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0, 2010

同住難?



「相見好,同住難。」這是中國人經常掛在口邊的話。來自生活習慣迥然不同的家庭的人,忽然住在同一屋簷下,要一下子便適應,確是不容易。這種情況,亦不只限於華人的社會。
日本近年流行「集體同居」,一種稱為Share House的生活型態,越來越受歡迎。最近看新聞,八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年青男女,合租了東京一棟三層的獨立屋豪宅,租金平均分攤,每人只需負擔約五千港元,在租金高昂的東京,實在是省回不少,而且以豪宅寬敞舒適的環境來算,更是物超所值。

八人同居,自然不能不面對「同住難」的問題,唯一比較有利的,是他們都是在參加有機耕作活動時因為志同道合而相識、繼而決定同居的,同居之前,彼此之間算是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默契。日本的年輕人要在東京單獨生活,其實並不容易,一般條件的套房,每月租金也超過八千港元,這已佔了薪金的大部分,而且還要先付一大筆的押金。Share House的模式在日本流行,很大程度是來自能減輕房租負擔的誘因。

「集體同居」的情況,在其他地方其實早已流行。香港早年的大學宿位不足,交通也不及現在方便,座落於市郊的學府如中文大學,未能成功分配宿位的學生,在校園附近幾個人合租村舍的情況也很普遍。既可節省車資和交通時間,大家分擔房租,負擔也不用太重。自己曾到愛爾蘭留學,起初的幾年,也是跟香港的留學生合租房子。當年留愛港生人數不多,而且多是朋友的朋友,初到貴境的,人生路不熟,很自然的便先住到我們的「宿舍」來,幾年過去,舊人搬出去,新的搬進來,房子也成了香港生的「中轉宿舍」。自己比較喜歡穩定,性格上也很容易與別人合得來,所以直到大學學士課程的第三年,才因為要專注準備學位考試,離開了「宿舍」,搬到大學附近一個人住。

大家在考慮「集體同居」時,最大的得著,似乎都是經濟上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能與來自不同家庭的人過集體同居的生活,其實是個學習獨立、學習社交技巧的最好機會,自己更覺得,這是每一位年青人都應該有的經歷。同居的宿友不一定會像家人般遷就和容忍你,也沒有照顧你的義務,在這樣的環境下,便需要調整自己,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互相忍讓,互相磨合。大學宿舍有規有舉,也許比較容易處理,如果是在校外合租房子,宿友之間的相處,便得依靠自律了。

宿友之間因小事衝突,或因積怨終至反目成仇,自己也曾見過。同一屋簷下而不能和諧共處,有時候是因為個別人性格上的問題,也不是大家一再忍讓便可以解決的。獨自在外地求學,無論在學習上或生活上的問題,宿友間的互相扶持和關懷,往往比遠方親友的支援來得窩心和及時,同住的人若都能夠做到互相忍讓和體諒,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後,彼此之間的了解,很多時候猶勝血脈相連的兄弟姊妹,而且往往能夠成為一生的好朋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