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國菜.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法國菜.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y 03, 2010

浮生半日閒 之 赤柱的法國風情


立春以來,寒冷與濕暖的天氣,不斷在反反覆覆的交替出現,造成了香港少見的長時間的濃霧天氣。五里霧中的景象,初見時還會覺得像仙境般美,但時間長了,兩個多月來日復日的濃霧,不單止影響交通,也影響心情,還有家中天花與牆壁上那些因長期潮濕而長出來的灰黑霉菌,真教人不勝其煩。

終於,在穀雨過後的一個週末,睛空萬里,清風送爽,大家都奇怪,一個反覆而漫長的早春,怎樣一下子又變成了天清氣爽的初秋。別過惹人生厭的霧氣,重見藍天與陽光,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湧到戶外,這讓我想起天氣長年久佳的英國,每當難得一見的陽光出現時,公園的草地上便會攤滿光脫脫地進行日光浴的人。對大部份香港人來說,週末是非工作天,很多人都趁著久違了的好天氣,郊遊去了。我早上有事情要辦,只能偷得浮生半日閒,因為家住港島東,捨遠取近,又來到了島南的赤柱。



赤柱,原是香港開埠前島南的一條小漁村,那時候雖然人煙稀少,卻是島上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香港開埠初期,因為臨近南中國海,赤柱逐漸成為一個重要市鎮,英國人在1841年5月進行的首次香港人口統計中,香港島約有7,400名居民,其中超過2,000人住在赤柱一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時,赤柱曾是香港島的行政中心,後來行政中心轉移到島北的維多利亞城,赤柱又重新變回一個恬靜的海邊小鎮,不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仍一直是英軍的軍事據點。

赤柱在香港的近代發展中,可說是一個別具歷史地位的地方,就算撇開歷史,本身也是一個充滿中西文化融洽、格調古色古香的海邊小鎮,因為這樣,赤柱很早已是外國遊客必到的地方。赤柱吸引的,其實不單是外國遊客,這裡也是本地人喜愛留連的地方。海邊小鎮的風情、鄰近的軍事遺跡,都是我經常來的原因,不過更吸引的,還有這裡散發著異國風味的酒吧和美食風景。在這個風和日麗的週末下午,我又來到了赤柱,尋找一家朋友推薦的西餐廳。


我在酒吧林立的海濱大街來回走了幾次,總是找不到要找的餐廳,後來終於發覺,這間位於二樓的餐廳,沒有明顯招牌,也沒有自己的大門,而是需要經過一間酒吧(Smugglers Inn)的大堂,再爬兩座樓梯,一樓又是另一家酒吧Pickled Pelican,怪不得我經常來赤柱,也沒有留意到這家隱蔽的餐廳。朋友知道我是個有歐陸路邊咖啡館情意結的人,尤其是法國風格的小店,所以才向我推薦這家名為「Café de Paris」的餐廳。才進入餐廳,眼前便已經一亮:黑白相間的地磚、紅色的天鵝絨沙發、白色大理石桌面的餐桌、黑色鍛鐵欄杆、華麗的燭台吊燈、鳶尾花圖案牆紙、大束的百合花,還有那一排寬闊的窗戶,陽光從敞開的窗戶灑進來,令整個環境更加明亮動人。不用空調,卻有從窗外吹進來的陣陣清風,加上天然光線,感覺與置身戶外用餐,所差無幾。


因為己經過了午餐時段,客人不多,於是我挑了窗旁的位置坐下,窗外便是赤柱海灣,陽光下的明媚風光,盡收眼底。海灣中的焦點,當然是充滿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美利樓」(Murray House)。這座原本屹立於市區心臟地帶的歷史建築,近三十年前因城市發展而被拆卸,十年前在赤柱重建,現在是外國餐廳聚集地,充滿異國風情。十年之後,同樣曾是維多利亞港畔重要歷史建築的「卜公碼頭」,也在大樓旁邊重建起來了。在香港這個不斷推倒一切、不停地重建的大都會中,這些歷史建築有幸地獲政府保存和重置,是應該感到高興的,只是不論從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歷史的真實性、環境的整體性等遺產保護的重要角度來看,都已經變成一座座抽離了歷史脈絡、空洞無物的陳列品。現在的赤柱海濱,只變得像一個七拼八湊的主題公園,而非一個真實的歷史文化勝地了。


