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5, 2013

一闕鯨歌

圖:座頭鯨。來源 : HKDCS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湛藍的海面上,一團黑影在深處緩緩漂過。遠處傳來一陣陣奇異的歌聲,悠揚交錯,猶如海洋深處的天籟。」站在那不知名的木雕作品面前,不知何故,腦海中浮現了這樣的畫面。 
這裡是「We Sculptors」設於火炭工業區的工作室,在一年一度「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期間,暫時變身成社員作品的展覽廳。木雕作品的造型獨特,看似渾然天成的漂流木,卻刻上細緻的圖紋,中間一圖案如眼,整體猶如北美印第安人的鷹首圖騰。「你覺得這是什麼?」當聽到背後有人發問,我沒加思索便回答,「是鯨魚吧。」發問的原來是木雕的創作者、平面設計師彭金有 (Raymond Pang),也許他見我在木雕前駐足良久,看來甚感興趣(又或者是大感不惑),於是主動打開話匣,大家便從鯨魚的話題聊開來了。

我的答案,似乎給 Raymond 帶來驚喜,也許,我是少數在未窺全豹的情況下而看出作品主題的參觀者。木雕其實只是一件大型混合媒介裝置作品的一部份,整個裝置包含了雕塑、鉛筆繪畫、鐵絲網織、照明等組件,我站的位置不對,容易產生錯覺,以為木雕是一件獨立展品,只要橫移數步,便會發覺鉛筆繪畫的山水展現出鯨魚頭部的形狀,如浪花般的鐵絲織網更把各組件連成一氣,鯨魚的意象便明顯了。Raymond 熱愛潛水,漁民家庭的背景,讓他自小便接觸海洋,到過國外潛水後,更開始鍾情於鯨魚,故有不少以此為題的作品。


單獨地看這件木雕作品,的確不易領略到創作者的用意,答案衝口而出,是潛意識中同樣的喜愛鯨魚,才能意會到那是鯨魚的尾鰭。朋友都只道我是個「貓頭鷹癡」,小時候最愛的動物,其實是鯨魚。那時候也喜歡繪畫,題材以鯨魚居多,也許因為只需簡單幾筆便可勾畫完成,所以取易捨難,但主要的還是喜歡那與其龐大體型不甚配襯的溫馴性格。往後的日子,無論是經典童話《木偶奇遇記》裡吞下小木偶與老木匠的座頭鯨,還是文學名著《白鲸無比敵》中的凶猛巨鯨,都無法動搖鯨魚在心中的美好形象。鯨魚過去被認為是凶猛的動物,只因捕鯨曾是一門需要在海中與獵物近身搏鬥的危險生計。大部分品種的鯨類其實都是本性和平,尤其是以浮游生物與小魚為食的鬚鯨類,溫馴、慧黠、無攻擊性,體型巨大卻乖巧, 若非人類把牠們陷於生命受威脅的境地,又怎會被迫作出弄得人仰船翻的掙扎。看到日本等國家現時仍然假「科學研究」之名堂而皇之地殺戮鯨魚,心裡便有種難以平伏的憤怒。

身居這亞熱帶的大都會,鄰近水域並非任何大型鯨類1的正常活動範圍,也不在遷徙路線上,現實中的鯨魚,就似是童話中的獨角獸,遙不可及。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捕殺鯨魚的血腥場面,也許震撼,卻只是紀錄片中的某個片斷。唯一可以親近的實物,是鶴咀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那副長鬚鯨骨標本,卻有種在博物館看恐龍骨頭化石的疏離。

二零零三年,一個難忘的夏天。七月下旬的一個週日,上午才在西貢大浪灣附近遠足,一條體長近九公尺、重逾十噸的抹香幼鯨,就在當晚深夜闖進大浪灣水域,在淺水區擱淺。翌日清晨,幼鯨被海浪推上沙灘,大批志願者及政府人員合力拯救,嘗試把幼鯨推回海中。坐在辦公室裡的我,知道自己其實也做不到什麼,卻有極大衝動要立即休假到大浪灣去幫忙,然而因為職責所在,最終也無法成行。拯救行動最終失敗,幼鯨亦需要被人道毀滅。那一次的擦身而過,沒有喜悅,只有傷感。

