗砂和礁石,到來的人,都是為了進行浮潛。烈日之下,我們在沙灘上架起帆布天幕,也只能稍稍降溫,最舒服的方法,還是盡快下海。

以前也來過這裡浮潛,看過海灣中心處的礁岩下的珊瑚群和小丑魚,不過自己泳術不精,而且也有一段長時間沒有下海了。不是要宣揚迷信,只是決定了參加活動後,出發前幾天,開始感到心緒不寧,總是想到浮潛過程中,會出點什麼意外。為了讓自己心安,也為了安全,今次還是留在近岸處算了。今天的水流有點怪,海水比平常混濁,而且是時清時濁,時暖時冷。大量的水母,隨水流流入了海灣,花斑的、白色的、藍色的,大大小小,是巴布亞硝水母(Mastigias papua)和根口水母(Rhizostoma spp.),令人目不暇給。大部份水母的觸手及口腕的表面,都分佈有刺絲胞,會分泌麻醉物質,但一般毒性很低。話雖如此,大家還是避免接觸,雖然水母群不致於充塞整個海灣,但是人在水中潛游,不斷有水母迎面而來、擦身而過,我們左閃右避,就好像在玩電子遊戲般。到了午後,水母忽然又完全消失影蹤,我們心想,可能是隨著水流,又飄出了海灣吧。





在沙灘上午餐之後,我們繼續下水,部份朋友游到海灣中心處的礁岩觀賞珊瑚。帶備了潛水攝影裝備下潛的朋友A君,下潛到海灣中心處的礁岩下,拍攝到可愛的小丑魚,而我的照相機,只是一般class 8的防水機,不能下潛太深,只能在近岸礁石間,拍攝那大片的珊瑚。到了三時左右,天邊響起了陣陣雷聲,我是個比較謹慎的人,雖然四周仍是陽光普照,也趕緊離開了水面。正想招呼仍在海中的朋友盡快上岸,經驗豐富的肥姐也察覺了水流的異常轉變,通知領隊吹哨子警告各人。

天色開始轉暗,海面忽然變得水平如鏡,我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事後聽朋友說,當時水流忽然改變方向,向海灣外扯出去,原本湧向海灘的浪,可能一下子被抵消了),但直覺告訴自己,情況有點不妥,天氣將有劇變。果然數秒之後,東北方忽然刮起烈風,直向我們吹來,海面亦即時翻起白頭浪,島的另一邊,已見到閃電頻頻劃破天空。看到有朋友仍然在水中,努力向沙灘游回來,水性極佳的W君和D君,剛把幾位朋友拖回岸,又立即再下水去協助其他人,最後各人都能安全回到沙灘。原來當時水流極大,不斷向海灣外扯出去,幸好W君和D君體能都不錯,也都穿上了蛙鞋,才勉強能夠與水流對抗。

狂風已經把帆布天幕吹得東倒西歪了,為免天幕被撕破,也為免豎起的金屬營柱成為電擊的目標,我們趕緊把天幕拆卸,用防水帆布把行裝遮蓋好,便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因為對面的小島,已經消失於一片迷濛之中,一場暴風雨,夾著閃電,以雷霆萬鈞之勢,正向我們正面襲來。根據事後的新聞報告,當時東北地區的海面,刮起了逾百公里陣風。在暴風雨襲來時,海灣中還有一艘遊艇,風浪把遊艇推送到接近沙灘,差點擱淺,幸好能及時開動引擎,駛向灣口,最後消失在一片迷濛之中。我們都在想,其實在雷暴中駛出海中心,可能成為電擊的目標,並非良策,但娥眉灣水淺礁石多,一樣是危機四伏。


曾聽說過,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刺激聽石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它們在午後從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恐怕就是這個原因,只是我們沒有警覺而已。


沙灘後是一片荊棘滿佈的陡坡,說是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其實幾乎是避無可避。近三十人,只能蹲在近山邊的露兜叢下。閃電就在不遠處霹靂啪嘞地劈下來,紅的、藍的,雷電交加,夾雜著眾人的驚呼聲。我們所處的地區,氣溫急降了逾攝氏10度,由35度跌至25度,而附近的粉嶺,更落起冰雹。大雨傾盤而下,加上強風,我們早己全身濕透,冷得牙齦打顫,期望風雨盡快過去的同時,亦十分擔心在海岸邊探索的一班朋友。我們在樹叢下瑟縮了近一個小時,雨勢終於減弱,風也停了,轟隆的雷聲亦漸漸遠去,要是風暴再繼續的話,恐怕有人會開始出現低溫症了。

