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s and pieces they might be, they will be the records of the true feeling about that moment of my life, bitter or sweet, paragraphs that fill up my Book of Memory.
生命中的片刻,心靈上的片語,一片片的影像心語,就是記憶冊上的章節段落。
Friday, December 27, 2013
告別,是為了重聚
終於都灰飛煙滅了。
聖誕日,假期,陽光普照,天氣超讚,真的想跑到野外,什麼都不管了,可惜,仍是被困斗室。從平安夜開始,通宵達旦,努力地搬、搬、搬--24小時後,便是世界未日了,得像大洪水來臨前的諾亞般,盡力搶救。下午二時,午飯還沒吃,才剛搬完了「中國大陸」,大半個「台灣」還在「淪陷區」...我說的是「雅虎部落格(Yahoo!Blog)」,它與奇摩部落格一起,將在聖誕翌日,消失於宇宙間。
七年前的九月七日,我在這裡開闢了一片小園地,抒發自己對生活、對旅行、對環境、對藝術的個人感受,隨後又在「奇摩」建立分格(mirror blog),同步更新。寫下的文字,也不是每一篇都會公開,部份只供相熟的博友閱覽。七年過去,從只想「記錄生命中的片刻,心靈上的片語,一片片的影像心語,記憶冊上的章節段落」,到有信心把文字出版發放,到現在公開上載網絡媒體《主場新聞》接受公眾批評,如果沒有了「雅虎」這個練功(其實是練膽)平台,不會說沒有可能,但大概要走更長的路。就算自己沒有因此走上寫作的路,最大的收獲,肯定是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博友,無論是曾經一起同遊,還是從未見面,七年來悲歡喜樂的分享,比起很多自小認識的朋友,感覺上更親近。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尤其是在這變化急速的網絡時代,「雅虎」決定在年底關閉部落格後,「奇摩」亦跟隨,2013年12月26日,這個耕耘了七年的園地,也會隨之消失。社交網站的興起,部落格熱潮的沒落,是意料中事。77,508到訪人次,193,844累積瀏覽,6,147個回應,其實,都只是虛擬世界中的幾個數字,遠不及因此而認識的十幾個博友來得真實。緣起緣滅,自己是個隨緣的人,但要放棄一個建設了七年的家,始終會有不捨。部落格過去的管理和服務縱有不足,一個不收費部落格平台能堅持到今天,絕對值得我們眾博友的一個「讚」。
一眾因熱愛旅行而認識的香港雅虎博友,特別在一星期前搞了個「惜別雅虎部落格」聚會,除了分享今年的旅行經歷,討論得最多的,還是如何「無痛搬家」。其實,大家一直都在忙家庭忙工作的事,到了水浸眼眉的時刻,才不得不動工。雖說一直都有做文字檔的備份,但是配了相片、排好版的生活記錄,每篇都是心血,總會有點捨不得。
有人決定在另一個「世界」複製整個天地,有人選擇重新開始。591篇博文,不算多,但也不少,而我要的,是去蕪存菁,所以搬得最慢,也最痛苦。終於,要搬的都搬完了,但原來,12月26日的死線,不是零時零分零秒,而是23時59分59秒。不過沒關係了,心頭大石已放下,開始過我那遲來的聖誕假期了。
12月26日,23時59分59秒,「很抱歉!你找的網頁不存在」,「雅虎部落格」正式成為歷史。當這刻來臨時, 有博友在facebook上留言:「終於都灰飛煙滅了,有共同回憶的人,會明白我的難過吧...我這個儍人,還哭了出來。」安慰的話不大會說,只能留下一段看來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如果失去七年的心血,是換來一群可以交心的博友的代價,這絕對是個『超賺的交易』,恭喜恭喜」。
「雅虎部落格」的關閉,並不代表《片刻.片語.片心》的消失,只要我還有能力寫,這個園地仍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媒體存在、成長:在blogspot部落格,在《主場新聞》…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也許會是一個出版系列。期待在新的「家」,與大家重聚。
---------------------------------------------------------------------------
Google Blogspot部落格 (舊博文已搬遷到四個分區):
片刻.片語.片心 http://danchanym.blogspot.hk
寶島漫行 http://discoverformosa.blogspot.hk
大江南北 http://china-geographic.blogspot.hk
天涯若鄰 http://never-2-far.blogspot.hk
《主場新聞》博客Daniel-C:
http://thehousenews.com/author/Daniel_Chan/
《片刻.片語.片心》出版系列::
情牽大浪灣 (可向 各香港公共圖書館 借閱)
隨劉克襄老師穿村 http://issuu.com/hkowl/docs/explore_our_countryside_with_mr_lks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旅遊文學 之 為賦新詞強配律?