鯨魚離群獨闖香港水域的個案,其實偶有發生,無奈總以悲劇收場。是因為海洋污染而生病?輪船噪音干擾而迷航?還是自知生命將盡而選擇自殺?這種教人困惑的行為,曾讓台灣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老師深深著迷,寫下了《座頭鯨赫連麼麼》的篇章。對鯨魚來說,自殺式的擱淺,也許有著某種人纇無法理解的生命意義;對城市人來說,要接觸真實的野生鯨魚,恐怕亦只能透過這些最終擱淺死亡的個體。這些傷感的偶遇,若然能讓我們也開始重視這些大型哺乳類的生存危機,總算有一點積極的意義。

六年過去,香港海域鯨蹤再現,這一次,主角是一頭高度瀕危的座頭鯨2。身長十公尺的巨鯨在港內游弋翻騰,成為全城關注的焦點,擾攘近兩星期,才消失於茫茫大海,事件沒有以悲劇告終,大家都額手稱慶。好奇的市民蜂擁追賞鯨魚,滋擾的行為,引起了社會對保育意識與觀賞野生動物守規的熱烈討論,也令長久以來被忽略的海洋生態環境,再度被掀起話題。就連身在台北、曾對座頭鯨作深入觀察研究的劉克襄老師,也撰文表達關注,期待這一場現場生態課,可為港人提供反思的機會。三年過後,挾「全球最佳主題公園」榮耀的海洋公園打算購入瀕危野生白鯨3作圈養展覽,市民也能認清園方聲稱「此乃推廣海洋生態教育」的荒謬,驀然驚覺,三年前飄然到訪的巨鯨,在不知不覺間,把香港和地球的距離,拉得比任何時候都近了。

座頭鯨有一種迷人絕技 — 唱歌。音域廣闊的歌聲,音韻豐富多變、精細、結構複雜,更可劃分成有規律、有層次的重複短句,是一首首符合類似古典音樂規則的樂曲。這種美妙而神秘的歌聲,即使在水下19公里外,都可以聽到。記得 Raymond 曾經提到,藝術裝置中的鉛筆畫部份,無獨有偶地,是在兩年多前開始動筆,裝置作品的主題,也正是《鯨之歌》。也許當年座頭鯨造訪香江,也曾在維港高歌,以某種力量,穿透人心。

(文章另見2013年1月25日<主場新聞>)
------------------------------------------------------
註:
  1. 「鯨類」的定義,本身比較模糊,在動物分類學中,鯨目實際上也包含了海豚、殺人鯨、白鯨等齒鯨亞目 (Odontoceti) 的品種。一般人俗稱的鯨魚,其實是指體型較為龐大的鯨類,主要是鬚鯨亞目 (Mysticeti) 的品種,但也包括了齒鯨亞目的抹香鲸。
  2. 座頭鯨 (humpback whale):Megaptera novaeangliae,也稱大翅鯨、駝背鯨、巨臂鯨,鬚鯨亞目 (Mysticeti) 哺乳類動物。「座頭」是日語,即樂器琵琶,形容鯨背的形狀。座頭鯨體型大,成熟時身長十二至十七公尺,擁有鯨類中最長的前鰭,亦是遷徙路線最長的鯨魚,旅程可達二萬五千公里。座頭鯨分佈於各大洋,按地區分為北太平洋、南半球及北大西洋等族群,全球只有約四萬條,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3. 白鯨 (Beluga whale):Delphinapterus leucas,齒鯨亞目一角鯨科哺乳類動物,也稱貝魯卡鯨(俄羅斯語「白色」的意思),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海洋,因其多變化的叫聲,有「海中金絲雀」美譽。白鯨初生時膚色深黑且帶斑點,其後漸變灰色,成年後才全身皆白。雄性成體長達四至五公尺,重達 1100 - 1600 公斤,壽命一般超過廿五年,甚至長達五十年以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