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01, 2012

鬧市中的真綠


「哇!這裡怎麼會有野生鷺鳥…。」星期天早上,剛在台北車站下了火車,決定到中山北路二段「光點台北」的「咖啡時光」喝杯咖啡。時間尚早,咖啡店還沒開門營業,咖啡喝不成,卻在門外遇上了一隻正在草地躂蹓的鷺鳥,頭上的黑冠,在陽光下隱約地閃耀著藍紫色。牠的樣子看來像夜鷺,但以自己對鳥類的粗淺認識,也說不出是什麼品種,只是幾乎可以肯定,在鬧市中並不常見。 

這棟二層樓高的白色西洋建築,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水泥森林之中,充滿古典風情,曾是美國駐台領事官邸。要知道中山北路就像是香港的彌敦道,房子門前雖然是一處綠意盎然的小園庭,但並非大片的公園綠地,緊貼欄柵之外,便是中山北路上的車水馬龍,看到有野生鷺鳥悠閒地在散步覓食,讓人不得不嘖嘖稱奇。起初還以為自己只是少見多怪,後來發覺有路過的市民也停下來以流動電話拍照,這「野鳥躂蹓於鬧市中」的景象,在台北大概也不常見吧。
 
到「光點」來,其實也不只是為了喝杯咖啡,是因為約了朋友中午在附近碰面。我們見面後,又回到「光點」來,咖啡店已經座無虛席,那隻鷺鳥仍在,對坐在咫尺之外喝咖啡的人們視若無睹,繼續啄食草地上的蚯蚓。朋友是位鳥類專家,有「鳥人」之稱,一看就說出了牠的名字:「這是黑冠麻鷺,看牠眼眶周圍的藍藍色,是隻公鳥。」
 
黑冠麻鷺,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英文俗稱Malayan Night-Heron,即「馬來亞夜鷺」- 哈,我算是猜中了一半。這種體型中等大小的鷺鳥,主要在印度、中國大陸、台灣和菲律賓等一帶繁殖。一般鷺科鳥類多棲息於水邊,黑冠麻鷺則喜歡在樹林底層陰暗潮濕處活動。朋友說,二十年前,黑冠麻鷺仍被列為台灣稀有的候鳥,近十多年來,卻開始不時出現於全台校園和公園中,現在更成為不難看到的留鳥。不過在大城市中,黑冠麻鷺仍然不算常見,年前出現在植物園和台大校園時,都佔了報紙上頗大的篇幅,不少台北鳥會的會員,都沒有聽過牠的求偶聲呢。 
 
城市化令自然環境消失,野生動物被迫離開,但是為什麼早年已選擇離開、成為只間中來訪的候鳥的黑冠麻鷺,會在台灣重新落戶?據朋友的觀察,是因為綠化做得好,但更重要的,是台灣近年陸續放棄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農藥。不少野鳥以蟲為食,農藥卻令環境中的昆蟲與爬蟲類死的死、逃的逃,這種情況,在事事以方便管理為重的城市中,尤其嚴重。一個地方雖然看來像家,卻是斷食絕糧之地,如何呆下去?然而更大的傷害,來自農藥的毒性,特別是損害肝臟、令蛋殼變薄易破等作用,更直接打擊其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台灣在校園、市公園等公眾綠化地率先停用此等農藥,蚯蚓重現於草地上,以此為主食的黑冠麻鷺重新落戶,正是食物鏈恢復、進而引發生態鏈回應的正常現像。 

在城市污染日趨嚴重的今天,綠化的重要,很多人都明白。綠色空間可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低空氣污染,也可以美化環境。可惜很多城市的綠化地帶都是非自然的,過份的人工管理與介入,例如使用農藥、物種單一、只以管理和園藝的角度來篩選品種等等的情況,讓這些綠色空間淪為「綠色沙漠」。近十年來,國際城市的綠化出現了全新的思路,城市綠化不只是簡單地種樹和保留草地,最佳的方法,其實是恢復天然植被。接近自然的綠色環境,爲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繁衍場所,有利於吸引鳥類等野生動物重新落戶,提高生物的多樣性,也改善這些綠地系統自我維持機制。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其實也是減低了管理工作的負擔。豐富的群落結構和多樣化的物種,也豐富了城市景觀,彌補了「水泥森林」所造成的景觀 退化。
 
清潔工人日復日地掃走街道和公園地上的枯枝落葉,市政人員不斷修剪樹上看來不夠整齊的枝椏,對於他們為保持市容美觀的辛勤,大家都會讚賞,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單從美觀角出發的管理方法,其實已經過時。台灣對綠地系統的管理,除了已經停用農藥,也不再完全清除枯枝落葉,更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修剪樹椏。鳥類在樹上三叉處築巢,枯枝落葉是築巢的材料,也是部份生物的食物,這些城市人眼中的多餘之物與垃圾,其實是天然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反觀香港,很多的市民、甚至是我們的政府,卻仍然停留在落伍的城市綠化概念。
 
相信大家還記得,早年香港「數碼港」落成時,在海傍公園以塑膠樹代替栽種植物那的荒謬事件。這也許只是個極端的個別例子,但是那種只求美觀和方便管理的「偽綠」思維,一直沒有多大改善。市政人員胡亂修剪樹木的做法,仍然繼續;他們也會應區議員的要求,把木棉樹上的果實一一摘個清光,原因是有市民投訴每年木棉飄絮的自然現像,讓他過敏的鼻子不好過。有市民投訴初夏蛙鳴聲浪擾人,要求管理人員把附近池塘的青蛙除掉;也有「綠色團體」支持把位於沙螺洞的螢火蟲與蜻蜓的天然棲息地剷平,以建造一個他們要求的「蝴蝶生態園」。不過更荒謬的是,近日政府不理民間的反對與有力的理據,堅持把大埔龍尾一處擁有二百多種海洋生物(其中包括了全球瀕危的管海馬)的天然泥灘用沙掩蓋掉,以改造成一 個水質根本不宜游泳、日後也需要龐大維修支出的人工泳灘。
 
香港人為能夠保存百份之四十的土地作為郊野公園而自豪,可惜在此之外,這個城市卻仍充斥著種種與真正的綠色城市概念背道而馳的「偽綠」思維。在台灣朋友面前,香港人也只能說一聲,「慚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