天空雖然仍是密雲滿佈,但天色已漸漸變得明朗,東北方還現出了一片紅霞。我們走出樹叢,收拾沙灘上亂七八糟的行裝,大家都說,對於「有片瓦遮頭」的可貴,體會更加深刻。山友P君正開始燒些熱水,讓大家解解寒,忽然有人大叫:「快來浸溫泉呀!」冰冷的身體浸入海水中,竟然感到溫暖,海水都變成溫泉了。這種感覺,以前冬泳時都曾有過,不過我還是比較欣賞P君沖泡的「雨水」鐵觀音。

雷暴期間不敢使用手提電話,看見天氣暫時好轉,便立即打電話給海岸邊探索的朋友,亦開始聯絡艇家,希望他們早點來接我們離開。在等候期間,海岸邊探索的一班朋友,亦已陸續回到沙灘來了,我們亦放下心頭大石。在暴風雨期間,他們找到了一處岩洞藏身,除了是冷,處境總算是比我們安全。

一個小時之後,快艇到來了,在乘快艇回黃石碼頭的途中,發覺海面風浪仍頗大。跟艇家聊起,連日吹西南風,海面受颱風鳳凰的環流影響,不尋常地吹東北風,形成類似水龍捲(海上的龍捲風)的亂流,他們稱為「打石湖」,這場暴風雨來襲之前,他們都已察覺,躲到黃竹角內海、又或者東北角三椏村一帶的鄉村碼頭避風去了。


快艇經過赤洲附近時,看到有直昇機在海面盤旋,回到西貢後,晚飯時才看到電視新聞報告,原來有一批人在赤洲與塔門之間海域潛水,極端天氣出現時,風浪令遊船失控,撞沉了快艇,有兩人即時墮海,一人手臂骨折,但被救起,另一女子則失蹤,其後被發現伏屍石灘。這批潛水人士,應該就是我們出發時,在黃石碼頭遇到的那一批,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霎時之禍福,早上還歡天喜地地出海,想不到意外就在下午發生。世事難料,我們能平安歸來,實應心存感恩。

Saturday, July 26, 2008

Dance into the Fire


剛跳上回坑口地鐵站的小巴上,收音機廣播正在報告新聞:「天文台在下午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本港部份地區,包括大埔、青衣及赤鱲角,一度錄得35度,屯門、西貢、石崗及打鼓嶺有34度 ...」。這個我早就知道,因為在幾個小時之前,我還在西貢的大浪灣,與熱浪搏鬥中。

早月亞洲電視重播了一系列的占士邦電影,其中《A View to a Kill》 (港譯《鐵金剛勇戰大狂魔》),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英國伯明翰的男子組合Duran Duran 唱的主題曲,歌名《Dance into the Fire》。當年占士邦電影的主題曲,一向由女歌手演唱,只有這首歌是男歌手唱,節亦奏比其他占士邦片主題曲明快。不過占士邦與我要講的事情無關,歌詞內容也是風馬牛不相及,不過一句「Dance into the Fire」,卻是我今天最好的寫照。

香港下了幾個星期的暴雨,接著是一個多星期的大晴天,雨水把灰塵洗淨,晴朗的天空也特別藍,幾多風景拍友,早已急不及待地登高拍攝,記錄這個香港近年已經少有的高能見度的晴天。我因為有事務纏身,上個週末兩日的絕佳天氣,已經白白溜走了,所以今個週末再也不能浪費了,尤其是下週天氣又再次漸轉有雨。

好久沒有到大浪灣登蚺蛇尖了,最近幾次到訪大浪灣,天氣都不太好,拍到的照片都強差人意,所以決定趁著極佳天色,到大浪灣登蚺蛇尖,拍攝那藍天碧海的美景。天氣預告早已公報,週末天氣將會炎熱,只是想不到是比預期中更熱,簡直是像個火爐,不過我已早有準備,前一天晚上早早休息之餘,亦帶齊我的「抗暑五寶」,實行自投羅網,跳入「火爐」。不過雖然做足準備,始終是攝氏34度的高溫,烈日之下,「熱到跳舞」,好一個名副其實的「Dance into the Fire」。

