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加油,我們ED人

每年的大暑前後,幾乎都是「香港書展」開鑼的日子。當大家想盡辦法消暑,又或者已經沉醉於碧波之中的時候,對一些朋友來說,卻是「不見天日」的漫長一週。這裡說的,當然是出版界的朋友,其中也包括了我的朋友、一連七天都在「香港自然探索學會」攤位座陣的Samuel Hung洪家耀。  
  
在過去的六年,自然探索學會每年都在書展擺設攤位,盡全力推廣本地大自然與保育題材的出版物, Samuel同時也是「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當然也少不了海豚保育的書籍。雖然攤位是以自然探索學會名義投得,租金多年來也是學會支付,但他們十分歡迎其他獨立出版的本地作者把跟自然和保育相關的出版物放在攤位寄賣。書展攤位的租金並不便宜,對於一眾熱愛大自然、擁有「出版夢」、但又苦無額外資源開發售賣和發行渠道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認識Samuel,是因為《郊野探索》雜誌,那時我經常在雜誌投稿,比較多接觸,也正是他擔任總編輯那段時間,後來得他邀請,為雜誌寫了一期封面專題,也間接促成了《情牽大浪灣》一書的出版。Samuel正職其實是鯨豚研究學者,但早在2000年,他便已經參與出版工作,是《野外動向》雜誌的創辦人之一,也出版了幾本郊野活動書籍與教育刊物。後來更與旅行界前輩祁麟峰生成立「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出版了19期《野外動向》雜誌以及十多本自然與保育書籍。 
  
在香港,獨立出版從來不是賺錢的事業,出版自然保育這類冷門書籍,更是賠本的生意。正如Samuel曾經慨嘆,搞出版搞了這麼多年,不單積蓄不見了一大闕,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更是難以計算,是一部活生生的「出版血淚史」。但相信Samuel跟很多熱愛大自然的朋友一樣,出版的最大動力,便是希望能透過這些書籍,正確引導及感染更多人,令更多人關心及愛護大自然。 
  

這幾年的書展,自己都有到自然探索學會的攤位,一來是搜尋新書,二來是探班。從前碰到的,多是熟口熟面的同道中人 - 都是經常一起參加遠足和保育活動的朋友;近年看見擠入攤位的人流,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很多都是陌生面孔。多年的努力,看來已經初見成效。每年書展,Samuel都拋下研究工作,全日留守攤位,讀者對自然讀物興趣的變化,他掌握得很清楚。跟走進來的朋友和陌生人攀談,觀察大家的購書心態,發覺喜歡這類書籍的人,以至關心大自然保育工作的人,的確愈來愈多。這肯定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讓他找到繼續堅持下去的新動力。 
  
今年書展期間,Samuel在他的Facebook,寫下了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希望大家明白,ED書出版嘅背後,係有好多人嘅堅持與無私付出,我認識太多ED人,所以不敢怠慢,也不敢輕言放棄,誓要繼續提供這個書展平台讓大家使用。大家也要好好珍惜和支持ED有心人,繼續延續我們的『出版血淚史』!」 
  
Samuel這段說話是用廣東口語寫的,「ED」其實是廣東口語「o依啲」的諧音,即「這些」的意思。不肯定Samuel是否在玩「食字(1)」,棄「o依啲」不用而用「ED」。E、D這兩個字母,可圈可點,自己看來,最少可以有兩種解讀: 
  

- ed. 是英文edit 和 editor (編輯) 的簡寫。一班熱心出版的朋友,尤其是身為出版編輯的Samuel,當然可以自稱「我們編輯人」; 
  
- ED, 也是英文Environmental Defenders(環境保護者) 的簡寫,澳洲各地的區域環境保護局,便被稱為E.D.Office (Environment Defenders Office)。「我們ED人」,也可以解讀為「我們這群環境保護者」。

不過無論如何解讀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珍惜和支持這些自然保育的有心人。 


──────────────────────────
(1) 食字,文字遊戲或修辭手法的稱呼,也叫「捉字蝨」,最常見的是以諧音字改動原有的語句或成語,添加新意,以收戲謔之效,類似古時文人雅士的「諧音」把戲。香港人說的「食字」,更青出於藍,伸延至英文或者其他語言的諧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