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出了有紀錄以內最長的寒冷天氣警報,亞熱帶的香港,在過去十多天,氣溫一直徘徊於攝氏十度之間,郊區氣溫更低,還下起雨來。剛過去的週末、立春之前的兩天,在綿綿的冬雨中,市區氣溫在中午亦只有8度,大嶼山的昂坪,晚上更一度跌至1度。
香港馬拉松賽事的日子將至,因為天氣又冷又濕,練習已停止了個多星期,本來希望在週末下午恢復練習,橫風冷雨之下,結果計劃又告吹。不想窩在家裡瑟縮,便到了附近的商場,找點吃的暖暖肚子。商場內有一家九州風味的日式「駅前料理」,已經開張了一段日子,但因為價錢偏貴,一直沒有光顧。另一個原因,是店子的前身,是一家多年前以供應日式拉麵著名的麵館,但後期越做越差,壞了名聲,近年才轉變經營方式,變成日式居食屋,因此對這塊招牌,或多或少都有些戒心。
這天忽然很想吃點日本菜,本來商場內還有一家較便宜的迴轉壽司店,可供選擇,不過他們有條不近人情的店規,就是嚴禁客人在店內拍照,於是便決定給這家「駅前料理」一個機會。天氣寒冷,要暖暖肚子,吃一碗熱騰騰的拉麵,即時見效,故先要了一客「豬軟骨拉麵」。九州風味的拉麵,以厚重豬骨湯底(湯頭)聞名,也是我最喜愛的。
日本拉麵開始在香港流行,都是因為當年的一套十分受歡迎的日本電視連續劇,男女主角約會談情,場景永遠是街頭的拉麵屋台(流動小攤子),於是香港的拉麵店,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我開始認識日本拉麵,則是多年前第一次到日本旅行,因為誤信朋友的建議,沒有預先訂好住宿,結果在晚上抵達東京時,要流落街頭。上野車站外,有一些流動拉麵攤子,雖然價錢昂貴,但當時還未吃晚飯,天氣又涼,也光顧了一碗。麵的份量不多,配料又少,東京道地的醬油味湯底,我不太欣賞,但還是連湯也清掉了,最慘的還是同行的三弟,因為拿相機拍照,暫時把未吃完的麵放下,卻被老闆收起了。日本拉麵,湯底是靈魂,是成就其風味的精隨,所以拉麵師傅都會在湯底上用心;吃拉麵時,正宗的方法,也應先嚐一口湯,才開始吃麵。如果吃麵時剩下了湯,是表示對師傅天大的不客氣。當時其實只是一場誤會,卻令我三弟頗為不滿,不過老闆的臉色也好不了多少。
熱汽騰騰的「豬軟骨拉麵」端上來了,拉麵頗「彈牙」(有咬勁),豬軟骨煮得很透,味道也不錯,配料中大量的青蔥,也是我喜愛的。九州拉麵的湯底,顏色白濁,因為是用豬骨、雞肋骨、加上蒜、薑及麻油(有的會加數種蔬菜),熬煮一天一夜完成的。不過香港的拉麵店,很多都是用一瓶瓶現成的濃縮湯加水煮熱,欠缺誠意之餘,味精亦頗重。這裡的湯底味道不錯,濃而不膩,店舖標榜的是用九州的傳統配方每日新鮮熬的湯底,而且還加了鯊魚骨,不過還是喝出了味精的味道,喝剩半碗,還是放下了。
「拉麵」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拉的麵,本源自中國,明末大儒朱舜水東渡日本時,將它傳入日本。日本拉麵的口味其實很多,湯底、配料和麵條都各具特色,大致可區分為五大類:東京拉麵湯底是醬油味,再摻些許昆布與柴魚的味道;札幌拉麵以鹽、味噌、醬油調合湯底,再加入奶油、雞湯;關西拉麵採用昆布味湯底;九州拉麵一般用豬骨、雞肋等長時間熬煮的湯底,熊本地方會加鰹魚;鹿兒島雖然屬九州,但拉麵用特產黑豬骨、雞肋、鰹魚加洋蔥紅蘿蔔熬煮成湯底,自成一格;最後是喜多方,拉麵也是豬骨湯底,但麵條咬勁十足,配以自家手製叉燒,是其特點。自己不是專家,去年在九州旅行時,也嘗過地道的九州拉麵,不過就沒有搞清到底是博多的、熊本的、還是鹿兒島的風味。
光顧日本館子,不來點刺身,似乎又像久了些什麼,於是又要了一份「刺身三種盛」,蝦、三文魚及鮪魚刺身,攤放在冰塊上。雖不至於瘋狂地愛吃刺身,我還是頗喜歡的。不過不知道是否天氣寒冷,當我把冰冷的刺身放入口時,竟吃不出應有的鮮美感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