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7, 2015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 - 目錄


            (二) – 何事繞心頭
            (三) – 小城物語
            (四) – 湖濱花見
            (五) –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六) – 古道艷陽
            (七) – 湖山夕照
            (八) – 參拜之路
            (九) – 夢中行人
            (十) – 迷離森林
        (十一) – 毅行之町
        (十二) – 最後的攀登
        (十三) – 完美的結束
        (十四) – 後記







Saturday, March 14, 2015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Gate Theatre在香港藝術節演出

都柏林劇團Gate Theatre帶同經典劇目《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來港作亞洲首演的消息,確實讓我興奮了好一陣子,只可惜知道得太遲,門票早已售罄。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在最後一分鐘,有買了票的朋友因事不能出席,把票讓出。趕到演藝學院之時,演出已經快要開始了。

興奮的原因,當然是自己對戲劇藝術的興趣,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個歷史悠久的愛爾蘭國寶級劇團,來自都柏林,一個自己在求學年代生活了九年的城市。成立於1928年的Gate Theatre,其座落於市中心的古典風格的劇院建築,前身是醫院( Rotunda Hospital)的一部分,旅居都柏林的那些年,幾乎每星期都會從劇院門口經過。不過慚愧得很,在有「戲劇名城」美譽的都柏林生活了那麼多年,卻一次也沒有欣賞過劇團的演出(入場次數最多的,是毗鄰的電影院Ambassador Cinema)。原因很簡單,那時候著迷的,是歌劇而非話劇。

都柏林市中心的Gate Theatre建築群 (轉貼自The Gate Theatre 官方Facebook)

話劇改編自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著名小說,故事早已多次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對很多人來說,已是耳熟能詳。把長達61章的長篇小說濃縮成兩個半小時的話劇,的確很考功夫。編劇James Maxwell刪去不少配角人物與枝節,讓觀眾更集中於女主角Lizzy Bennet那獨立、聰明、堅毅、不屈從於權勢與金錢的性格。此劇自1994年公演以來,每次重演均座無虛席,最近一次是去年的聖誕劇季,亦大獲好評。劇本吸引,毋庸置疑,導演和演員的功力,也是原因。這次來港的演出班底,均為經驗豐富的愛爾蘭知名劇場演員。演女主角Lizzy的Lorna Quinn和演男主角Mr Darcy的Sam O'Mahony,同是正統戲劇學院出身,除了經常參與劇場表演,也曾在當地電視長壽肥皂劇「Fair City」中擔綱演出,因而廣為愛爾蘭觀眾熟悉。回港多年,對愛爾蘭的電視製作已完全陌生,這也有好處,可以純以劇場演出的角度觀賞此劇,不受「看電視明星」的感覺影響。


演男主角Mr Darcy的Sam O'Mahony和女主角Lizzy的Lorna Quinn (轉貼自The Gate Theatre 官方Facebook)

劇情進度緊湊,故不時需要在過場時以旁白交代,在James Maxwell的搬演版本中,此責由女主角Bennet家二女兒Lizzy擔當。有劇評家不太喜歡這種沒有互動的敘述,但既然劇本是以Lizzy為主線,由她以第一身角度來交代劇情,個人感覺是恰當的。說起來,Lorna Quinn勉強算是我的校友(同是愛爾蘭國立大學,但不同學院),年紀跟故事中21歲的Lizzy有一點距離,但不慍不火的演出,讓Lizzy這個角色,更加賞心悅目。

Lizzy的戀愛對象Mr Darcy,被譽為英國文學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男主角之一,以Sam O'Mahony高大黝黑的外型,已很有說服力。Sam O'Mahony出身於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畢業後即加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早期一直在倫敦發展,近年才回到老家都柏林。礙於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故事,加上編劇的取捨,Mr Darcy的角色,沒法讓他有太多發揮機會。

有劇評指出,劇中Lizzy與Darcy的互動過於平淡,無法擦出火花,表達不到他們之間不斷增長的愛慕與親密。劇情濃縮,的確無法把這段感情的發展細膩舖陳,要忠實反映故事背景中社會上種種規範和說話方式,也不宜有過份情感外露的對白。然而編劇James Maxwell的對白雖然用詞文雅,卻絕對不是平淡無趣,觀眾席上此起彼落的笑聲,足以證明這點。對於大英帝國全盛時期上流社會那種勢利的人際關係、根森蒂固的階級觀念,奧斯汀在原著中,作了亳不留情的嘲諷,編劇亦巧妙地把這些嘲諷,重複地轉化為一眾配角(在現代人看來)荒謬可笑的言行:不可一世的de Bourge夫人、趨炎附勢的表兄Collins牧師、無賴妹夫Wickham、以至視女婿財產多寡為女兒幸福指數的母親Bennet太太,讓全劇不乏幽默惹笑的片斷。

Lorna Quinn和Sam O'Mahony彩排中 (轉貼自The Gate Theatre 官方Facebook)

觀賞話劇跟觀賞電影最大的分別,是沒有近鏡,尤其是像我這等只能負擔樓座後排座位的觀眾,無法看清表情,便只能靠肢體動作和念白腔調,判斷演員的功力;而念白,更是自己最為用心的部份,部分是由於經已日久生疏的英語聆聽能力,但主要還是懷緬那久違了的都柏林口音。雖然演員都經專業訓練,按劇情,說的都是上流社會的正統英語,但對於曾經長居都柏林的自已來說,還是聽得出那偶爾漏出的都柏林口音。不幸地,我所愛的,卻是挑釁的劇評家眼中的瑕疵。

不只一位愛爾蘭朋友對我說,標準的都柏林口音,比Queen's English更温柔動聽。對!我完全同意。說起來,這也是以pride(自豪) 應對 prejudice的一種。

Bennet姊妹們 (轉貼自The Gate Theatre官方Facebook) 


(文章另見於2015-3-14 《立場新聞》,此為加長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