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3, 2015

從林一峰的中西樂混種實驗想起

<圖片合成自演出現場及場刊照片>

很少看流行歌手演唱會,每一次都是朋友邀約,覺得值得一聽的,便會應約。但老實說,值得花幾百元聽現場演唱的本地流行歌手,真的不多,所以都是一場起,也是止於一場,唯林一峰是例外,今晚的「林一峰X香港中樂團」,是第二次聽他的演唱會了,雖然仍不是自己主動買票,但也算是破了例。

林一峰的嗓子本來就很好,加上又是一位風格多樣化和敢於嘗試的創作歌手,作品主題往往跟旅行有關,也觸及關心環境和社會等題目,也是自己欣賞他的原因。

這一次他與香港中樂團合作的演唱會,是頗實驗性的,可以用「好玩」來形容。為與中樂團crossover特別炮製的新歌《陳忠漢與趙美鳳》,很本土的作品,車衣女工配貨車司機,正是阿媽阿爸年代的草根奮鬥史,令人聽得會心微笑。請出妹妹二汶演繹的小調《愛你枕邊暖》,草根男女的愛,故作風雅、含情脈脈地唱,也很搞笑抵死。

林一峰與香港中樂團綵排中  <圖片來源:Chet Lam 林一峰官方Facebook>

中樂團配現代流行曲,在香港不算是新鮮事,林一峰最拿手的,其實是英文歌,玩中西合璧又如何?結果一樣是得心應手。一首填上英文詞的中樂《彩雲追月》,不單只毫不突兀,簡直可用優美來形容。再玩大一點, 用藍調來演繹《忘掉心中情》又如何?

曾在月前的「台灣月」活動中,欣賞過台灣琵琶演奏家鍾玉鳳跟美國華裔結他手David Chen組合的Fade to Blue樂團來香港交流演出,已經見識過中樂跟藍調如何完美的結合,所以聽到用藍調來處理的《忘掉心中情》,也不算太大驚喜。反而是中場兩首愛爾蘭民歌,引發起無限回憶。

《老榕樹》,是林一峰把著名的《The Last Rose of Summer》,填上中文歌詞,以一個香港現代都市中的愛情故事,交疊著城市急速發展中老樹掙扎求存的悲歌。場刊中誤稱原曲作者Thomas Moore是英國人,但他其實是十八世紀的愛爾蘭詩人、歌唱家和作曲家,原詩是他1805年在愛爾蘭的基爾肯尼郡(County Kilkenny)寫成的,為一首傳統 愛爾蘭曲調《Aislean an Oigfear》(少年人的夢) 配的歌詞,並收錄在1813 年的《A Selection of Irish Melodies》歌集第五集。撇開這小小瑕疵,以歌論歌,《The Last Rose of Summer》原本帶傷感的曲調,跟林一峰填的詞,的確十分配合。

至於另一首《Too Late Love Comes》,林一峰是以英文唱的,美國歌手Jennifer Warnes填的詞,雖說原曲是傳統愛爾蘭旋律《Dawning of the Day》,自己卻沒有印象,但聽了兩句,便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是因為那典型的傳統愛爾蘭敘事曲風格?翻查資料,這是Jennifer Warnes收錄在2001年專輯《The Well》中的作品,為傳統愛爾蘭敘事曲旋律重新填上歌詞,但她不是第一個。愛爾蘭詩人Patrick Kavanagh在1946年便以此調為基礎,寫了一首題為《Dark Haired Miriam Ran Away》的詩,送給他的好友、著名愛爾蘭傳統樂團The Dubliners主音 Luke Kelly,此曲後來成為了樂團的其中一隻首本名曲《On Raglan Road》,這一下我恍然大悟 - 我是聽過The Dubliners吟唱的《On Raglan Road》的,但沒聽過Jennifer Warnes的版本,林一峰演唱的風格,當然又有很大不同,這才會有「似曾相識,卻認不出來」的狀況發生。

林一峰提到,選這首歌,是發現愛爾蘭民謠,跟傳統中樂有太多相輔相成的地方。這個特點,其實我早已知悉。早在1985年,著名愛爾蘭民族樂團The Chieftains發行了他們訪華時灌錄的專集《The Chieftains in China》,當中便包括了一首中樂《喜洋洋》,聽起來,跟一般中樂團演奏的版本無異。當年我在愛爾蘭唸書,對愛爾蘭傳統音樂產生了興趣,The Chieftains是我最喜愛的當地民族樂團,因為團長 Paddy Moloney的女兒跟我的鄰居是朋友,讓我有機會在參加完他們的音樂會後,到後台跟他們見面,是很難得的緣份。上月中舉行的世界文化藝術節,邀得The Chieftains 重臨香港演出一場,但很可惜,自己剛好有事無法出席,是為一大遺憾,但最為傷感的,是看到從前認識的六位樂手,已剩下四位:著名愛爾蘭豎琴家Derek Bell,早於2002年心臟病發逝世,提琴手Martin Fay,亦於2012年病逝了。

1 comment:

Daniel C said...

二汶演繹的小調《愛你枕邊暖》

https://www.facebook.com/lamtwo/videos/101972302807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