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03, 2006

懷緬

有沒有試過,在一處從未到過的地方,忽然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勾起你一些久違了的回憶?

雖然吃不得辣,但一向很喜歡酸辣湯,到上海館吃飯,例必要試一試他們的酸辣湯,一邊流鼻水一邊吃(我一吃辣,就會鼻水流過不停)。可惜很多上海館的酸辣湯,不是太酸就是太辣,要不然就偷工減料,應有的材料沒有放齊。不過酸辣湯除了浙醋和辣椒油外,其實並沒有既定的材料;酸辣的比重,也是看師傅的喜好;而我所喜愛的酸辣湯,甚至可能與「正宗」的相差甚遠。

對酸辣湯的執著,也許與兒時經驗有關。小時候家境不算富裕,除了在重大喜慶日子,例如長輩生日、有親友自遠方來等等,一家人很少外出上酒家館子吃飯。媽媽有時需要星期日上午回公司加班,碰巧爸爸也要加班的話,便會把我帶上,我亦會自己一個乖乖地坐在公司大堂等媽媽下班。其中一次加班時間長了,老闆決定請吃午飯,我適逢其會,亦拉衫尾跟了去白吃。媽媽的老闆是上海人,午飯到了灣仔一間著名的京滬菜館,那是我第一次嘗上海菜。分菜的伙計可能忘了小孩不應吃辣,分了一碗酸辣湯放在我面前。雖然不習慣辣,嘗第一口時簡直要立刻吐出來,但因為味道確實不錯,便忍著辣一口一口地吃,媽媽發覺時,我已經吃了半碗。自此之後,我便知道我原來也「吃得一點點辣」-雖然那碗酸辣湯其實並不算辣,否則我一個從不吃辣的小孩如何吞得下去。

第一次的印象總是最深刻的,尤其是美好的印象,於對酸辣湯的要求,就很自然地以那一次為標準:不要太辣,要有肉絲、竹筍絲、蛋絲、豆腐絲、豬肚絲、鴨/雞紅絲、豬皮、木耳絲、海參絲、香菇絲。灣仔那間京滬菜館,早已結束了,尋尋覓覓,終於在西環一間上海小食店,找到了我記憶中的酸辣湯。因為小食店舖面積不大,蒸包煎鍋貼的爐灶佔了門口大部分位置,舖後面放了冷藏櫃和洗滌水盆,只餘中間空位放了幾張摺檯摺凳,而且經常坐滿了顧客,所以每次光顧,我都只會外賣。今天午飯時經過,忽然心血來潮,走了進去坐下。

原來店舖面積比想像中大,原本屬於廚房的部份,中央也放了張長摺檯。坐了下來,背後就是一排的冷藏櫃,對面是一盤盤搓好了可以隨時入蒸籠的包子,左手邊盡頭便是炮製上海粗炒的爐灶。換了別人,在這樣的環境進食,可能會不習慣,不過我卻反而很安心,因為能這樣的把廚房開放,店主固然是礙於地方不足而又想多做點生意,但同時對自己店舖的食物衛生程度,亦一定很有信心,不怕向顧客公開展示食物是如何炮製的,而且事實上廚房衛生程度亦不錯,地板也沒有濕漉漉油膩膩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下,吃著酸辣湯和菜肉餛飩,忽然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

到外國升學之前,一直在家與父母同住,生活上一切都有媽媽照顧周到,也從來沒有工作的經驗。留學時才第一次打工,做兼職賺取生活費,希望減輕家中負擔。因為拿學生簽證不能受聘工作,只有華僑肯偷偷聘用,周未在華人經營的餐館做廚房雜工。對於從來沒有工作經驗、手無縛雞之力、連家務也少碰的的我,廚房雜工絕對是一個重大考驗。由起初的笨手笨腳、被老闆用粗言責罵,到後來變得熟手利落、但應付功課之餘周未仍要拖著疲乏的身軀工作至深夜,都不是甚麼美好的回憶。今天坐在食店廚房中,被喚起的那種熟悉而帶點回味的感覺,竟然是那段辛苦的日子。


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卻是我快速成長的日子,學懂獨立、學懂苦中作樂、學懂自信,最重要的是,學懂做人要有希望,才可以有動力面對眼前的困境。人不單會懷緬美好的往昔,對於那些雖然不太美好、但能令自己感到自豪、自我肯定的經歷,一樣終身難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