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01, 2009

回歸自然



近月因為一些事情,心情不大好,連喜歡的登山遠足,也提不起勁來。自己的性格一向樂觀,可是有些事情到了水浸眼眉的時候,總不能繼續嗤之以鼻。思慮多了,自然心情不太舒暢。

剛過去的星期天,天氣不穩定,雷暴警告幾乎整天生效,本來又打算在家裡補補眠算了,睡到接近正午,忽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連午餐也顧不得吃,急忙出門,向著西北方向 - 天水圍的濕地公園進發。可愛的小海龜們,在七月便會回歸大海,如果不趁機會見見牠們,恐怕今生後會無期了。

聽來好像是一個生離死別的悲劇,而事實正正是這樣。香港是個海洋城市,在香港水域能夠見得的海龜,也有五種,但以綠海龜居多,亦只有綠海龜,才會在本地繁殖,真正稱得上是「香港的孩子」。性情溫馴的綠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亦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表中的一員,屬於高度瀕危的動物。瀕危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綠海龜的生存率很低,每一千隻自然孵化的小海龜中,僅一隻能長大,並要成長至十五至三十歲,才能繁殖下一代。

綠海龜的棲息地在中國,從山東省到台灣海域,以至中越之間的北部灣。到了繁殖年齡的綠海龜,有游回出生地交配的習性,在六月至十月的繁殖季節,回到出生地附近淺海交配後的母龜,會在晚上爬上沙灘挖洞產卵,產下百多枚如乒乓球的龜卵,用沙把產卵洞覆蓋好後,便會爬回大海,返回棲息地。小海龜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孵化,但整窩小海龜會等到地面溫度較低時,例如陰涼的晚上,才傾巢而出,一起爬出沙灘,努力直奔大海,成長至一歲後,便會遷移到達棲息地生活。母龜通常相隔2至5年產卵一次,但產量不少,每季可產卵3至7次,在同一個產卵季節,可以產卵數百枚。雖然這樣,小海龜的存活率卻甚低,初生的小海龜,全無反抗能力,很多都成為了海鳥和海洋中其他各類獵食者的腹中物,不過海龜最大的滅絕者,卻是我們人類。

綠海龜在產卵時十分敏感,若受到丁點干擾,母龜便會放棄登岸築巢產卵。從前的香港,是其中一個綠海龜繁殖地,港島石澳及大浪灣、南丫島東澳及深灣、西貢大浪西灣、嶼南塘福廟灣等海灘,都曾是綠海龜的產卵地,可惜現時只剩餘南丫島,才偶爾有綠海龜回來繁殖。香港隨著都市化的發展,沿岸海域受嚴重污染,廢物堆積,海上交通也極度繁忙,加上海灘經常被人為干擾,對綠海龜的生存,造成重大的影響,母龜固然無法上岸產卵,在如此環境,小海龜也無法成長至可以遷徙至棲息地的年齡。另一方面,海龜卵在村民心目中,是免費的滋補食品,所以就算有海龜成功登岸下了蛋,轉眼便會整窩被人挖走吃掉。南丫島深灣後來被劃為保護區,繁殖季節時24小時有政府人員看守,確保海龜不受干擾,不過其他沙灘發現海龜的機會很微,所以沒有設立保護區。

2006年11月,漁護署人員再次在西貢大浪灣發現有母龜登岸產卵,龜卵被小心翼翼地取走人工孵化,並把孵出來的小龜,飼養到2007年7月,才放回大海。其實當地村民一向知道有母龜登岸產卵,但在龜卵被取走前被漁護署人員搶救成功,是多年來的第一次,亦從那年開始,在六月至十月的繁殖季節,委派志願人員守護海灘。志願人員中,有我認識的朋友,據說今年灣內已經發現了海龜的影蹤,只是沿岸每晚均有多艘通宵作業的捕墨魚漁船,燈火通明的環境下,教母龜如何敢登岸產卵。

到了濕地公園,看到大水缸中暢泳的小海龜,可愛極了,頓時悶氣全消。這批準備在七月放歸大海的小海龜,是去年十月在南丫島深灣送來人工孵化的,人工孵化的成功率較高,可以增加存活海龜的數目。本來小海龜在孵化後立即放歸大海,最少的人為干預,是最好的,只是十一月天氣開始轉冷,不利於初生小龜的生存,於是便寄養在公園,等到今年7月才放歸自然。

有朋友會問,小海龜在成長中有很多天敵,威脅到生命,既然是人工孵化,為何不讓小海龜飼養至再大一點,才放歸自然?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水缸中長大的海龜,如果長得很大才回歸自然,便無法再學懂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技巧,放歸其實是死路一條。外面的世界危機重重,可是只有早一點開始學習應對的技能,才能更加保障以後的生存機會,這是無奈的現實。

小海龜們,再見了,願上天保祐你們都能健康地成長,再次重臨這一片出生的土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