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蘆之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蘆之湖.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August 06, 2008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七) – 湖山夕照

 
匆匆地吃了點東西,把夜行需要的物品帶上,便繼續起步,離開蘆之湖(芦ノ湖)畔的恩賜箱根公園檢查站。檢查站位於遊客區內,在接回石疊的「箱根舊街道」之前,先要經過箱根關所遺跡、大大小小的商店,以及到蘆之湖(芦ノ湖)觀光的海賊船碼頭。

蘆之湖是一個天然的火口湖,40萬年前的箱根火山爆發,形成的巨大而狹長的火山口,在3000年前最後一次大爆發後,開始積水成今天箱根地區最大的湖泊,湖中盛產彩虹鱒魚,是個釣魚勝地。下一個檢查站,仍然在蘆之湖畔,不過是相距15公里的「芦ノ湖キヤンプ村」(蘆之湖野營場)。上一次到訪蘆之湖,是五年前的十月,楓葉轉紅的日子,在湖邊漫步,的確是十分寫意的事,當時還有富士山的雪峰作背景。今次是參加毅行者,當然不會如此輕鬆,路線依然是環湖走,不過是要攀到湖畔海拔平均1000公尺的外輪山連峰的山脊上走。距海賊船碼頭不遠處,我們再次接回以卵石砌疊成的「箱根舊街道」,經過箱根峠(隘口)登山 ,接上外輪山周回步道,向著海拔1100公尺的三国山頂進發。



箱根峠之後,登山徑是一般的泥土路,在樹林中沿著山脊線起伏,陡峭處會有樹幹木條砌成的梯級,偶爾穿出樹林,越過比人高的草叢。山徑的右邊,可以俯瞰山崖下的蘆之湖,左邊的叢林外不遠處,便是山脊線上的車道。兩個多小時的上上落落後,山徑終於與車道會合,這裡是一處開揚的展望點,黃昏的斜陽,令山下的蘆之湖泛起一片微黃。

我們在這裡停留了一會,欣賞一下黃昏的景色,順道和一位正在等候隊友的毅行者閒聊了幾句。這位年青人跟我們的步速相近,所以一路上都不閎見到他在我們附近,他在一個分岔路口差點走錯了方向,幸得我們隊友T君及時提醒,所以在這裡再次遇上時,便特意上前向T君道謝。日本人的英語一向不太靈光,他說得一口頗流利的英語,而且有點美國口音,所以我們一直以為他曾在美加等地求學、又或者是美藉日僑,不過原來他是地道的北海道人,因為參加毅行者,才第一次南下呢。



展望點上豎立了一枝木柱,柱上雕刻了一隻貓頭鷹,雕像下掛了一個比拳頭稍大的銅鐘。在日本的山區,尤其是有野熊出沒的地方,很多時都會見到這種「驅熊之鈴」,因為人們相信,野熊也不想見到人類,敲響銅鐘,就是讓牠們知道有人走近,自動地避開。我們也隨俗敲響了銅鐘,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那木雕的貓頭鷹,因為我是個貓頭鷹迷呢。敲過了「驅熊之鈴」,我們便繼續上路,山徑與車道再次分道揚鏢,到它們再次碰面時,前面已是到達第四檢查站前的最後一個山頭了。


雖然我們都帶備了照明工具,但也希望盡量在天黑前趕到檢查站,所以趁著日落後那點餘輝,快步地登上山頭。還未到達山頂,身後層層疊疊的遠山,已浸透在一片蒼茫的暮色之中,開始下山時,天色更已全黑,不過天邊升起的月亮,讓山路灑滿了銀光。為了省電,我沒有亮起頭燈,借那明亮的月光照路,絲毫不影響行進的速度。隨著山路變得陡斜和崎嶇,而且開始沒入了樹林之中,路上的月光,漸變成鬆散的光點,最後甚至消失了。腳下是鬆軟的泥土,但夾雜著大大小小的石塊,要小心留神,摸黑多走了一段後,因為實在是太慢了,隊友們已逐漸遠去,便不再堅持,亮起了頭燈。

亮起頭燈後,又再次回復了之前的步速,逐漸追近了走在前面的另一組毅行者,還未走近,已聽到有人用英語在大聲地抱怨「該死的!為什麼日本的泥土都是這般黑。」這的確是事實,因為地處活躍的火山帶,日本很多地區的土質,都是深色的火山泥,箱根地區的泥土,更是接近黑色的,在稍暗的環境下,腳下的泥路便黑得幾乎看不見,何況是漆黑的樹林中。這幾位毅行者不是沒有照明,只是手電筒電力不足,微弱的燈光照在黑黑的泥土路上,彷彿是照入無底的深淵,沒有絲毫的反射,怪不得教他們頻頻摔倒,喋喋抱怨。開口問他們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得到的答案是「還可以。況且已很累,反正也走不快。」於是便越過他們,繼續前進。

