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09, 2010

大山頂上的石方


在水聲轟隆的「稱名瀑布」底下涉溪而過,沿「八郎坂」登上「彌陀之原」,在室堂平環視四周壯麗的山岳風光,攀上陡峭的雪溪,偶爾見到灌木叢中可愛的雷鳥,還有山頂上那些刻上「三肉點」的奇怪石方...一切都讓我回憶起五年前日本立山地區山岳之旅的情景,雖然當時稱名瀑布的水勢浩大得無法接近,八郎坂步道也因塌坡而封閉,而我只是停留在室堂平,並沒有登上四周的群山之顛,不過那雪溪、雷鳥、以及壯麗的日本山岳風光,都是真實的回憶。這些讓我看得目不轉睛的影像與情節,其實是來自朋友借給我的電影光碟 - 木村大作的《劒岳-点の記》(劍岳-點之記)。讓我更加投入的,還有電影的配樂,那是我最喜愛的維瓦爾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冬季》的樂章,與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


自古以來,人類對看似遙不可及的高山,都有征服的慾望。因為高山上惡劣和變幻莫測的環境,令登山活動充滿危機,為什麼登山者還是樂此不疲?1924年,當英國探險家馬洛里(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被問到為什麼要攀登珠峰時,說出了「因為山在那裡」的名句,似乎是「不為什麼」,其實一直以來,人類登山的目的,不外是幾種:為了登頂的榮耀,只當是運動和消閒,又或者是信仰中需要的修行,從前更多的是為了生活(例如打獵、採摘等活動),當然也有少數不是為了自身的原因,測量和科學考察,就是其中一種。我所說的「三肉點」,其實是日本漢字「三角點」,只是那種字體讓「角」字看起來的確很像是「肉」字。

這些奇怪的石方,就是一百年前日本的測量員在各座大山頂上放下的三角測量點標石。在台灣的大山上,也有不少這些日據時代留下的遺跡,就連曾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日軍佔領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也有一塊同一模樣的石方(在落馬洲邊界的山坡上)。登山的人,每次見到這些平凡而不顯眼的石方,都會變得興奮。興奮的是,這標誌著已經成功地達到目標,也知道自己沒有走錯路,與此同時,手拿著精確的地圖,也感謝測量和製圖人員的辛勞,讓大家的登山旅程有圖可按,更感安心。


明治39年(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陸軍為了國防的需要,急需完成日本全國的測量地圖。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的測量員柴崎芳太郎(淺野忠信飾),奉命填補日本地圖上最後的空白,登上屹立於立山連峰的劍岳。劍岳地勢險峻,許多優秀的測量員都無功而還。軍方焦急的原因,也是因為剛成立的「日本山岳會」,從海外引進先進的登山裝備,也計劃成為首登劍岳的隊伍。因為名譽攸關,軍部高層當然絕對不能接受敗給民間的山岳會,下令一定要搶先登頂。

日本山岳信仰中,有入山修行的傳統。室堂平是立山信仰的重地,登山參拜的人絡繹不絕,不過信徒們認為劍岳是「死之山」,不可登頂,柴崎只好依靠村民宇治長次郎(香川照之飾) 當嚮導帶路,先作前期調查,見識了劍岳絕頂的險峻,也在山上有緣遇上了一位神秘的修行者(夏八木勳飾),還得到行者的提示:「背負著雪登山,背負著雪下山」。作為登山嚮導和測量員,登山雖然固然是工作,尋找到達目的地的途徑,也許是他們共通的樂趣。草鞋防滑、赤腳攀崖,這些看來不可思議但其實十分有效的土法,讓我看得會心微笑;在找路的過程中,地形觀察、闖林、涉溪、攀岩,也讓我這些喜歡尋找「無路之路」的登山愛好者,很有代入感。基於安全的理由,政府給大家的忠告,總是「不要偏離官方認可的山徑」,不過正如柴崎說,「沒有走過的路,是不會形成的。」世上本沒有路,路是人走出來的,故總要有第一個走過的人,登山嚮導和測量員不斷在山上闖,他們所做的,正是在為人們找出和記錄更多「可行的路」。


