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世人如何南轅北轍地詮釋「樂活」,我心目中的「樂活」,其實很簡單,就是尊重大自然、愛自己也愛別人、保持身心健康、快樂地生活。「樂活」的重點,是找尋讓自己舒適、自在快樂的生活方式,在吃得健康,活得快樂的同時,也反省有否對他人造成困擾、對環境形成傷害。不只是刻意標榜「綠色消費」,而是找出真正減少傷害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夏天時忍耐一點,不開空調開風扇,而不是花錢去換新的節能空調系統;吃飯時只要足夠的份量就好,減少浪費,而不是絞盡腦汁地想方法把廚餘分類...諸如此類。
雖說「樂活」其實是很個人的事,現今社會的大環境中,仍處處真正的樂活為難。除非你不打工不外出,城中的辨公大樓、商場等,大都不是綠色建築,也少有採用再生能源;真正能提供無污染有機飲食的食肆,亦如鳳毛麟角;上班一族所承受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絕對不利於健康生活。怪不得嚮往真正樂活的一群,大都有遠離都市繁忙且消費主義掛帥的生活的傾向。樂活並不等於不事生產,以尊重環境的態度,開家小茶室、辦手工作坊、經營小規模的有機農場,又或者有個性的民宿,生意不需要太好,可以悠閒而自足地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便是最理想了。不過這樣的生活是有代價的,一向習慣生活便利、分秒必爭、賺錢至上的香港人,又會如何看呢?
香港朋友中不乏有此夢想之人。開民宿、辦手工作坊、經營農場,在香港的實際環境中也許是不大可行,但仍會希望有天能辭去工作,甚至願意放棄高薪厚職,然後離開市區旺地,遠離都市生活壓力,開一間小咖啡店、小書店,又或者在家中經營自家產品的生意。不過能夠真正實踐的,始於只有少數,也並非理想中那般「樂活」。生活迫人,如果收入連養活自己也很勉強的話,怎會有膽量辭職去追尋樂活。世上也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尤其是小本經營,萬一積蓄都賠光了,還是要重返職場,大有可能還要自動降低待遇要求,才能重新找到工作。這樣的風險,不是很多人願意冒。
經營個體小生意,也有很多學問,其實並不輕鬆,亦要放棄很多。香港人的消費心態,對名牌的追求,可以是不惜代價,但對其他消費品的要求,卻絕對是要物超所值。小店沒有大集團可以大量進貨、低價傾銷的優勢,很多只能慘淡經營,況且個體的小本經營,產量也有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做生意,對質量也會有所堅持,如果還要兼顧環境友善的經營方式,成本自然更重,所以莫說賺錢,很多時候連回本也成問題。曾經有一位熱愛烹飪的朋友,離職後在家中經營自家製芝士餅的生意,因為口碑不錯,也能維持一定營業額,不過她堅持要用高品質、新鮮無防腐劑的原材料,結果賺不到多少錢,基本上可以說是「白幹」,最後還是放棄了。
當然,也會有具生意頭腦、又遇上適當機遇的樂活族,開間小小茶室,也可以門庭若市,忙碌得分身不暇,最後可能還變成一盤大生意,但結果是比打工時還要辛苦,樂活不成。曾在蔡瀾的文章中看他提到一個意大利廚師,不曉得他是否擁護綠色健康生活,但就肯定享受悠閒沒壓力的經營生意方式。他來港後開了一家叫da Domenico的意大利餐廳,蔡瀾試過後讚不絕口,廚師卻懇求他不要在美食專欄中作介紹,因為不希望引來太多慕名而來的顧客。開門做生意,竟然嫌生意太多,香港人聽起來,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吧。自己也有一位熱愛法國文化的朋友,在中環蘇豪區的橫巷開了一家法式情調的小咖啡館,經營也很低調,因為覺得以附近居住的外國人為主的常客,已足夠維持生意,便沒有刻意搞宣傳。奇實這樣的生活態度,在外地並不稀奇,只不過一向被拚勁十足的香港人嗤之以鼻,甚至被認為是懶惰、不求進取。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如果不能改變,恐怕也很難談得上樂活了。高纖低脂飲食、健身、瑜珈,甚至是一定程度上要犧牲一些舒適與便利的節能減排,不少香港人已經在做,似乎已很樂活,在心理上,卻仍然還差十萬八千里。
六年前到雲南中甸旅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放棄香港一切到中甸舊城區開咖啡店的香港女孩小蔡,近年也讀過薯伯伯Pazu著的《風轉西藏-我在拉薩賣咖啡》,他和泰國拍檔Oat跑到拉薩經營「風轉咖啡館Spinn Café」的故事,不少人也很熟悉。自己雖然沒有如此大的理想和勇氣,開一間兼售咖啡的小書店,賣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在店中與各方的同好和讀者交流,可以隨時關門休息去旅行,不用煩惱生意的好壞,也是自己嚮往的生活。只不過,手上沒有一定的積蓄,不敢實行,亦只能是空想,這也是另一種心理上的「無法樂活」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