我點了這裡著名的法國洋蔥湯和鴨胸意大利飯,再加一杯咖啡。這裡供應的餐包,並非一般長長的的法式長條麵包(Le Baguette),而是它的縮小版本,不過一樣的外皮香脆、內涵鬆軟,讓我想起大學年代第一次在巴黎光顧路邊小咖啡館用餐時,那些無限量供應的麵包。


有朋友說,要看一家港式食肆廚師的手藝如何,可以嚐嚐他們出品的「乾炒牛河」,簡單平凡的菜式,才最能看到廚師的功夫。洋蔥湯在法國是一道很家常的菜,據說也是法國廚師的試金石之一。洋蔥湯的材料其實很普通,考的是廚師炒洋蔥的功夫,炒過的洋蔥會發出特有的香味,也增加了甜度,但若稍不留神炒焦了,湯便有焦味,要做到褐香但不焦不黑,就要一直不能停手地翻炒。而法式洋蔥湯和一般的洋蔥湯不同的地方,在於湯上面那塊有乳酪(芝士/起司)的法國麵包。乳酪在法國的日常飲食裡,地位如同長條麵包及咖啡一樣重要,不過很多本地餐廳製作的洋蔥湯,卻只有浮在湯裡的麵包,乳酪則欠奉,又或者代之以麵粉和牛油搓揉的酥皮,封蓋著碗口。只憑多年前在法國浪蕩時的短暫體驗,也不敢說正宗的法式洋蔥湯應該是如何的,但記得當地的洋蔥湯,都會在湯裡同時放麵包片和乳酪片,或者是撒上乳酪絲,再經烤焗至乳酪融化。Café de Paris的洋蔥湯,就讓我重拾這種地道的法蘭西的感覺,全因為那一大片覆蓋著湯碗口、烤焗至微焦的瑞士葛瑞爾乳酪(Gruyere Cheese)。



鴨胸意大利飯味道不錯,卻不算太有特色,不過就很喜歡那濃濃的帕瑪森乳酪(Parmesan Cheese)味道。鴨胸肉雖然已經切成片狀,仍可見到那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處理過的鴨皮,有點燒乳豬皮的感覺,比較特別。本來還想嚐試一下他們的蘋果餡餅,不過已經是接近下午四時,不想吃得太飽,還是留待下一次吧。餐廳裡只剩下我這一桌客人了,那舒服的環境,卻令我想再多坐一會。看著窗外的陽光與海灣,忽然有點身處法國的感覺,不過不是巴黎,而是法國南部的尼斯。

結帳後步下樓梯,才看到牆上一塊寫著「MAXIM'S DE PARIS」的牌子,還以為餐廳與這家著名的巴黎食肆有什麼連繫,再看清楚一點,下面還有「les Produits Gourmets」的字樣,原本只是標榜本店採用MAXIM'S出品的材料。如果不細心看,的確會容易讓人有錯覺。


回到海濱大街,四時後的陽光依然燦爛,沿著海邊漫步,陣陣海風吹來,教人好不舒暢。自小已經常到赤柱來,特別喜歡在市集和海邊閒逛,雖然市集內買的,大都是以遊客為銷售對象的貸品,但是早在遊客來到之前,市集已存在,而且是自然形成的聚落,並非任何刻意的打造。早年的政府,對發展赤柱持冷淡態度,近年卻頻頻進行改建的工程,銳意把赤柱打造成「星級旅遊區」,只可惜政府的方向,並不是致力保存當地原有風貌,而是令其「觀光化」,拆掉他們心目中認為「影響市容」的東西,大力興建「標準」的旅遊設施。於是,海濱大街的天然沙灘和林蔭消失了,變成了寬廣、簇新但沒有特色的海濱長堤;建在海邊天然岩石上的小廟,被搬上了一座風格現代、卻與小廟格格不入的石台上... 原本已顯得支離破碎的地方歷史遺跡,變得更加的支離破碎。

赤柱,一直是自已「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目睹這裡近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實在教人唏噓。




