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2

星願


「爸爸,為什麼只能在晚上許願?」聽完向星星許願的故事,小男孩問爸爸。
「只要誠心,隨時也可以呀。」爸爸回答。
「可是,白天看不到星星啊。」
「看!海邊不是有很多星星嗎?」  
  
大海不斷在後退,龍尾的岸邊,露出大片灰灰的的泥灘,忽然之間,滿地都是星星。那是五角的飛白楓海星,還有那九角的,是斑砂海星,彷彿天上繁星,都掉到海裡來了。




大暑的前一天,酷熱難當,大部份的香港人,要不都躲在空調的建築物內,要不也已經湧到西貢那邊水清沙幼的海灘,暢泳於碧波之中。大美督附近的龍尾岸邊,烈日之下,攝氏37度的高溫,沒有水清沙幼,只有淤泥濁水,還有那些一不小心便讓你皮破血流的蠔殼和亂石堆,卻聚了百多人,蹲在那裡,專注地搜尋他們心目中的寶貝。
  
這是一個名為「百人再救龍尾行動」的活動,一直關心龍尾泥灘自然生態的「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網上群組,還有《Breakazine!》雜誌的朋友,帶領著一百位市民,正在合力找出一百種生物,協助牠們「大遷徙」。
  
「哇!好多星星呀...」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海星,而且是遍地散佈的海星,興奮得大叫。只是四個月後,這裡滿地繁星的景象,將會消失。



泥灘上驚呼讚嘆之聲,其實在海星現身之前,早已不絕於耳。靠近陸地的石堆,在潮退時首先露出水面,這裡是蟹的天堂,每當小心翼翼地掀起一塊滿附蠔殼的石塊,躲在石下的小生物便四散逃竄:平背蜞、相手蟹、寄居蟹、大額蟹...豫寄居蟹很害羞,下齒細螯寄居蟹卻看來甚為好奇,不斷地從殼中鑽出,探頭張望;寬額大額蟹揮舞著誘人的紫色蟹鉗,吸引力卻不如形態奇特隆線拳蟹-身軀渾圓如球,蟹鉗卻不合比例的瘦且長。一個個細小的淺水窪中,左右鉗大小懸殊的,是無刺槍蝦;尾巴像龍蝦的,叫大指泥蝦;還有那美食奧螻姑蝦,在閩南和台南叫「蝦猴」,是當地美食。忽然看見有小魚從石堆間躍起,還以為是彈涂魚,原來是斑頭肩鰓鳚,彈跳的功夫,不比彈涂魚差。大家都留意到,泥灘中的生物,同一品種的個體,大小與外貌的差異都很大,皆因很多都是成長中的幼體,明顯地,這片泥灘便是牠們的育嬰所。 
  





 
一般人想像不到,一個看來平平無奇、髒兮兮的泥灘,竟然是如此多生物藏身和繁衍之地,當中更有罕有和瀕危的品種。難怪十四年前臨時區域市政局建議在這裡發展人工泳灘、到2007年時前特首曾蔭權拍板定為優先處理項目,也沒有太多人覺得有問題。政府公開的環評報告,指灘上只有廿六種生物,因此評定為「低生態價值」,這與「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的日常觀察,完全是南轅北轍。一眾論壇成員都覺得,必須站出來以正視聽,他們用一年時間,進行了四十多次實地調查,仔細記錄,找到近二百種動植物,以有力的報告戳破謊言。政府土木工程署最終提交了補充資料,生物數量「忽然」比從前高出十一倍,不過依然堅持這裡的生態價值只是屬於「低水平」。環境諮詢委員會亦以一票之差,通過了耗資逾三億港元的人工泳灘計劃,撥款最近亦已批出,十一月便上馬動工。到時候大量泥石會被挖掉,再重新鋪上厚厚的沙,所有生物將失去家園,對如海葵這類無法逃離的物種來說,甚至是生命。  
  




