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2, 2008

浮生半日閒 之 冬日韓風


踏入十二月,香港的氣溫稍降至二十度以下,總算是開始有點冬日氣息,不過更令人心寒的,還是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仍然有繼續惡化的跡象。面對金融海嘯,我們這些升斗小民,當然無能為力,但在冬天時吃點辣,卻可以暖暖身。自己比較怕辛辣的食物,對於川菜、麻辣火鍋等一類食品,一向敬而遠之,唯獨喜歡吃韓國泡菜。雖然韓國泡菜也可以是很辣的,但在湯麵中泡一泡,便可以入口了。

近年影視娛樂界勁吹的「韓風」,雖然已略為降溫,由此帶起的對韓國食品的興趣,依然方興未艾。韓菜餐廳的數目,雖仍難以跟日式食肆相比,但新開張的韓式食店,仍陸續有來。小時候韓菜仍未在香港流行,唯一的印象,就是世叔伯談論在南韓旅行時吃的「殘廢餐」,錯覺地認為韓菜的特色,就是人參雞湯加有專人服侍進食。第一次真正嚐試韓菜,是中環的「梨花園」,見識到韓菜的另一特色 - 滿枱的小碟前菜,當然也包括了泡菜。那時候「韓風」仍未吹起,「梨花園」是香港其中一間屈指可數的正宗韓國菜館,後來更在附近開設另一分店,不過這間韓菜的老行專,最近也收縮營業,中環的分店也關門了。

後來韓國食店越開越多,百貨公司地庫食堂也有韓菜供應,一般的餐廳,也有兼賣韓日菜式,石頭鍋飯、韓式炒粉絲等食品,在餐牌上也很常見。韓國食品似乎變得很普遍了,不過港人對真正韓菜的認識,卻更模糊了,更多的是,把韓、日菜式混為一談。

 

既然在普通的餐廳也可以吃到「韓國菜」,老實說,自己也沒有特意光顧韓國菜館的衝動。家中樓下的商場,最近有一家韓國燒烤餐廳開張,生意看來不錯,日前特意走去試試。天氣冷,本來吃韓國燒烤也不錯,但因為趕時間,又不想太熱氣,還是要了個鐵板套餐。當侍應端上滿枱的小碟時和不鏽鋼碗盛載的白飯時,似乎又再次感受到正宗韓菜的架式了,可惜餐廳供應的餐湯,竟然是「羅宋湯」,對這餐廳的感覺,一下子便大打了折扣 - 原來還是不正宗。

昨天是朋友W的生日,一班朋友出來吃飯慶祝,選擇的餐廳,也是韓國菜館,尖沙咀美麗華商場的「新羅寶」餐廳,主打的仍是韓國燒烤。這裡當然有大家熟悉的人參燉雞湯,不過朋友對韓國菜比較有研究,點了一些我們平常不會點的菜式 (其實應該是不知道有這樣的菜式):牛肋骨燒烤、蘿蔔湯麵、韓式冷麵、還有最具特色的牛肚牛腸火鍋。先端上枱的,是小碟的前菜,單是泡菜就有兩款,還有韓國正宗的「真露」白燒酒。具有80年的歷史的真露酒,在韓國是很有名的,佔了韓國燒酒市場的54%,地位可以跟茅台酒在中國的地位媲美。真露的酒精度數為22,不過據說韓國人只當是啤酒來喝。



韓國燒烤的方式,大家都頗熟悉,把生肉片放在火爐上的鐵板上烤,通常肉片只吃到一半,其餘的因為被烤焦了,都黏在鐵板上去了。牛肉端上枱時,肋骨其實只有一小段,切成長帶狀的牛肉,以牛肋骨為軸心,捲成一卷,看似超大的腐皮卷。這裡比較不同的,是可以要求侍應代為烹調,爐火調到適當的大小,加上侍應熟練的手法,牛肉卷被快速地攤放鐵板上,再剪成小塊,牛肉不會烤焦,而且更像用平底鑊來煎,保存了鮮嫩肉汁,又帶有火烤的香味。吃時醮上辣豆瓣醬和韓式燒烤醬汁,捲上新鮮紫蘇葉或春菊葉,入口齒頰留香。

蘿蔔湯麵,沒有什麼驚喜,不過與人參燉雞湯一起吃,在中醫食療的角度,人參補氣,蘿蔔破氣,其實是浪費。以前沒有吃過韓式冷麵,與見慣的日式冷麵有很大不同:冰冷的麵條是浸在湯中的,伴以雞蛋和蔬果條,還有雪梨片,吃時先撈起麵條,加入黃色芥末(味道像日式山葵芥末)和白醋,拌勻來吃。

特色的牛肚牛腸火鍋,最後才上場。巨大的黃銅淺鍋中,是鮮紅的泡菜辣椒湯底,當中主要的是切碎了的牛肚、牛柏葉、牛粉腸、牛腸等內臟,還有豆腐、蔬菜、香葉、蘿蔔、大蒜、菌類、年榚、烏冬麵等配料。以牛肚牛腸為主料的火鍋,不喜歡吃內臟的朋友,未必會欣賞,但帶辣味的湯底,味道的確一流,如果歉太辣,可要求侍應添加蘿蔔湯底。吃到最後,湯被蒸發了不少,侍應添加湯底之餘,又加入了兩大勺的辣椒醬,我因為怕辣,決定停筷。不過原來加入的辣椒醬並不太辣,湯底的辣味被調淡了後,入口時味道有點像蕃茄湯。



「新羅寶」的侍應,大都只說英文,但又不像是韓國人,反而有點像中亞裔人。我剛從尼泊爾旅行回來,順道在席間把帶回來的小禮物分發給朋友,當女侍應看到枱上的雪山風景月曆時,雙眼發光,還問我們是在什麼地方買的,原來這裡的侍應,大都是尼泊爾藉的外來勞工。尼泊爾男子來港工作,其實已有悠久的歷史,始自受僱於英軍的駐港海外兵團,俗稱「啹咔兵」。香港回歸後,英軍撤離,有尼泊爾人選擇繼續留下來,大部份加入了保安行業。不過來港工作的尼泊爾女子,仍屬少數,部份當家庭傭工,也有任職於需要接待外籍客人的服務行業。我剛剛從尼泊爾的安娜普納山區回來,恰巧地,照顧我們這一枱客人的女侍應,老家正是安娜普納山區著名的渡假勝地博卡拉,這個世界真的很細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