越過了繼續在不斷地抱怨的幾位後,不久又追上了另一組日本參加者,兩人因為沒有電筒,正在艱難地摸黑前進,於是我便建議他們跟我一起走,他們走在前,我在後面用頭燈照亮他們腳下的路。雖然步速又再次慢下來,總不希望看到他們在摸黑前進時受傷,在野外的環境中遇到困難,互不相識的山友們守望相助,也是平常不過的事。十五分鐘後,終於到達了山腳下的公路,會合正在等候我的隊友們。回頭看山上,下山者的照明燈光,連接成一條閃爍的「火龍」,由山頂直伸延至山腳,十分壯觀。


日本樂毅行者路線,並非如香港般沿著單一的現存遠足徑,而是由很多條遠足徑、登山徑、林道、古道以及村路串連而成,沒有統一的指示路標,也不一定有路標,因此就算有地圖在手,也容易走錯路,尤其是在黑夜,以及在路跡不明顯的森林之中。不過日本樂施會在路線沿途都做了不少功夫,為參加者掛上了每50米一個、註有編號的路標;在一些道路交接位,都安排了義工駐守,指引參加者。

我們從山上下來,到達了湖尻水門附近的公路邊,已見到義工們的燈光,在他們的指引下,沿著湖邊走了一段,在晚上七時二十五分,到達了第四檢查站「芦ノ湖キヤンプ村」(蘆之湖野營場)。因為我們在早前一天已來過探視,很容易便找到了要去的地方。相比起前一天的寧靜,野營場內絕對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到處都是參加者和支援的人員。這裡是途中最大的支援點,不少日本的參加者都預先訂下了渡假屋,又或者架起了營帳,在這裡休息一晚後,天明時再繼續上路。他們把毅行者當作為一次兩天一夜的正常登山活動,而不是像我們般,是一次不停站的越野馬拉松。



Friday, August 01, 2008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六) – 古道艷陽

 
離開了阿彌陀寺,我們繼續向下一站的蘆之湯(芦ノ湯)進發。從寺院前空地走到山門,經過的是一條疊石道,經過多少歲月,砌路的石塊多已移位,令古老的石板路變得頗為崎嶇。因為早前右腳踝的傷患,不能避免地影響到平衡和反應,我已經走得小心奕奕,仍冷不防腳下一滑,扭著了左腳踝,幸好穿上了長筒登山靴,總算沒有受傷。

平安時代(1)由江戶(現在的東京)往返京都,靠近富士山的道路,經足柄、御殿場往西,因為可以避開陡峭的箱根山,成為了主要的通道,被稱為「足柄道」。其後因富士山爆發,足柄的山路被土石壅塞,到了鎌倉時代(2),被另一條路程較短的通道取代。這條新路從小田原(相模國國府)經湯本、湯坂山、蘆之湯、元箱根、箱根峠(隘口)、三島(伊豆國國府)再向西伸展,稱為「鎌倉古道」。古道沿途設有供旅人方便的餐飲休息處,稱為「宿場」,從小田原宿往三島宿一段,名為「箱根八里」。公元1705年,富士山大爆發,鎌倉古道被波及而封閉,官方在江戸時代初期另行修築、經畑宿往元箱根的驛道,便成為了主要通道,取代了湯坂山的一段鎌倉古道,通道亦改稱為「東海道」,即現在的「舊東海道」。到了現代,仍然殘存的鎌倉古道中,那一段在箱根湯本與蘆之湯之間、穿越湯坂山、淺間山和鷹巢山的「湯坂路」,就是「日本毅行者」第一和第二檢查站之間的路線。


「湯坂路」上仍可清楚辨認的石鋪古道,其實只是近湯本的一小段,卵石砌的古道,急陡向上,又滑苔滿蓋,可以想像得到,從前的人騎著馬上坡時,馬兒一定要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卵石路之後的路段,是平緩上坡的土路,在楓林和山茶叢中穿梭。五月是箱根新綠的季節,楓樹的嫩葉在陽光下隨風輕揚,翻起陣陣青濤翠浪。五月也是日本山茶花盛開的季節,嫣紅的山茶花,掛滿枝頭,也散落草地,成萬綠叢中的點點紅。湯坂山上曾有一座城,不過早已毀,只剩下幾乎找不到的城基殘跡。淺間山頂是一片開揚的大草地,途徑的毅行隊伍,不少都了停下來,坐在陽光下的草地上吃午餐,悠閒的氣氛,就像是來遠足野餐,而非在進行100公里的越野馬拉松。