春未夏初的一天,到中央圖書館走了一趟,為的是一個關於「旅遊文學」的文學月會講座。一向熱愛旅遊,有時候也會在網誌上寫寫遊記與大家分享,「旅遊文學」的題目,當然十分吸引。到達圖書館後,卻即時被展覽廳內歐陽乃霑的近期作品展吸引住了,結果遲了一小時才進場,因此只聽到了講座的下半部份:由香港作家、浸會大學的朱少璋博士主講的「不到瀟湘豈有詩:談幾輯近現代的旅遊詩」。
大名鼎鼎的《徐霞客遊記》,很多人都知道,而且都會同意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旅遊文學經典之一。六十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開闢了中國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先河,論理應歸類於地理科學的巨著,不過與此同時,遊記也是徐弘祖這位明代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在1613至1639年間的旅遊日記,描繪的不單止是華夏風光、地質地貌,作者在旅途中的經歷和感懷,亦以優美的文字一一呈現,文學價值極高,因此也被認為是一部旅遊文學佳作。《醉翁亭記》與《遊褒禪山記》是高中必讀散文,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兩篇文章各有截然不同的中心主旨,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政見不合的歐陽修和王安石,都在旅遊文學上作出了經典的示範。不過聽朱博士說,原來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是沒有「旅遊文學」這個分類的。
當然,中國的歷代文學作品中,雖無「旅遊文學」之名,卻早有「旅遊文學」之實,上面提到的《徐霞客遊記》、《醉翁亭記》與《遊褒禪山記》,都是經典例子。中國古代的旅遊文學,不是一種特定的文體,而是以山水詩、韻文、碑記、小說、甚至楹聯等等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朱博士特別提到《老殘遊記》,這是一部小說,讀起來卻是完完全全的旅遊文字,把大明湖的風光,活生生地重現。
旅遊詩是旅遊文學的一種,也是講座的主題,朱博士很快便轉入了正題。因為有字數、韻和格律的規限,寫詩要比寫其他的文字困難得多。旅遊詩的一大功能,就是要向讀者描繪旅途上的風貌人情,故語言要簡潔之外,還需要在「雅」與「俗」之間作出平衡。詩的用字修辭要雅,才有欣賞的價值,但不能過於艱澀難明;而所謂「俗」,並不是粗俗或庸俗,而是通俗易懂的意思,讓普通人也能看得明白。
詩詞的創作,應該趨向「雅」還是「俗」,文化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竟見。詩詞的嚴緊格律,是令很多人卻步的原因,但如果為了提倡通俗化、鼓勵創作而放鬆格律,無異亦會降低詩詞的水準。朱博士慨嘆香港現時參與詩詞創作者並不多,但亦寧願保持量少而水平高的現狀,這讓我想起日本的「俳句」。俳句是日本一種類似短詩的傳統文學體裁,簡單來說,就是「五七五」三個短行共十七個音節的形式,其中會嵌上一個與季節相關的字詞。俳句源自「和歌」,甚至可溯源到中國的唐詩,發展到近代,其實也曾經面對類似的難題。
日本俳句的發展有兩個高峰,分別是江戶時代 (以「俳聖」松尾芭蕉為代表) 及明治時代 (以正岡子規為代表) ,成就雖高,但從事創作的人並不多。直至昭和初年,高濱虛子倡議「百萬人的俳句」,提倡一切看到想到的,都可以用「五七五」十七個音來表達,這種俳句創作方法,其實就是降低俳句的水準,以通俗化來推動普遍化,俳句作品的品質,當然因此降低了,但也確實因此很快地普遍起來了。如高濱先生所料,俳句普遍化之後,品質又慢慢提昇起來了。到了今天,日本的俳句創作者據估計已經超過一千萬人,其中夠資格而有水準的俳句詩人,亦以十萬人計。