海水退盡,遍佈泥灘的,不只是海星,還有樣子趣怪的雜色角孔海膽。
  
「小心海膽的刺。」媽媽在提醒沒有戴上手套的女兒。
「只要輕輕地拿著,海膽不會刺你的。你用力壓牠,刺才會插進你手裡。」義工姐姐徒手拿起海膽,向小女孩示範。
  
海膽其實只是在保護自己,不會主動出擊,正如世間上很多的傷害,都是源於高壓下引發的反擊。難得一見的卵形仙壺海膽,身上的刺幼細如毛,只能躲在泥沙的深處。 
    

僅僅及膝的淺水區,海葵的觸手隨水流舞動。擅泳而兇惡的梭子蟹、背部滿佈斑點的鯆魚(日本燕魟)、透著粉藍的端鞭水母,在腳旁游過。「哇!竟然還找到長角牛!」這種樣子趣怪的黃色小魚,是較罕有的品種,大家都紛紛圍攏過來,希望一睹這俗稱「長角牛」的牛角箱魨。 
  


  
大家在淺水區往來穿梭,揚起了水底的淤泥,海水變得渾濁起來。跟在岸邊挖蜆的村民聊起,因為水質差,他們都不會在這裡游泳。龍尾灘位吐露港內海,兩旁是河溪和排水渠的出口,鹹淡水交界,加上附近鄉村的生活污水,水中營養豐富,且水流緩慢,適合不同生物在這兒產卵繁殖,但對人類來說,水中污染物很難被帶走,致含量超標(尤其是大腸桿菌數量),並不適合游泳。雖然新的污水收集網絡和排水渠改道工程已經完成,環保署的水質報告卻清楚顯示,龍尾灘的水質,依然一年比一年差。花三億元建造一個不能游泳的泳灘,到底是為了什麼?可否游泳,根本不重要,有了沙灘和配套設施,人流大增,便可帶起經濟,附近房價也會上升,房子賣也好、出租也好,甚至自己開店做生意也好,似乎只有好處而沒有損失。說到底,還是「錢作怪」,只是帶來的經濟利益,大部份最終都不會落入社區。  
  
在岸邊遇見遛狗的村民,說起人造泳灘,他們便很不以為然。「現在每逢週末假日,人多車多,垃圾多,已經夠受了,幸好一星期還有五天的寧靜。將來有了沙灘,這一帶都變成淺水灣那樣,從此便永無寧日了。」「我住的房子只是租來的,租金已經開始大幅上漲,是時候另找地方搬了。」看來這裡的居民也不是一面倒地支持建泳灘,他們早已看透,泳灘只是個幌子,發展商早已買下附近的農地和丁屋權,目標是大型水療度假村項目,背後牽涉的利益,是如此的鉅大。相比起來,村民的房子升值,小商店生意增加,其實只是小數目。
  



潮水開始上漲,大家把承載著泥灘生物的容器集中起來,準備為牠們搬家-把牠們移送到汀角的海邊。那裡的生態環境和龍尾灘近似,而且已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不能發展和破壞。
  

天色忽然變得陰暗,又黑又厚的雲,在八仙嶺背後的天邊翻騰。烏雲迅速迫近,夾著如鼓雷鳴,一道道電光,擊落在吐露港的小島上。大家急急捧起大大小小的容器,穿過滿佈蠔殼的亂石,沿海邊快步走向七百米外的汀角。狂風刮起,雨點如豆般灑下,為著保護滿手的寶貝,也顧不得按緊被大風吹得敞開了的雨衣。此情此境,忽然想起《舊約聖經》「出埃及記」中的摩西過紅海,可惜我們都不是摩西,沒法帶領龍尾的全體水族逃離災厄,只能以百人的卑微力量,能救得多少便多少。
  

雷雨過後,夕陽從雲間探出頭來,一道彩虹劃過天際,架在八仙嶺與馬鞍山之間。泥灘被潮水重新淹蓋,遍地海星,又再次沉入大海。小男孩提著小桶,走到汀角海邊,嘩啦一聲,把從龍尾檢拾到的海星,盡數倒入海中,然後閉上眼睛,似乎在許願。
  
「海星會喜歡這裡的,我們也可以再來探望牠們啊。」看到男孩臉上不捨的神情,他爸爸嘗試安慰他。

「爸爸,如果我努力找齊一百隻海星,是否就可以令牠們原來的家,不用變成沙灘?」
  
 
(文章另見2012年10月4日<主場新聞>)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