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7, 2012

隨劉克襄老師穿村

一直以為,自己偏愛的寫作題材與模式,沒有太多人會感興趣。偶爾間仍會難忍衝動,提筆記下澎湃於腦海中的思潮,只是寫下的文字,縱然公開展示,亦瀏覽者稀,猶如只給自己看的私人日記。這種自言自語般的寫作感覺,縈迴經年,直到拜讀了劉克襄老師的自然文學作品。

<可點擊連結至PDF版本>


2012年初出版了第一本文字結集,《情牽大浪灣》。這本書花了足足兩年時間才完成,付梓之時,自己也隨即病倒了,從年廿七一直臥床到年初四,真有去掉半條命的感覺。因為這本書的關係,有幸結識了很多同樣熱愛大自然、關心香港保育的朋友,包括了台灣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老師。碰巧這段時間老師也在香港旅居,並在嶺南大學出任駐校作家,很榮幸得到老師的邀請,差不多每個星期都隨他和學生們一起郊遊,探索香港的鄉野。這一年的仲春與初夏,隨劉克襄老師穿越多處鄉野村落,獲益匪淺,讓我在一個不同的深度,重新認識這個出生與成長的地方,同時也對自己過往的生活態度與觀察事物的眼光,來了一次重新審視與再發現。

學期在五月立夏前結束,劉老師也要回台灣了。在劉老師離開香港之前,我匆匆忙忙的把穿村活動的照片與老師近年書寫香港的文章剪報訂裝成集,送給老師留念,也附上了幾篇自己數月來隨老師穿村後的感想文字。十分慚愧,因為寫得實在是太匆忙,之後重讀文章,發覺文句不通、文理不順之處甚多,經過重新修改後,才比較可以接受。

修改後的文字,加上照片,也只有單薄的幾十頁,並不足以成為一本內容充實的結集。原來的構思,其實是希望聯繫曾跟劉老師一起穿村的學生,把他們關於這學期間新界鄉村考察的作品結集成書,自己的書寫,原是作為卷末的人物介紹篇。當然,後來亦得悉,其實這並無需要,因為嶺南大學早已有了把學生作品以《新界風物書寫》為題出版的構思,以校方擁有的資源和發行網絡,的確更為合適。很可惜,這個計劃最終沒有落實。(註:作品集最終以《自然旅行創作-新界風物》為題,在2013年付梓出版。)

劉克襄老師的香港書寫,感動了不少香港人,每次的公開演講,均是座無虛席,嶺南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能跟隨老師學習,更是教很多人羨慕的難得機會,吸引了不少並非選修這個單元的學生。聽劉老師講課的學生確實不少,跟隨劉老師郊遊的更多,只是到最後遞交期末作業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實際選擇了「新界風物書寫」的作品,數目仍不足以結集成書,甚為可惜。

雖然文字書寫的果實並沒有期望中的豐碩,讓人安慰的是,劉老師播下的種子,已在學生的心中植下了根。只是這一段歷史在日後若因為沒有出版記載而被淡忘,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事,《隨劉克襄老師穿村》系列,短短的十二篇,是對劉克襄老師的致敬,也希望藉此提醒香港人對自己的土地應有的重視與愛護。

Friday, July 06, 2012

請支持街頭音樂,請開心微笑

去年以「一年內不光顧大地產商」行動(不光顧他們擁有的零售產業)對抗地產集團壟斷的龐一鳴,近月又有新構思,與十一個香港年輕人嘗試不帶分文到歐洲作流浪式旅行,其間以街頭賣藝維生。一般香港人或會懷疑,這是否可行,但自己曾在那邊留學,以歐洲人普遍對街頭表演藝術的欣賞與尊重,知道絕對有可行。

