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在網絡上看到這一段說話,本來沒有太大的感覺,只覺得是個故弄聰明的文字遊戲,但是認真想了一下,卻是何等的寫實。
經常一起活動的朋友中,有一位年紀最輕的,形象「大癲大肺」(喜歡即興式地作些看來搞笑又瘋狂的事),且任由我們嘲笑奚落,常為生活沉悶的大家帶來無限歡樂,是朋友中的「開心果」。這位整日嘻嘻哈哈的「大孩子」朋友,近日忽然一反常態,在網上透露了自己心情鬱結的另一面:因為看不到自已的人生目標,也達不到別人心目中的「理想成就」,自覺是一個失敗的八十後。

孤單,自問是半個專家;沒有人生目標的生活,自已也曾經歷過。「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說得太好了,說得明白點,就是如何積極面對孤單、解決孤單的方法。
孤單的感覺,自懂事開始便伴隨左右。十六歲之前,只是努力地實現別人的目標、達到別人的期望,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自己希望得到的,早知道極難實現,別人亦無法理解,只能深藏於心中。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每次都碰壁,揮之不去的,正是那一種「誰能明白我」的心情。既然對自己沒有期望,只好把別人的期望,當成是自己的目標,在父母把自己送到海外升學的一刻,甚至仍不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會是怎麼樣的路,要面對的,又會是什麼。十六歲,一個人遠赴海外,舉目無親,語言能力不濟,溝通不順暢,一直備受呵護,卻要在毫無準備之下,同時要面對學習、自理生活、為解決生活費兼職等的種種問題,可以想像得到,會是哪一種的滋味。不過,就是這一段經歷,讓我學懂了如何與孤單共舞,讓孤單成為自己一個人的狂歡;也讓我學懂了人不一定要為著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要為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努力。
自已一個人過,不代表會孤單;沒有很多可以傾訴的朋友,也不一定是孤單。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很多自已喜歡的事,不怕影響到別人,不用顧慮別人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幸福。自己一個人,為了打發時間,作了不同的嘗試,結果發掘了不少真正的興趣,終身受用,是一種收穫。人是需要有獨處的時刻的,自己一個人,便可以更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深思自己的問題,也是一種好處。只不過,最難排遣的孤單,不是因為自已一個人過,而是身處人群中、卻依然揮之不去的那一種孤單感。

說起來,我甚至沒有真正讀過老子的著作,卻從生活中學懂了「隨遇而安」。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己經夠多了,無謂再給自己加添更多。無法實現、無法挽留的,便要接受,把手放開好了,不必執著。廣東人有句歇後語,「泥水匠開門 - 過得自己過得人」,意為建屋時門口要開多寬,準則是自己能通過,也要別人能通過,不過若門已經開得夠寬,別人不願意過,那不是你的錯。有些事情,無法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但只要沒有影響到別人,自己能接受自己,便很足夠了。況且世上跟你想法相似的,肯定不只一人,有緣遇到,找到共鳴,固然是好,無緣相識,只要知道有他們的存在,也可寬慰。心放開了,便孤單不再。
也許有朋友會認為我是胸無大志,是自欺、逃避,但是如果能夠解決問題、能打開心結、能卸除重壓,又有何不可?
<圖片轉貼自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