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0, 2006

Meeting the Muses

Meeting the Muses

忽然很想寫一些關於藝術美學的感覺。藝術一詞,涉獵廣泛,可以是一切由人對事物的創造表現或模擬再現,表達形式也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美學,籠統地說,就是對事物美的感覺和審定美的準則。

自己可以說是藝術的門外漢。如果硬要找出與藝術扯上關係的經驗,我倒有一些:小學時候最喜歡美術課,因為可以不用背書動腦筋;中學畢業時參加公開考試,為了湊足考科數目,也選了美術,為的也是不用讀書,只要交了畫作和素描部份的試卷,藝術史部份胡扯一通也可以合格過關;第一份正職與建築藝術有關,就是協助建立大學建築系的數碼圖像資料庫搜尋系統,每日都對著一大堆世界建築藝術精品的圖片。

有人會說,你就憑這些,竟然膽敢出來評論藝術? 當然不敢。其實人對美的感覺是與生俱來,每個人的感覺或有不同,也未必每個人都能表達出這種感受,又或提得出什麼理論,但對美的事物的讚賞和追求,人皆有之。專業理論我當然拿不出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直覺和感受,我倒有一大堆,如果大家不怕沉悶,姑且讓我來胡扯一下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造的事物,藝術美學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你覺得昂平的公眾廁所很有風格,某地下鐵月台的拼貼磁磚畫很搶眼,又或者IFC二期活像個電動鬚刨,其實你在不知不覺間已進行著有關建築和街頭美學的評論。

五十八件巴黎龐比度中心的珍藏,最近開始在香港藝術館展出,本想約朋友一起去參觀,但朋友的反應是「我沒什麼術細胞的呀」,最終還是自己獨個兒去了。展覽中不少像我一般「怎麼看也不像懂藝術」的參觀者,其中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在母親帶領下参觀,不停地低聲發表著他對展品的觀感「這個公仔好得意(可愛)呀」「我不喜歡他塗藍色,紅色漂亮些啊」…。或者大家對他的評論不以為然,但那是沒有受美學訓練的影響、小孩子的最直接的感官,所以每當他對一件展品作出評論,我都特意多看一眼,看看我與他的感受,有什麼同與不同。

眾位大師的珍品中,最吸引我的,是羅馬尼亞現代雕塑先驅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於1910年創作的的青銅雕刻《沉睡的繆斯》(Sleeping Muse)-黑暗沉鬱的展場中央,一座質材明亮的作品,最簡約的雞蛋型狀,幾條流暢的曲線,雖然很抽象,但明顯感覺到一張沉睡中的面孔,眉目間給人平靜、和平的感覺,又像一具面相詳和的佛像。

繆斯(the Muses)正是希臘神話中的藝術九女神,掌管詩詞文學、歌唱音樂、戲劇、舞蹈等創作藝術,英文Museum(博物館)一字,亦源於希臘文Mouseion,即藝術之神的寶座(a seat or shrine of the muses)。 繆斯雖然沉睡了,看來仍然沒有停止鼓動創作者的靈感,牽動觀者的遐想。

不要再說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了,一起來以平常人的身份約會繆斯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