傳統中國詩詞均有嚴緊格律,古體詩可以寬鬆一些,不過自己就比較喜歡詞,詞牌種類較多,感覺上比較自由一些,當然,字數與格律方面,還是有規矩的。寫遊記,一為自己作個記錄,二是為了與朋友分亨,三也是抒發感受,興之所至,有時候也會寫一些押韻的文字。自己文學根底粗淺,抒發感受之餘,如果同時又要顧及平仄,難免縛手縛腳,無法暢所欲言。為賦新詩強說愁,寫出來的作品欠缺真實感情,難以動人;同樣地,若為賦新詞強配律,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也不滿意的話,就不如不寫了。因為這個緣故,押韻的文字還是會寫,但平仄方面就比較隨意,所以也不敢自稱詩詞。
一些不守平仄格律的憋腳韻文,雖然算不上什麼有欣賞價值的作品,還是記了下來,若不嫌粗淺,也可一讀。
《雪山行》- 聖誕台灣登雪山主、東峰
臨西岳,虹落霧起漫天雪。
漫天雪,巍巍蒼山,白頭忽見。
莽林竹海幽深處,武陵皓月星辰滅。
星辰滅,冬山雲海,紅梅開遍。
《戊子二月初三登北大武山》
南山二月霧初晴,暖風輕,遠山明。幽谷馳騁,神檜散芬馨。
草木梢芽新綠淡,天泛藍,陰霾散。
畫意山水如夢現,臨絕巘,海連天。大武祠下,祖靈血淚灑。
雨後飛泉斷崖扣,晨霧收,展雲岫。
《己丑三月十六南湖大山穿越》
湖山展雲岫,巉巘插青天,初識北岳風韻,相聚卻翌年。
林海穿花覓路,直入白雲深處,高處不知寒。
飄渺佛光影,疑是非人間。
走東壁,攀險岳,枕雲稜。冰川遺痕,槽峽圈壑坎橫亙。
八部迴音低唱,四面雲山拍和,談笑頂峰還。
蘋果花下約,甘藍陌上歸。
大名鼎鼎的《徐霞客遊記》,很多人都知道,而且都會同意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旅遊文學經典之一。六十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開闢了中國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先河,論理應歸類於地理科學的巨著,不過與此同時,遊記也是徐弘祖這位明代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在1613至1639年間的旅遊日記,描繪的不單止是華夏風光、地質地貌,作者在旅途中的經歷和感懷,亦以優美的文字一一呈現,文學價值極高,因此也被認為是一部旅遊文學佳作。《醉翁亭記》與《遊褒禪山記》是高中必讀散文,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兩篇文章各有截然不同的中心主旨,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政見不合的歐陽修和王安石,都在旅遊文學上作出了經典的示範。不過聽朱博士說,原來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是沒有「旅遊文學」這個分類的。
當然,中國的歷代文學作品中,雖無「旅遊文學」之名,卻早有「旅遊文學」之實,上面提到的《徐霞客遊記》、《醉翁亭記》與《遊褒禪山記》,都是經典例子。中國古代的旅遊文學,不是一種特定的文體,而是以山水詩、韻文、碑記、小說、甚至楹聯等等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朱博士特別提到《老殘遊記》,這是一部小說,讀起來卻是完完全全的旅遊文字,把大明湖的風光,活生生地重現。
旅遊詩是旅遊文學的一種,也是講座的主題,朱博士很快便轉入了正題。因為有字數、韻和格律的規限,寫詩要比寫其他的文字困難得多。旅遊詩的一大功能,就是要向讀者描繪旅途上的風貌人情,故語言要簡潔之外,還需要在「雅」與「俗」之間作出平衡。詩的用字修辭要雅,才有欣賞的價值,但不能過於艱澀難明;而所謂「俗」,並不是粗俗或庸俗,而是通俗易懂的意思,讓普通人也能看得明白。
詩詞的創作,應該趨向「雅」還是「俗」,文化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竟見。詩詞的嚴緊格律,是令很多人卻步的原因,但如果為了提倡通俗化、鼓勵創作而放鬆格律,無異亦會降低詩詞的水準。朱博士慨嘆香港現時參與詩詞創作者並不多,但亦寧願保持量少而水平高的現狀,這讓我想起日本的「俳句」。俳句是日本一種類似短詩的傳統文學體裁,簡單來說,就是「五七五」三個短行共十七個音節的形式,其中會嵌上一個與季節相關的字詞。俳句源自「和歌」,甚至可溯源到中國的唐詩,發展到近代,其實也曾經面對類似的難題。