從起步開始,大部份的路段,都是在林蔭之中,雖然整天都是陽光普照,一路上只覺涼快舒適。越過了海拔834公尺的鷹巢山,山頂上原是眺望小田原市和相模灣的好地方,可惜霞氣令視野不太清。跟香港毅行者的路況相比,日本毅行者沿途的山徑,除了石疊的古道外,其他路段都比較天然,是十分鬆軟的泥土和腐葉的混合物,感覺就像踩在厚而柔軟的地毯上一般,不似以硬土和水泥路面為主的香港山徑。我的右腳踝雖然有傷患,但走在鬆軟的泥路上,一點也不覺得不舒服,在下坡時,以登山手杖輔助,甚至可以急行快跑,顯然大部份的沖擊力,都被鬆軟的泥土吸收了。


忽然看見遠處山中升起一陣陣的白煙,應該是來自駒ヶ岳山谷的蘆之湯(芦ノ湯)溫泉眼吧,箱根地區有多達17個溫,號稱「箱根十七湯」,其中幾個更在毅行者路線所經之地,蘆之湯就是其中一個。山徑不久便接回公路,沿路向前再走一段,下午2時半之前,便到達了二號檢查站,蘆之湯的花卉中心。平常作較長途遠足,都習慣了在途中吃得少,當血液都集中到雙腳去了,消化系統便怠工,胃口亦不會好,就算勉強吃了,只會一路上持續消化不良的感覺,更辛苦了自己。也許今次的日本毅行者,是持著輕鬆的心情參與,胃口倒卻不錯,檢查站供應的方便杯麵,吃了一個又一個。

毅行者們離開蘆之湯後,還需要繼續沿「湯坂路」古道走,經過精進池到元箱根,再從箱根町登上箱根隘口(箱根峠) 。十分欣賞日本毅行者的路線設計,因為它揉合了自然、宗教和歷史等多樣化的元素,不單只讓參加者感受到日本的自然之美,也讓大家認識日本的宗教和歷史。親身走過鎌倉和東海古道,我們會了解多一點,鎌倉時代的日本人,是如何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地往來京都和東京兩地,我們當成是壯舉的越野馬拉松,不過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經精進池到元箱根這一段古道,是日本宗教和歷史的盛宴,沿途經過的,是屬於鎌倉時代後期的巨大石塔群,包括了五輪塔和三塔(曾我兄弟之墓),以及岩壁上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佛像。

古道繼而穿過樹木,直到「お玉ヶ池」的湖畔,接上從畑宿而來的「舊東海道」,我們右轉,進入了「箱根之森」公園,不遠處是元箱根外圍的住宅區。「東海道」在富士山大爆發後取代了鎌倉古道,從湯本開始,跟原來的鎌倉古道分道揚驃,經畑宿、箱根町到箱根隘口,這一段稱為「東坂」。兩條古道,其實有不少重疊的部份,東海古道的東坂段,便在進入「箱根之森」前,再次與鎌倉古道合二為一。

 

沿著極度凹凸不平、以碎石砌疊成的「箱根舊街道」往下走,在到達蘆之湖(芦ノ湖)畔元箱根的鎮中心之前,有路標指示要左轉入山腰的別墅區。路線不一直下走湖畔、而是沿山腰多走一段環腰車道,絕對是一個好主意,從前在湖畔欣賞湖光山色,已覺得很美,現在從山腰俯瞰午後艷陽下的蘆之湖和箱根神社的赤鳥居,景色更加壯闊,唯一可惜的,是今次看不到躲在雲霞之後的富士山。沿路所見大大小小的別墅,現代設計的、傳統日本風格的,包羅萬有,讓人目不暇給。其中一間設計成看起來完全沒有門和窗,引得不少毅行者停下來,駐足研究一番。

環腰車道終於向下轉,到達蘆之湖畔的箱根町。沿著湖邊到第三檢查站、蘆之湖畔的恩賜箱根公園,走的是著名的「杉並木」大道。所謂「杉並木」,就是古道兩邊整齊排列的兩行粗壯高大的古杉,如高牆般把古道和旁邊的行車道分隔開。來過箱根的遊客,對這段路都不會陌生,幾年前來箱根遊玩時,就是沿著這條路,從元箱根的鎮中心,走到箱根町的觀光海賊船碼頭。


進入了以石砌古道和堅硬路面為主的市鎮範圍後,帶有傷患的右腳踝,開始有點痛,故只能放慢一點腳步。下午3時45分,到達蘆之湖畔的恩賜箱根公園,這裡是毅行者的第三檢查站,隊友和支援隊員們早已等候多時。在小田原吃過新鮮的無花果,一試難忘,殷紅如血的果肉,十分美味,但也頗昂貴。看到支援隊員們特意為我買來了不止一個,而是兩個無花果,真的十分感動。



-------------------------------------
(1) 平安時代 (794-1185):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從奈良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至公元1192年源賴朝就任為征夷大將軍止。
(2) 鎌倉時代 (1185-1333):.日本史上,幕府(將軍的政府)為鐮倉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