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7, 2012

隨劉克襄老師穿村

一直以為,自己偏愛的寫作題材與模式,沒有太多人會感興趣。偶爾間仍會難忍衝動,提筆記下澎湃於腦海中的思潮,只是寫下的文字,縱然公開展示,亦瀏覽者稀,猶如只給自己看的私人日記。這種自言自語般的寫作感覺,縈迴經年,直到拜讀了劉克襄老師的自然文學作品。

<可點擊連結至PDF版本>


2012年初出版了第一本文字結集,《情牽大浪灣》。這本書花了足足兩年時間才完成,付梓之時,自己也隨即病倒了,從年廿七一直臥床到年初四,真有去掉半條命的感覺。因為這本書的關係,有幸結識了很多同樣熱愛大自然、關心香港保育的朋友,包括了台灣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老師。碰巧這段時間老師也在香港旅居,並在嶺南大學出任駐校作家,很榮幸得到老師的邀請,差不多每個星期都隨他和學生們一起郊遊,探索香港的鄉野。這一年的仲春與初夏,隨劉克襄老師穿越多處鄉野村落,獲益匪淺,讓我在一個不同的深度,重新認識這個出生與成長的地方,同時也對自己過往的生活態度與觀察事物的眼光,來了一次重新審視與再發現。

學期在五月立夏前結束,劉老師也要回台灣了。在劉老師離開香港之前,我匆匆忙忙的把穿村活動的照片與老師近年書寫香港的文章剪報訂裝成集,送給老師留念,也附上了幾篇自己數月來隨老師穿村後的感想文字。十分慚愧,因為寫得實在是太匆忙,之後重讀文章,發覺文句不通、文理不順之處甚多,經過重新修改後,才比較可以接受。

修改後的文字,加上照片,也只有單薄的幾十頁,並不足以成為一本內容充實的結集。原來的構思,其實是希望聯繫曾跟劉老師一起穿村的學生,把他們關於這學期間新界鄉村考察的作品結集成書,自己的書寫,原是作為卷末的人物介紹篇。當然,後來亦得悉,其實這並無需要,因為嶺南大學早已有了把學生作品以《新界風物書寫》為題出版的構思,以校方擁有的資源和發行網絡,的確更為合適。很可惜,這個計劃最終沒有落實。(註:作品集最終以《自然旅行創作-新界風物》為題,在2013年付梓出版。)

劉克襄老師的香港書寫,感動了不少香港人,每次的公開演講,均是座無虛席,嶺南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能跟隨老師學習,更是教很多人羨慕的難得機會,吸引了不少並非選修這個單元的學生。聽劉老師講課的學生確實不少,跟隨劉老師郊遊的更多,只是到最後遞交期末作業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實際選擇了「新界風物書寫」的作品,數目仍不足以結集成書,甚為可惜。

雖然文字書寫的果實並沒有期望中的豐碩,讓人安慰的是,劉老師播下的種子,已在學生的心中植下了根。只是這一段歷史在日後若因為沒有出版記載而被淡忘,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事,《隨劉克襄老師穿村》系列,短短的十二篇,是對劉克襄老師的致敬,也希望藉此提醒香港人對自己的土地應有的重視與愛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