日本俳句的發展有兩個高峰,分別是江戶時代 (以「俳聖」松尾芭蕉為代表) 及明治時代 (以正岡子規為代表) ,成就雖高,但從事創作的人並不多。直至昭和初年,高濱虛子倡議「百萬人的俳句」,提倡一切看到想到的,都可以用「五七五」十七個音來表達,這種俳句創作方法,其實就是降低俳句的水準,以通俗化來推動普遍化,俳句作品的品質,當然因此降低了,但也確實因此很快地普遍起來了。如高濱先生所料,俳句普遍化之後,品質又慢慢提昇起來了。到了今天,日本的俳句創作者據估計已經超過一千萬人,其中夠資格而有水準的俳句詩人,亦以十萬人計。
傳統中國詩詞均有嚴緊格律,古體詩可以寬鬆一些,不過自己就比較喜歡詞,詞牌種類較多,感覺上比較自由一些,當然,字數與格律方面,還是有規矩的。寫遊記,一為自己作個記錄,二是為了與朋友分亨,三也是抒發感受,興之所至,有時候也會寫一些押韻的文字。自己文學根底粗淺,抒發感受之餘,如果同時又要顧及平仄,難免縛手縛腳,無法暢所欲言。為賦新詩強說愁,寫出來的作品欠缺真實感情,難以動人;同樣地,若為賦新詞強配律,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也不滿意的話,就不如不寫了。因為這個緣故,押韻的文字還是會寫,但平仄方面就比較隨意,所以也不敢自稱詩詞。
一些不守平仄格律的憋腳韻文,雖然算不上什麼有欣賞價值的作品,還是記了下來,若不嫌粗淺,也可一讀。
《雪山行》- 聖誕台灣登雪山主、東峰
臨西岳,虹落霧起漫天雪。
漫天雪,巍巍蒼山,白頭忽見。
莽林竹海幽深處,武陵皓月星辰滅。
星辰滅,冬山雲海,紅梅開遍。
《戊子二月初三登北大武山》
南山二月霧初晴,暖風輕,遠山明。幽谷馳騁,神檜散芬馨。
草木梢芽新綠淡,天泛藍,陰霾散。
畫意山水如夢現,臨絕巘,海連天。大武祠下,祖靈血淚灑。
雨後飛泉斷崖扣,晨霧收,展雲岫。
《己丑三月十六南湖大山穿越》
湖山展雲岫,巉巘插青天,初識北岳風韻,相聚卻翌年。
林海穿花覓路,直入白雲深處,高處不知寒。
飄渺佛光影,疑是非人間。
走東壁,攀險岳,枕雲稜。冰川遺痕,槽峽圈壑坎橫亙。
八部迴音低唱,四面雲山拍和,談笑頂峰還。
蘋果花下約,甘藍陌上歸。
Thursday, December 05, 2013
我把心留在大浪西灣
《主場新聞》圖片 |
海潮退卻,翻騰的浪花與透澈的溪水之間,現出一片潔白沙灘。冬日陽光下,幾個大男生,在沙灘上挖呀挖,仿佛回到童年的歡樂時光。「有否重拾小時候在沙灘玩沙的感覺?」我一邊用手挖沙,一邊問索性連鞋襪也脫掉的Dickson。大男生,說的其實是幾位一起努力中的年輕義工,Dickson和我,距離那段童年日子,都有點遠了。
這一天,超過三百位遠足人士響應「西貢大浪西灣關注組」與「保衛郊野公園」聯盟號召,來到偏遠的大浪西灣,參加名為「大浪西灣,城鄉共享」的遠足活動,支持把大浪西灣「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的法案。大家在西灣亭集合,一起走到西灣村,我則跟Dickson拍檔,帶著幾位義工,當先頭部隊,提早到達西灣沙灘,徒手在沙上劃出一個巨大的心形圖案,為即將進行的集體行為藝術創作做準備。
晴空下的西灣,碧海連天,份外的美,可是大家卻愉快不起來:鄉事派議員在立法會提出修訂案,要推翻《2013年郊野公園(指定)(綜合)(修訂)令》中西灣納入郊野公園的部份,審議日子迫近,西灣前途未卜。「玩沙這份優差,讓你的囝囝囡囡來做,更為合適呢。」我嘗試緩和氣氛,隨即察覺說錯了話。幾個月來,Dickson為保衛西灣、保衛郊野公園出力,四出奔走,正歉疚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不過他並不後悔,現在的一切努力,正是為了守護孩子們的美好將來。
一望無際的大海、清澈透明的海水、潔白寬廣的沙灘、挺拔的蚺蛇尖峰、飛瀑傾注的四疊潭...美得能讓香港人自豪的大浪灣,是不少本地野外活動愛好者的「初戀情人」,年少時第一次跟學校到大浪西灣露營,便一見鍾情。其後留學愛爾蘭,期間數次到訪歐洲大陸,從南到北,去過不少世界級的名勝風光,回到香港後,卻總對大浪灣念念不忘,經常造訪舊地,好像是身體的某一重要部份,遺留了在那裡。
