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輪抵達離島梅窩碼頭,乘客紛紛登岸,趕往碼頭旁邊的巴士站,看來大都是前往貝澳的遊客,只有我往左轉,到碼頭的另一邊,等候往芝麻灣的另一班渡輪。自從東涌鐵路線開通後,原為島上最繁忙的梅窩碼頭,漸變冷清。我的目的地是芝麻灣,梅窩碼頭開出的橫水渡,是最快捷的選擇。
橫水渡徐徐靠岸,這個其實是連接坪洲與長洲的航班,梅窩和芝麻灣,只是中途站,每兩小時才一班,卻有三份一班次是不停芝麻灣的。到達芝麻灣時,我是唯一在此登岸的乘客,正好說明班次疏落的原因,自從這裡的懲教所關閉之後,這個碼頭,更顯得冷清。
座落於大嶼山東南角的芝麻灣半島,面積約八平方公里,最高點是303米的老人山。除了沿岸幾條小村,半島上人氣最旺的,本應為碼頭旁邊的兩座監獄,現在已經人去樓空。鐵絲網後的龐大監獄建築,前身為芝麻灣戒毒所,2005年才改建成專門收納成年女囚犯的「芝新懲教所」,卻在2010年4月底關閉,留待重建發展。較少人知道的是,監獄的地底下,其實是唐代(公元618-907)的文化遺址,古物古蹟辦事處在2008及2009年的兩次田野調查中,曾發掘出多件陶瓷碎片。
沿著懲教所鐵絲網與沙灘之間的小路走,不久便接上上登「芝麻灣懲教所」的車道,沿途不時有越野單車擦身而過。芝麻灣半島上,九成以上的面積屬郊野公園範圍,一條長18.5公里的郊遊徑,幾乎覆蓋整個半島,是香港最長的郊遊徑。越野單車活動近年在香港開始流行,這裡是最早開放給公眾進行越野單車運動的郊野公園地段之一 - 芝麻灣郊遊徑,同時也是越野單車徑。
五月初夏,是沿途道旁台灣相思林的花季,滿樹金黃之間,忽然現出一泓碧綠。這是匯聚谷中多條清溪水源的十塱水塘,1955年建成時,曾為長洲、坪洲及喜靈洲居民之主要水源,到1970年代才改為灌溉用水塘。容量達13萬立方米的水塘中,孕育了多種本地原生淡水魚品種,其中包括了稀有的弓背青鱂 (Oryzias curvinotus)。不時看見魚群游近水面,可惜自己對淡水魚並不熟悉,無法一一分辨品種。
沿著郊遊徑往東走,蜿然行進於山腰間的林蔭小路,滿蓋著松針,大小松果散落其間,是植林區的常見風景。今天的目的地,是下徑頂北麓的「芝麻石林」。所謂石林,是指長沙灣坑溪谷中堆疊的大小巨石,因為形態酷似各種不同動物,也被稱為「芝麻動物樂園」。郊遊徑以下的溪谷,荊棘滿佈,是次只會探遊較為開揚的上游。巨石難以攀越,故只能在巨石隙縫之間穿插。從郊遊徑仰望,石林中最顯眼的地標,肯定是近山頂處的「石塔」。
穿過石林中窄得僅容許側身擦過的石巷,登上石河頂上,從背後看,石塔上下一分為二,又變成了如「呂」字般的疊石。從石塔上俯瞰芝麻石林,加一點想像,便可以看見「北極熊石」、「石魚」、「石兔」等唯妙唯肖的石景。石塔之上,灌木叢中隱約可見上行路跡,直引海拔231米的下徑頂標高柱,然後向東跨越巨石台、穿越密林,接回山腰的郊遊徑。這一段路跡極不明顯,容易迷失於叢林中,一般都會建議回頭,原路下走石林回郊遊徑。
回到芝麻灣懲教所,車道往北通往十塱涌口, 草地旁的鄉村士多,今天沒有營業。開闊 的海灣,是真正的芝麻灣所在,也是半島地名的來源。越過河口,眼前是一大片泥灘濕地,一群水牛在悠閒地吃草。全港現時大約有130頭水牛,均為沼澤型的亞洲水牛(Bubalus bubalis),大部份分佈在大嶼山。早年的大嶼山,一直有農民栽種水稻,並飼養水牛協助耕作,直到七十年代農業式微,牛群被遺棄,在野外自生自滅,復歸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水牛汗腺不發達,皮膚的水分蒸發功能較差,夏季時為免體溫過高,須浸水滾泥散熱,泥漿亦可有效地防止蚊虻侵襲,故多堅持靠近沼澤而居,方便作泥漿浴。濕地如果沒有水牛翻滾和吃草,很快會乾涸而被灌木林取代,因為水牛的獨特的生活習性,成為了促進濕地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濕地天使」。
眼前這片河口濕地,看來只像一片普通的草地,牛群似乎無泥可浴。五月時份,雨季還未開始,也許是原因,人為的破壞,影響更為深遠。這裡雖然已被規劃為綠化帶,年前卻曾遭違規堆埋,據村民說,有大型發展商在收購,打算興建豪宅。
水牛群的存在,在過去幾年,一直引起爭議。有村民投訴農作物被破壞,也有人把交通意外,以至雄牛打鬥傷及途人的事件,歸咎於牛群。想深一層,牛群最初被遺棄,繼而因棲地遭受破壞而流離失所,歸根咎底,都是源於人類的作為。
郊野公園之中,不乏因農田荒廢後積水而成的濕地,讓其成為水牛保護區,其實也是可行的建議。水牛不只是濕地天使,更是見證先民辛勞開墾耕作的歷史、香港農耕文化的活遺蹟 ,值得我們珍而重之。
--------------------------
註:
- 攀爬石河,有一定危險,容易失足掉進石縫之中,切勿貿然冒險。
- 水牛天性平靜和善,但在交配季節,雄牛間會有打鬥行為;接近小牛時,亦應留神,水牛在危急時會,毫不遲疑保護小牛。
1 comment:
睇相個感覺係唔多似係香港.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