柴崎等一行七人,在第二年正式踏上了測量的征途。因為山岳會的步步進迫,還嘲笑他們「登山僅僅是為了工作」,不像山岳會般有明確的目標,加上軍部上級不斷的壓力,同行的年青測量員生田信(松田龍平飾)變得沉不住氣,開始著緊何時能登上劍岳。測量員的工作,當然不是為了爭奪首先登頂的榮譽,在登頂之前,也必須順序做好很多重要的準備工作:首先是在周邊山岳中(池之平山、雄山、奧大日岳、別山) 選定一定數目的測量據點,然後在各峰頂上設置好三角點標石,從這裡測量,製成地形偵測圖,最後才是登頂完成座標作業。


劍岳登頂的難度超乎想像,峭壁、雪崩、暴風雨等重重困難,令登頂變得遙不可及,加上生田在劍岳南崖試攀中失足墮崖,陷入困境的隊員內心更是焦躁不安,意識到要登上劍岳之顛,恐怕要賭上生命。「背負著雪登山,背負著雪下山」,柴崎和宇治最後也明白了行者說話中的含義,沿著雪溪上攀,終於登上了劍岳頂峰,完成了三角點標石設置和測量的工作。利用雪溪上攀,的確是可以藉此克服陡直險惡地形的好方法,這種經驗,在幾次的日本登山之旅中,自己深有體會,不過同時也知道,必須要選擇適合的季節和積雪的狀態,否則會有雪崩的危機,而且雪坡鬆軟而陡直,容易插足,也容易崩坍,萬一失足,便會無法停止地直滾下百丈雪坡。


測量隊雖然是比山岳會更早登上劍岳,諷刺的是,希望藉著首登劍岳來立威的軍部,並沒有因此而得嘗所願,因為測量隊也在山頂上發現了古代修行者遺下的錫杖,原來早在一千年前的平安時代,已有修行者登上了劍岳頂峰。這使我想起國際間過去不少有關誰是首登某某峰的爭論,尤其是年前關於希拉里爵士是否首位登上珠峰的議論,其實與劍岳一樣,誰知道又有多少無名的雪巴人,早已經踏足過這世界的最高點?

我們也明白,對於「首次登頂」名銜的爭奪,也許不單是為個人,很多時候也背負著國家、民族的榮耀。正當陸軍參謀本部的將領因失去了首登岳劍的榮耀而暴跳如雷、對完成日本全國測量地圖的壯舉採取冷漠態度之際,柴崎等一眾測量隊員卻是處之泰然,因為測量員登山的目的,是為了製作地圖;「製作地圖,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生活在那裡的人的需要。」這樣的情操,我們都能體會和讚賞,但是在那個軍國主義日益壯大的年代(1),也許沒有多少同胞會認同。不過,這正正就是他們的可敬之處。


──────────────────────────────
(1)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軍國主義是指以武力解決國際糾紛,並以武力攫取領土的政權,也指由軍人執政的國家。日本的軍國主義意識以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起點,開始形成並發展,其思想淵源為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1889年的《明治憲法》規定海陸軍大臣有直接向天皇呈奏之權,播下了軍國主義的種子,軍人在政治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受國會管轄,甚至內閣的組成也受其牽制。繼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入侵中國,1904年又發動日俄戰爭,日本政府及人民均認為向外發動戰爭會帶來可觀的「回報」,日本軍人地位因此驟升,更加助長了國內軍國主義的壯大。其後大正天皇嘉仁因腦病纏身,未能樹立威望,大正時代(1912-1926) 的政治真空,更讓軍人的權勢達至空前強大的境地。




<劇照轉貼自網上,鳴謝黑貓借出香港落馬洲三角點標石照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