香港居住環境擠迫,卻得天獨厚,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綠野,讓大家不分貧富,都可以到風景優美的郊野公園中透透氣,舒緩一下生活壓力。可是,毗連郊野公園的鄉郊地區,亦往往成為地產發展商的窺覬對象。「不包括土地」,指的就是這些不屬郊野公園範圍、其發展卻對郊野公園影響重大的鄉郊土地。三年前,大浪西灣發生了富商收購毗連郊野公園土地建私人樂園的事件,原屬公眾的天然美景淪為私產,讓市民意識到危機存在:「不包括土地」上的發展,足以嚴重破壞郊野公園的環境。政府亦從善如流,先為大浪西灣劃定《發展審批地區圖》,約束期屆滿後,再把西灣納入郊野公園範圍的法令刊憲,以作更有效的保護。
類似的「不包括土地」,其實共有77幅之多,其中五份一更是已遭收購,並面對發展壓力。西灣成為「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的開端,雖然不會影響原居民原有的鄉村式發展(建丁屋)權益,卻限制了大型地產發展的可能性。可以想像,早已低價購下大量區內土地和丁權、正等待時機發展地產的人,發財夢受到威脅,定會千方百計地阻撓其他「不包括土地」步西灣後塵。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議員在立法會提案修改法令,要把西灣這「先例」剷除,是意料中事。審議「廢令」提案的日子迫近,支持保衛郊野公園的市民用雙腳表明心跡,反對「廢令」。
人群在中午前陸續抵達西灣,有過半數聚集在沙灘,以「人鏈」砌成巨大心形圖案,象徵那熱愛大自然、保衛郊野公園的心,我們花了一小時挖好的沙上印記,正好讓人群更容易地站到正確的位置上。活動結束後,大家各自繼續預定的遠足行程,向不同的目的地進發。而我們幾個決定翻過山坳,往鹹田、赤徑方向走。在山坡上俯瞰,第一次從此角度看沙灘上的心形圖案,耀目非常。午後潮水上漲,淺淺的沙上印記,便消失影縱,那顆心,卻繼續留在灣中。腦海中忽然浮起一段旋律,那是六十年代美國名曲《我把心留在舊金山(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1))》,原歌詞中簡單地換掉幾個地名,比照此情此景,竟是如此貼切:
看似傷感的歡愉,是巴黎的美
羅馬的榮耀,今非昔比
曾經孤單,被遺忘在愛爾蘭
我將啟程返故里,回到那海灣邊的城市
我把心留在大浪西灣
在那高高的山,它呼喚著我
到那山徑幾乎直達星空的地方
晨霧讓空氣充滿寒意
我不在乎
我心所愛,在大浪灣畔等待
那蔚藍而多風的海面上
當我歸來,大浪灣
你那金色陽光,為我照耀
* * * * * * * * * *
2013年12月4日,立法會審議把大浪西灣剔出郊野公園範圍的動議。
21:01 議員辯論結束。環保局局長黃錦星作總結發言,「西灣...不會成為先例...」,政府的立場,竟然是在退縮。
21:15 地區直選與功能兩個組別的議員,均否決了劉皇發的動議。整天懸在半空中的心, 總算可以放下來了。
其實,那顆心,在數十年前的某天,早已遺留在大浪灣畔。
(文章另見於2013-12-5 <主場新聞>)
-----------------------------
(1) 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 原歌詞:
The loveliness of Paris
Seems somehow sadly gay
The glory that was Rome is of another day
I've been terribly alone
And forgotten in Manhattan
I'm going home to my city by the bay
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
High on a hill, it calls to me
To be where little cable cars climb halfway to the stars
The morning fog may chill the air, I don't care
My love waits there in San Francisco
Above the blue and windy sea
When I come home to you, San Francisco
Your golden sun will shine for 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