曾經歐遊的朋友都知道,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伏地繪畫大幅的粉筆畫,又或者把家中鋼琴搬到廣場中彈奏,在歐洲並非什麼稀奇的事,從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阻街,途人也習慣放下零錢,以示欣賞。熱愛旅遊的香港人,常說十分羨慕歐美城市中那濃厚的藝術氣息,尤其欣賞那多姿多彩的街頭藝術表演,經常把此說法掛在嘴邊的,也包括了不少執行政策的高官及能影響政策修訂的政界中人。可惜現時香港的市政管理當局,依然基於方便公共空間管理的理由,經常驅趕、甚至以「反行乞」條例檢控在街頭演出的藝術表演者。大部份的街頭表演者,其實只是希望有一個公開表演的機會,卻被貶低為「行乞」,尊嚴盡失,實在是過份。打開門做生意的商業機構,固然指稱街頭藝術表演令顧客進出不便,妨害了生意;部分市民也好不了多少,早前便曾經有人抗議在旺角行人專用區作表演的藝術團體阻街,更在facebook上組成小組,誓要將其「逐出旺角」。

康樂化文署為擺脫污名,近年試驗性地推出了「開放舞台」計劃,把三處公共建築物前的空地開放予街頭藝術表演。但此計劃諸多限制,既要預先審閱內容,也限制表演人數,就連表演期間擺放唱碟予觀眾免費索取,也遭嚴禁,因而並不受表演者歡迎。更甚者是,康文署因循治安當局在管理街頭示威時分隔出示威區的思維模式,也用鐵欄圈出一個表演區。街頭表演者最重視與觀眾的互動,現在卻像被關在籠子裡表演,與觀眾分隔之餘,感覺猶如動物園中的鳥獸,實在是侮辱。

星期天晚上,路過銅鑼灣名店匯聚的「時代廣場」,意外地參加了一個兩個半小時的「演唱會」。說意外,是因為四年之前,這裡曾發生過管理公司的保安員驅趕藝術表演者、繼而被揭把公共空間出租圖利、引發公眾抗議的事件。這一晚,在廣場上看到有年青歌者在作街頭演出,保安員只在旁監視,卻沒有干預,有點意外,看來四年前市民群起抗議,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

廣場中央正在表演的,是以吉他伴奏的英文歌曲演唱,其中夾雜一兩首國語歌,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沒有高級的音響器材,沒有華麗的歌衫,只有簡單的擴音器,穿著T恤和短褲的兩位歌者,輪流自彈自唱,間中加插兩人的合唱。吉他彈奏造詣固然不俗,編曲與唱法也並非一成不變地模仿原唱者,而是頗有自己的風格,米高積遜那節拍強勁的經典跳舞樂曲《Billie Jean》,被變化成幽幽的怨曲,聽來很有新鮮感。其中一位表演者的演唱.更具職業水準,足以把很多現時的本地流行樂壇歌手比下去。不少剛在商場購物完畢的人,路過時都停下來聽一會,有的甚至索性坐在地上,陶醉於時而幽婉、時而激昂的歌聲之中。仲夏的晚上,商廈林立的銅鑼灣區,熱島效應令室外的空間倍感酷熱,我汗流浹背地站著聽他們演唱,不知不覺間,便過了近兩小時,才忽然記起,自己仍未吃晚飯。半小時後再經過廣場,也被汗水浸透了的他們,仍在繼續表演,商店都已關門,圍觀的人反而更多,而且大多是外國人。在廣場前,剛在附近倉促地吃過了晚飯的我,站在觀眾的後排,又再駐足停留了半小時。

快樂,不一定要用金錢來購買,在這個物質掛帥的世界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依然是免費的。這一晚,我在時代廣場外,享受了兩個半小時免費的精彩歌唱表演 - 也不完全正確,作為對街頭藝術表演的支持,我在地上的吉他箱子中放下了一張五十元紙幣。不是每一位停下來欣賞表演的路人都會慷慨解囊,但歌者最期望的,也許不是大家放下的十元八塊,而是公開表演的機會,能得到大家的欣賞之餘,同時能為大家帶來感動與歡樂,正如放於吉他箱子頂的紙片上所寫的:「請支持街頭音樂,請開心微笑」。



(文章另見於2012-7-30 <主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