大暑天登山,不是一件可以輕視的事情,上個週末,就有7人在戶外中暑,需要求助,送醫院治理,更有人因此死亡。自己一向有盛夏遠足的經驗,耐熱能力也強,但亦從不掉以輕心,一定會做足準備,才會出發,這包括了事前充足的休息,路上亦帶備充足的食水(約兩公升,有些人可能需要更多),以及遮陽傘,此乃其中「兩寶」。另外一寶是冰袋,把冷凍成冰的飲料放入冰袋,四個小時後,剛好融化成冰凍飲料,如果是純水,則六小時後,可以仍有一半是冰。除此之外,我還會帶些食鹽,因為大量流汗之後,鹽分亦隨汗水流失,容易造成體內鉀鈉不平衡,引起抽筋的現象,所以必須適量補充。



我走的路線,只是一般山友採用的路線,從北潭坳經赤徑登大浪坳,再往蚺蛇坳登蚺蛇尖。這是秋冬時份的熱門路線,但秋冬時山上一片枯黃,沒有夏天的翠綠襯托藍天,有點美中不足。因為登蚺蛇尖的路也頗崎嶇,而且沒有樹蔭,在酷熱天氣下,難度更大,所以我也只敢打著傘,慢慢地前進,避免過度消耗體力。


其實我是來遲一天了,因為吹向台灣的颱風「鳳凰」的影響,天邊已瀰漫著霞氣,不再是日前的天朗氣清,不過藍天碧海的景色,依然吸引。我打著傘,走走停停拍拍照,又有柔和的海風吹拂,也不覺辛苦。不過到了半山,光禿禿的泥路面,不斷把太陽的熱力反射,開始感到熱的威力,不得不拿出第五竇來 - 噴水壺是也。把面、頸和手腳噴濕了,海風吹來,頓覺遍體消涼。


在山頂拍完了大浪灣「一灣四灘」,大浪「三咀」(長咀、短咀和米粉咀)、「千溪海岸」以及蚺蛇灣一帶的360度美景後,便開始下山,向東灣和大灣之間的山咀進發。大浪四灘的海面上都佈滿遊艇,都是來暢泳消暑的人。我到達大灣後,越過長長的沙灘,向著咸田灣進發。沙灘上個個都是穿泳裝在嬉水,我卻是穿著登山靴打著傘,有點格格不入。回到咸田灣,吃了下午茶點(午餐肉雞蛋麵,另加消暑五花茶),便登上大浪坳,終於逃出「火海」,五時前回到赤徑碼頭,乘渡輪回黃石碼頭。


Thursday, July 24, 2008

書展看本地野外出版物

七月下旬,又是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舉行的時候。如往年一樣,選擇了在下班後夜場時段進場。不過也與往年不同,我是特意選擇了7月23日開幕的第一天。與往年不同,在入場之前,心中並沒有目標獵物,只是漫無目的瀏覽。

選擇了開幕的第一天進場,可以說是一個意外但正確的決定。因為連續幾天都沒有空,可以選擇的日子,只剩下開幕的第一天。記得過去幾年,參觀的人數眾多,把攤位團團圍往,莫說看書,連走近書架都不可以,教人連瀏覽心情都沒有了,只想盡快找到想要的書後,便立即離場。今次入場之後,發覺參觀的人雖然多,卻不至於把通道和攤位擠得水洩不通,自己仍可以輕鬆地逐個攤位去瀏覽,慢慢地挑選書籍。不知是否之前有因為紙貴而書籍會漲價的傳言,令參觀的人數減少,不過也只可能是開幕的第一天,很多人都仍未知道,又或者是留待週末才來。

在書展中漫無目的瀏覽,其實也很累,三個半小時之後,收獲也不及往年。中國內地版的書籍,漲價了不少,雖然仍按標價以一對一的兌換出售,我想賣的,價錢依然高於我心目中的水平,所以只買了兩本旅遊書,另外就是一本針灸入門和一本行書的字帖。雖然造兩本書的價錢都略貴,我還是買下了,因為字款較多而又印刷精美的行書字帖,香港較難找到,而近月接受針灸治療,也想多些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難得這本書深入淺出,又有中英對照。不過到書展的主要搜尋對象,還是關於香港野外的出版物,一些往年都會光顧的相關出版攤位,今年都走過了,收穫不算大。

到野外遠足,地圖是必備的物品,所以政府測繪處的攤位,是每年必到的,看看最新出版的地圖之餘,購買地圖也可以獲得不錯的優惠,新近出版的防水合成環保紙質的郊遊地圖,是十分受歡迎的產品,我當然沒有錯過。近年測繪處邀請了一些民間遠足團體,參與提供郊野路線的最新資料,作為更新地圖的參考,自己也有幸出過一點綿力。看到新出版的地圖上,包含了自己的一些盡管是微不足道的貢獻,總會有一種與別不同的心情。


