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s and pieces they might be, they will be the records of the true feeling about that moment of my life, bitter or sweet, paragraphs that fill up my Book of Memory.
生命中的片刻,心靈上的片語,一片片的影像心語,就是記憶冊上的章節段落。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縮龍成寸」的藝術
當可以勾起回憶的實物和場景,在歲月和社會發展的巨輪下,逐漸消失,我們如何能保留一些可堪回味的的生活片段?有人會用比較抽象的方法,以文字記述。圖畫也是不錯的方式,但若覺得主觀的筆觸未必能完全呈現真實的場景,那麼攝影會是你那杯茶。繪畫和攝影都是靜態的記述,可能不夠生動,近年錄像工具普及化和操作簡單化,在YouTube上載短片的流行,反映了用錄像來記錄和分享生活片段,已是一種大趨勢。在爭取保留皇后碼頭之際,政府讓市民知道了,要保「保存」歷史建築的回憶,原來有立體電腦素描這回事,在拆掉實物後,再在虛擬世界還你一個一模一樣的替身。不過,若論到能夠做到最原味、最立體的複製,應該還是比例模型(Scale Model)的製作。
說起比例模型,很多人都會想起兒時的玩具,女的會想起娃娃屋,男的會想起飛機、坦克和鐵甲機械人。其實人類製作模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把無法可以或不能繼續擁有的事物,複製重現,供觀賞和收藏。除了觀賞和個人興趣,模型製作本身亦有實際用途,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利用模型來測試即將開發的產品的性能,建築師利用模型來展示尚未完成的建築,近代發明了電影後,製作者亦常會利用模型來拍攝現實中難以建造或建造成本太高的場景 。
東方人喜愛表意多於忠實呈現,中國傳統的盆景藝術,早已在嘗試把大自然宏大壯觀的山水,以抽象的方法,縮龍成寸於咫尺之內;西方人就較喜愛按實物比例忠實地複製,並稱之為「微型藝術」(Miniature Art),英國溫莎堡收藏的「瑪麗王后娃娃屋」,便是經典的微型藝術作品之一。
微型藝術源於歐洲,早在17世紀,已有工匠開始製作精緻的娃娃屋及微型物件,但這都只是皇室貴族及富有人家的玩意。富有德國和荷蘭婦女,喜歡把她們的服裝和家中陳設,按比例複製成微型物件,穿在娃娃身上,或放在娃娃屋中陳列。德國的娃娃屋更有高度仿真的內部設計。這種製作娃娃屋及微型物件的風氣現,由歐洲流傳到美國,以至現時的日本。模型製作亦不限於物件或場景,更大規模的,可以是一個整體的模型(例如城市),現時世界各地都建有「微型景觀園」,把當地著名的建築物按比較縮小置於較細小的空間內,以滿足遊客「一小時看盡全國風光」的需求。
年少時亦喜歡製作機械人和帆船的比例模型,與其說「製作」,不如說「裝嵌」會較貼切,因為那些都是從買回來的塑料預製組件裝嵌及塗色。一般微型藝術創作,都是由零做起,先要考察實物,記錄尺寸,選定材料的運用及配搭,再按比例縮製成組件,也要考慮場景佈置,實在需要靈巧的手藝,和不少心血與耐性。微型藝術的特點,就是縮龍成寸,小巧玲瓏,小中見大,每件微型創作都按實物比例製作,精細和仿真度越高,藝術水平越高。
香港也有一群愛好微型藝術創作的發燒友,組成了香港微型藝術會,並且定期公開展示他們的作品。在香港,不少歷史建築,因為都市發展而逐漸消失;不少具本地色彩的營生行業也因為成本效益而被淘汰,倖存下來的亦失去原有的醇樸味道。有鑑於此,微型藝術會的會員今年嘗試以香港本土風情為題,製作一些充滿懷舊色彩的微型情境,把一些已經或即將難復見的景物重現眼前。昨天參觀了他們以「香港本土風情」為題的微型藝術展覽,即將清拆的灣仔舊街市、得以保留但面目全非的灣仔「和昌大押」、具特色的港九各地街頭排檔、己成歷史的「銀龍咖啡冰室」、日漸式微的街角理髮店、傳統中藥店、繡莊、紙扎店等等,一一呈現眼前。
微型藝術創作,一向傾向於華麗堂皇和精緻典雅的主題,在今次「香港本土風情」的展品中,精緻的朱古力店、蛋糕店、私房菜館、三文治店固然不缺乏。不過參觀者同時也可以看到破牆爛瓦如「鐵皮屋」這一類反映現實的作品,明顯地,創作者也嘗試為草根階層保留一些可堪回味的生活片段。
Labels:
Miniature Art,
微型藝術,
收藏,
本土風情,
消閒嗜好,
玩物養志 Hobbyist's Corner,
藝海戲遊 Meeting the Muses,
香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