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4, 2013

讓藝術,不刻意地,走進生活



走進上環大安台一號「茶莊」的大廳,目光不期然便被書架上的擺設凝住了:兩個茶壺之間,一隻茶杯之上,輕煙數縷,冉冉飄昇。冒煙的熱茶,其實是「茶莊」女主人Nana的一張攝影作品,恰到好處的擺放位置,讓作品「活」起來了,彷彿感覺到杯子的溫度,甚至乎茶的清香。

也不是第一次到訪「茶莊」了,這個既是藝術工作坊、又是私房菜廚房、也是茶葉零售點的空間,過去幾個月,差不多每個周未都會來,為的是午後的小型音樂聚會。也許總是來去匆匆,也許注意力都集在演出者身上,沒有刻意看楚環境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次到來,意外地發現這原來是「很隨意」的效果 - 隨意,是因為跟Nana其他放在「茶莊」的攝影作品一樣,並非刻意展示,而是室內陳設的一部份。

觀賞藝術品,一般人總會聯想到畫廊、美術館。藝術觀賞也是自己餘暇興趣之一,不過比較喜歡的,是一些非正式場地的展出,更傾向避開商業畫廊。藝術作品在正式規格的場地展出,好處是可以讓參觀者密集式地、也更專注地欣賞作品,但是總覺得有㸃拘束;而規模相對較小的畫廊,若現場剛巧遇上熱心跟參觀者交流的創作者或策展人,以我這類半桶水的藝術愛好者,絶對是無法招架的,只能尷尬地陪笑。至於商業性質的高級畫廊,由於自己怎麼看也不像是個會光顧的,得有心理準備面對「看來你都是『混吉(1)』居多」的目光。

藝術品是否一定要在畫廊或美術館展出?當然不是。作品以「公共藝術」的形式展示,早已流行,巧妙地融入公共空間,讓公眾容易親近,盡管不會像在美術館般被刻意細賞,卻潛移默化地被吸收。不過自己更喜愛的,是那種「不像展覽」的展覽,把作品變成日常生活陳設的一部份。這種形式,在香港也不陌生,最常見的,也許是藝術家與餐飲業經營者合作,讓作品在店內展示:目的可以是簡單的互惠互利,期望參觀者會順道光顧一盅兩件,例如西環的某家平民茶餐廳;但更多是純粹支持藝術的經營者,例如隱身於上環半山舊樓之間、其實不算是食肆的「茶莊」。


這個下午特意到「茶莊」來,當然是另有目的。支持本地獨立音樂人的「Sound Of Practice on a Terrace」周未小型音樂聚會,已經辦了接近一年,本著把藝術融入生活的意念,也為了對本地藝術家的支持,「茶莊」最近首次實實在在地變身展覽場地,跟網上藝術平台Plum8合作,展出本地畫家胡浚諺(Aries Wu)的油畫作品(2)。厚實的木傢俱、古董打字機、吊扇、懷舊暖水壺、鎢絲燈...「茶莊」的陳設,本來便很有舊日人家客廳的感覺;而胡浚諺的畫作,主題圍繞昔日平民日常用品:木凳、膠面盆、肥皂盒、「祝君早安」毛巾、紙皮石地磚、跳繩玩具...都是畫家的兒時回憶。細膩而真實的畫功、光影變化的處理,不著痕跡地融入「茶莊」的懷舊佈置之中,也跟大安台的上環舊街氣氛,相輔相成,不經意地,把時光倒流。

參觀畫廊或美術館,很多時候是密集式的觀賞,也是最講求效率的香港人的一貫模式;欣賞跟生活融合的藝術展示,最大的分別,在於需要放慢腳步,細味作品的同時,也感受那作為載體的生活。香港人羨慕台灣人的慢活,希望仿傚,或者,可以從學習觀賞藝術開始。

(文章另見於2013-11-28 <主場新聞>)

-------------------------------------------------
(1) 混吉: 廣東俗語,動詞,指打斷或影響別人正常工作/生意,要別人處理,但又沒有對工作中的人/生意帶來幫助。據說源自餐飲業行內人用語:從前光顧粵式酒樓,會免費奉送清湯,稱為「吉水」,於是有人跑上酒樓喝碗免費吉水便走,被酒樓伙記罵「混吉」。

(2) Art PopUp!@Plantation:2013年11月8日至12月8日,本月焦點為香港油畫藝術家胡浚諺(Aries Wu)。Aries 將於11月30日(星期六)早上10時半至下午2時駐場,以當地環境氣氛即場創作,到訪者可與畫家直接交流意見,並帶同畫具同場創作。

1 comment:

XYZ said...


藝術品放在街頭最吸引,例如台灣西門町紅樓前藝術牛,一定會走上前拍照。

商業畫廊去過一次已經怕怕,老是給人盯著的感覺,有點可怕。

Merry X'mas and happy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