漁護署郊野公園之友,曾是本地野外書籍最大的推動力量,因為資源充足,亦得到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大力支持,過去七年間,和幾個大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大量種類多樣、內容豐富、製作精美的與香港野外相關的書籍。可惜大部份香港市民對郊野的興趣,都只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沒有意欲作更深入的了解,而香港始終是個小地方,密集式的出版,市場已達飽和,題材也會有用盡的時候。郊野公園之友今年改變了書籍出版的對像,轉攻外國遊客的市場,新出版的書藉,內容亦不再深入了,而且與先前已出版了的書籍,題材亦有重覆,所以暫時沒有再購買的意慾。至於搜集了不少珍貴的資料的《郊野公園三十年》,是十分值得珍藏的書籍,但因為得到朋友的餽贈,手上已有一本,毋需再購買了。

本地野外活動雜誌《野外動向》,堅持了多年以後,近年也改變了出版方向,越來越接近一般的旅遊消閒雜誌,自從它以某大銀行大樓作封面那一期開始,閱讀的意欲已大減。其實也明白,在香港搞野外雜誌,讀者數目少,是很難維持,要爭取廣告客戶,也得向現實低頭,走向更大眾化。他們往年在書展推出的自然圖鑑,我都會購買,但今年似乎沒有新的圖鑑推出。

另一本面對同樣困難的本地野外活動雜誌,是《郊野探索》。原本只是一本香港郊野活動聯會免費印贈給山友的單色速印期刊,主要發放本地遠足團體的活動消息,去年開始與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合作,加入更豐富的野外、自然和環保等相關的內容,變身成印刷精美兼知識性更高的雙月刊。雖說免費期刊變成了要錢買的雜誌,其實五元的售價,連支付成本都不夠,若不是得到有心人的大力支持,恐怕也支撐不下去。不過依賴贊助,始終不是長久辦法。
《郊野探索》在書展推出革新版,印刷和用紙方面作了改進,內容方面也多了廣告,售價由五元增至十八元,估計他們的用意,是希望雜誌最終可以自負盈虧,不再只依賴贊助。當然我也希望他們能夠成功,不過以香港市民閱讀雜誌的風氣,以及山友對收費雜誌的接受程度,加上網上發放旅行活動消息的形式的普及化,這還是個未知之數。我本身是《郊野探索》訂戶,亦有在期刊投稿,所以獲贈了一本香港昆蟲圖鑑和一本《小泥灘大發現-龍尾潮間生物圖鑑》。龍尾潮間生物圖鑑是一個網上論壇「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的網友為推動環保,自資出版的小冊子,以低價發售。

其實漁護署郊野公園之友出版書籍的作者,除了是漁護署的職員及其他知名的學者外,還會邀請一些對某些題材有深入研究的「民間專家」,不過因為是官方機構,自有一套嚴謹的出版方針,難免對作者在創作形式和取材的自由度,設下了很多的限制。再看民間的出版情況,大出版社決定是否出一本書,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銷路,於是一些大眾化的、內容介紹飲食娛樂比實際野外知識還要多的「行山Guide」,比比皆是,甚至有點濫。愛好野外活動而又願意出錢購買出版物的市民,始終有限,銷售的收益,根本不足以長期支撐,出版深入介紹野外活動技巧和野外知識的刊物書籍,往往只能靠一些不計較收益、願意自資或資助出版的有心人,要蓬勃發展起來,恐怕並不樂觀。

<最新郊野地圖樣本-新界西北部 - 第六版 (二零零八年),轉貼自地政總署測繪處網頁>

Wednesday, July 23, 2008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四) – 湖濱花見



我們回到旅館,原來L已在門前恭候多時,幸好旅館門前花園繁花似錦,她逐一細賞,時間倒也容易打發。她帶來了兩大盒熟透了的草莓,是路上買的,豐收時節的草莓,價廉物美,的確是很大的誘惑。另外幾位隊友仍未到步,於是我們便先到火車站西口的租車公司取車。

「日本毅行者」的中途檢查站,雖然很多都是著名旅遊點,但均處於野外,單靠公共交通工具,幾乎無可能提供有效的支援,所以我們租用了一架七人房車,方便支援,事後又可以駕車四周遊覽。在日本租車,可以網上預約,可以在一地取車,另一地還車,也很方便;而且車上都裝置了GPS導航系統,易學易用,大部份的公共和商業機構,只要輸入固網電話號碼,就能自動轉換為地圖座標。唯一不方便的,是系統只有日文版,不過只憑日文漢字估測,操作上基本沒有問題,如果真的有困難,可以出發前請租車公司職員代勞輸入座標資料。

