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6, 2010

不自知其美,才是魅力所在


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發生大地震,一陣地動山搖後,震央結古鎮「慈行喜願會孤兒院」樓房倒塌。六天前剛從蘭州協助運送物資到孤兒院的香港義工黃福榮及時逃出,給遠方的家人電話報了平安後,得知三名孩子和三位老師被困危樓後,又馬上折返廢墟協助救人。隨後而來的6.3級餘震,令樓房頃刻完全崩塌,房子塌下的一刻,黃福榮把身旁三名孤兒推到房子邊緣,孩子最終倖免於難,自己卻走避不及,被瓦礫壓住,不幸殉難,終年46歲。

黃福榮捨身成仁的的事跡,震撼人心,傳遍中國。香港網民都說他是「香港人之光」,傳媒紛紛報導,香港政府亦提出追授金英勇勳章,黃福榮遺體運返香港當日,多名主要官員均出席在口岸舉行的迎接儀式,靈柩並蓋上香港特區區旗以示敬意,有人甚至覺得黃福榮是代表了「香港精神」。黃福榮捨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一切的讚譽和敬意,他絕對是受之無愧,至於說代表了「香港精神」,我只可以說,你們誤會了。

很多香港人都很有愛心,每逢天災人禍,都會慷慨解囊,但香港人同時都很功利,以自身利益先行,幫助人,只會在有餘力的時候。香港人願意Do Good(做好事),但先要Do Well(生活得好)。願意放棄賺錢的機會和舒適的城市生活,長期跑到窮鄉僻壤去參與義務工作的香港人,的確有不少,但也不太多。從小便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會鼓勵子女學成之後放棄出人頭地的機會,到鄉下去全職扶貧嗎?

「英雄莫問出處」,只要有成就,香港人是不會歧視出身的低微,但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裡,投身義務工作肯定不是一種成就,能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創造財富、增加價值、提升競爭力的,才是萬人景仰的成功人士。香港從小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所倚仗的、我們深信不疑、也確實曾令香港成功的「香港精神」,從來都是刻苦拼搏、長袖善舞、抓緊機會等等以財富利益為終極目標的「美德」,而不是樂善好施、無私奉獻和捨己為人。所以黃福榮是英雄,但他不代表「香港精神」,反而恰恰是對「香港精神」的無聲抗議。

不過,我也願意相信,把黃福榮列入「香港精神」代表的人,其實是用心良苦,是希望要我們汗顏,要我們反思一下所信奉的拜金主義、以金錢收益衡量一切的價值觀,要我們以黃福榮為榜樣,重新學習做人。

2002年開始在中國內地做慈善工作的黃福榮,接替隋繼國為中華骨髓庫籌款徒步往北京,2008年又不顧自己身體患病,前往汶川參加地震救援義工,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英雄和電視報章的頭條。雖然他多年來熱心公益、扶貧濟困,但亦向來極低調,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毋須向他人宣揚,更認為自己做的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應該做的,根本不值一提。2008年在四川地震災區認識黃福榮的一位義工,在網上悼念冊上憶述了他們在一起救災時的談話片斷,「老黃(黃福榮)很自嘲地說:像我這樣的人,很難找到一個願意嫁給我的人了,這樣也好,我去一個地方做事情,就沒有牽掛了。」

日本小說家、劇作家武者小路実篤寫過一首題為《花》的詩:

  「花  は自分の美しさを知らず されば奥ゆかし」

花,不自知其美,才是魅力的所在。阿福,你的心是最美的,只是你不覺得而已。



<行草書法為日本書道研究曙光會辻圭風先生作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