Sunday, March 28, 2010

浮生半日閒 之 回憶備份



自從愛爾蘭大學畢業回港工作後,多年來一直再沒有踏足過歐洲。留學年代因利成便,曾經只拿著廉價的學生火車證,連續幾個暑假在歐洲大陸浪蕩。雖然都是走馬看花,現在看起來,也實在是不夠深度,畢竟也是自己第一次獨自闖天下,有很多不一定美好、但卻難忘的回憶。第一次歐遊,第一站就是巴黎,那時候看過書上介紹巴黎那些橫街窄巷中極富歐陸情調的小咖啡館,很想見識一下,在蒙特馬山下一間殘舊的旅館落腳後,便走進附近一間小咖啡館。第一次知道法國餐廳的麵包是無限量供應的,也第一次見識到法國人對不懂法語的外國人的傲慢態度,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是窮學生的我,為省錢而只點了很便宜的食物,卻開懷大嚼無限量供應的法國麵包。因為這次不快的經驗,之後幾次在歐洲大陸浪蕩時,只會光顧自助或外賣的食店,不過在潛意識中,始終沒有忘記那些歐陸情調的小咖啡館。

香港是個國際都會,歐陸風味的餐廳有很多,中環的荷南(SOHO)區就聚集了不少,不過大部份都是高級食肆的格局,總是欠缺了那種路邊小咖啡館的味道。自動行人電梯經過的些利街,曾經有一間很合意的地中海菜小餐館,可惜光顧了兩次,便關門大吉了。有位熱愛法國文化的朋友,在太子台開了一間法國情調的小咖啡館,光顧的多是住在附近的外國人,不過因為相熟,知道是地道香港人開的店,歐陸的感覺也大打了折扣。

上個周未的下午,因事要到中央圖書館,到達前先在天后地下鐵路站附近找點吃的,不經意的,又走到Café Eos來了。這間細小的咖啡館,幾乎被兩旁雲集的地產代理店淹沒了,不過那歐陸風格的外觀,尤其是那臨街仿如玻璃凸窗(Bay Window)般的設計,其實一早已經吸引了我的眼球,可惜小店座位有限,每次經過時,總是客滿。這次來到,其實也只是碰碰運氣,居然看見有空位,於是推門便進。

咖啡館的確很細小,只能放六、七張雙人餐桌。很多歐洲的咖啡館,室內面積也不大,但是室外有寬闊的行人道或廣場,在風和日麗的時節,多會擺滿了桌椅,露天的茶座,是歐洲人的那杯茶,不過香港人多街道窄,城市中的露天茶座,是買少見少了。坐下來之後,可以細緻地看清楚室內的環境了:條子圖案的牆,燭台型的壁燈,古典風格金漆畫框的油畫,白色大理石的餐桌面,還有那籐編的座椅,一律套上了花布的椅套 - 一派典型歐陸小咖啡館風格。有一點點意大利,也有一點點的法國,但就說不出到底是那一種多一點,菜單牌上的食物,也是南歐諸國的混合菜。不過也無所謂了,對於我這個有歐陸咖啡館情意結的人來說,能滿足了第一眼的感覺,已經很好了。這間小店曾在銅鑼灣等地方開過兩間分店,地方大很多,裝飾風格也比較明亮和現代感,不過生意始終不及老店,在金融海嘯前後,都相繼關了門,只剩下擠迫而有點舊的天后老店,仍然屹立不倒。

掛在牆上的菜單牌,只有英文,在廚房裡忙的,雖然看不見面,卻聽得到都是操英語的女廚師。我點了煙三文魚西班牙飯,餐湯配蒜泥法國麵包,還有餐後一杯拿鐵咖啡。餐湯比較普通,咖啡卻不錯。主菜西班牙飯的外觀悅目,配菜顏色的配搭,看得出是花了心思。西班牙飯的味道、口感也很好,不過總是有點說不出的不對勁。後來廚師從廚房探出頭來,看來是位東南亞裔的女士,這就解釋了食物的味道:歐陸風格的裝飾和菜單,但帶有一點點東南亞的味道。不過無論如何,在這個能引起我一些往昔記憶的地方,我享受了一個愉快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