取了車後,下午是到毅行者現場實地視察的時間,我們駕車向箱根湖進發,先到蘆之湖((芦ノ湖)畔關所遺址附近的碼頭吃午餐,湖畔的公園,就是毅行者其中一個大檢查站。箱根我已經來過兩次,而且都是在這個碼頭登船遊湖的。櫻花的季節早已過了,現在是杜鵑花的表演時間,湖畔的杜鵑叢,紛紛披上艷麗的彩妝。我們在餐廳一邊吃著蕎麥麵,一邊欣賞窗外那盛放的高山杜鵑,和湖畔那些蕩漾碧波上的白天鵝;遠處湖上那西洋風格的海賊船,來往穿梭,卻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下一個要視察的檢查站,是湖另一邊的野營場(芦ノ湖キヤンプ村)。沿著湖岸駕車過去,路程不長,但毅行者們可要登上俯瞰蘆之湖的群山,沿山脊走過去,一點也不輕鬆,但山上的風景,卻是一流。野營場其實不只是露營地點,而是一個設備齊全的戶外活動渡假村,有供宿營的獨立小屋、燒烤場、禮堂、飯堂等等的設施,有點像我們西貢的麥理浩夫人渡假村。這是「日本毅行者」途中最大和最主要的檢查站和支援點,我們到達時,毅行者的義工們已開始在忙碌地佈置當晚的檢查和指揮中心,我們不好意思打擾他們,打個招呼後,便繼續到其他的場地視察。



野營場的獨立小木屋,散落在湖畔的林蔭中,環境優美,我們都說,回去後一定要查一查如何申請入住,有機會的話,搞一次海外渡假營活動。不少日本的參加隊伍,在毅行當天都會在這裡休息一晚,才繼續下半程的行程,到時候這裡會是個人山人海的局面。毅行當天我們到達這個檢查站的時間,應該是晚上天黑之後,所以要趁此機會先看清楚周圍環境,當然,同時也趁白天欣賞一下四周的優美風光。


我們駕著車在箱根一帶穿梭,沿途都是一片花團錦繡,有的是野生杜鵑,更多的是花園內人工栽種的杜鵑花,有的更被修剪成一堵堵的「花牆」。途中忽然留意到,前面有一條正在排隊轉入左邊路口的「車龍」,原來我們到了以杜鵑花園馳名的「花月園酒店」,那裡正在舉辦開放日,非住客也可以免費進園賞花,我們可算是適逢其會,當然不會錯過。駛入酒店的車道,目光已被兩旁鮮艷美麗的花叢吸引,花園是一個橢圓形的窩陷地,中央是草地,四邊斜坡上種滿了密麻麻的杜鵑花,花開之時,整個範圍就為鮮五彩繽紛的杜鵑花所覆蓋。草地上有長椅和陽傘,參觀者大可安坐陽傘下,細賞3660度角燦爛奪目的花之牆。

每年的四至六月,箱根地區的山櫻、 杜鵑、山茶、八仙花(繡球)和百合陸續開花,五彩繽紛的花叢,把箱根染成一片美不勝收的風景。日本人喜作「花見」之旅,日語的「花見」,即是賞花,大自然中的花的海洋,固然教人讚嘆著迷,園藝創作中,很多時也以一大片單一的植物品種營造一種「浩瀚」、「壯觀」的氣勢。荷蘭的鬱金香、英國的洋水仙、法國的向日葵、北海道的芝櫻和薰衣草、中國的油菜花,都是遊客們趨之若鶩的季節風景,花月園的杜鵑花園,雖然規模比較小,卻也是人工栽種的「杜鵑花海」中的表表者。不過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天然的花海,九州霧島漫山的野杜鵑花,正是我在完成「日本毅行者」之後的下一個目的地。



我們離開箱根,到了最後一個要視察的地點,靜岡縣的駿河小山町。一條清澈的小溪,穿過這個風景優美的山中小鎮,小溪旁便是將會用作毅行者檢查站的健康福祉會館,這是「日本毅行者」途中唯一提供熱水浴的支援點,對於只參加過香港毅行者的我們來說,簡直是豪華啊。

我們事前走訪各檢查站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熟習幾個主要支援點的環境,真正要走的山路,完全沒有觸及。不過經過了月前的簡介會,亦聽過一些去年參加者的分享,我們也深知部份路段的難度,完全沒有輕視的態度,只希望未來兩天的天氣能保持良好,讓我們有一個順順利利的100公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