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三個賺人熱淚的傻瓜


個多月來公私兩忙,精神緊繃,就連外出遠足跑步之際,腦子裡仍充斥著即將臨近的死線,很想放鬆一下。有一段時間沒有看過電影了,朋友極力推薦近期成為熱門話題的印度寶萊塢電影《Three Idiots》(《作死不離三兄弟》, 台譯《三個傻瓜》),說三個小時的喜劇,正好放鬆一下大腦,嘻嘻哈哈的笑完便算了,不過結果是:我被騙了!
 
印度電影業十分發達,根據統計,單在2006年,便製作了一千零九十一部長篇電影,只是印度電影一向不是香港以至西方觀眾的那杯茶,直到年前的《Slumdog Millionaire》在斯卡一口氣奪下八項大獎,才忽然引起西方主流電影觀眾的注意。不過《Slumdog Millionaire》其實亦非原汁原味,皆因西方觀眾覺得突兀、但卻是寶萊塢電影必備的經典歌舞場面,被放到電影結束後打字幕的時段。《作死不離三兄弟》擺明是原汁原味,歌舞連場,笑位不斷,十足的校園青春歌舞片,卻教人看得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淚流滿面。看完電影後,不單沒有心情放鬆,反而有點心情沉重。當不堪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壓力逼迫的主角,淚流滿面地從四樓住窗外縱身一跳時,口定目呆的你,還能繼續開懷大笑嗎?劇情的編排緊湊,幾乎沒有冷場,在不知不覺間,三小時很快便過去了;但是心情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大起大落,原本打算到來放鬆一下的你,會懷疑到底是不是在看喜劇。
 
電影中敘述的是一個普遍而老掉牙的故事:年青人如何面對一心望子成龍、卻漠視子女意願的父母的進逼,最後達成心願,當中加插追求女生的情節,也是老套得可以。不過導演 Rajkumar Hirani與編劇Abhijat Joshi以通俗喜劇的手法,觸碰沉重的社會問題,做到笑中有淚而不感突兀,分寸拿捏得很準。不錯,電影中不少「屎、尿、屁」一類的粗俗笑料,但也有不少讓人會心微笑的幽默,雅俗共賞;看完電影後,也會讓人深思。電影中令人笑爆嘴的一場,是書呆子同學在作歡迎教育部長的致詞時,變成了充斥著「乳房」、「性交」等字眼的色情「棟篤笑」(脫口秀),看似低俗,其實是在挖苦現時教育制度下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搬字過紙、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
 
電影的沉重,在於揭示了印度社會,其實也是不少亞洲社會的一個社會通病:讀書,只是向上爬的一種手段;學習,其過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畢業時的成績,因為那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晉身上層社會、獲得財富與權力的階梯。在向來推崇填鴨式(=以背誦及操練模擬試題的方式強制灌輸進腦袋)加精英教育的香港,為求進入名牌學府,學生從小便被功課、補習班、「有用但不一定有興趣」的興趣班壓得透不過氣來,對讀書的態度,何嘗不是一樣的功利掛帥?香港觀眾在看電影時,大概也會身同感受。
 
三位背景迥異的主角,Farhan 來自父母節衣縮食供自己升學的小康之家,熱愛且精於野生動物攝影,卻遵從父親意願修讀自己完全沒有興趣的工程學;Raju 來自捉襟見肘的貧困家庭,背負著畢業後要供養中風臥床的父親、因沒有嫁妝而嫁不出的姐姐的重擔;另一位是寄人籬下的孤兒Rancho,不計較文憑,只在乎學到知識,代無心向學的少主上學考試。三人同期考入著名的工程學院,成為宿舍室友,結為莫逆之交。三位演員演大學生,是有點超齡了,但勝在演技自然,笑位能讓你捧腹大笑,感人處也能令你自然地流淚。
 
印度的社會極度貧富懸殊,對於很多貧困家庭來說,一家人脫貧的唯一希望,就是成績優秀的子女考上名牌大學,畢業後獲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電影故事背景中的皇家工程學院,就是這樣的一間典型名牌大學,入學時要經過激烈的競爭,入讀後也不能有一點鬆懈,大家著緊的不是能學到什麼,而是能得到什麼分數,這讓人想起,香港最受歡迎的補習學校,擅長的是如何操練學生的考試技巧,而不是如何讓學生明白課本中的知識。與其他「讀死書」的同學不同,主角Rancho熱愛工程學,主張學習應該融會貫通,多作思考、多作質疑,而非死記硬背,因此成為院長的眼中釘。Rancho說,「學習的目的是追求知識,追求自身的卓越,而非考試的分數,也非別人的評值」,這個我心有同感。記得年前政府教育部門中有人提出「學習不是求分數」的說法,自己是舉腳贊成的,但這說法一出,卻惹來家長們一面倒的責備聲音,甚至一些我認識的、頗有教育理想的教師朋友,也表示不滿。老師們並非認同學習只是求分數,而是覺得政府只是說得好聽,實際是不負責任,因為現今社會的主流,不論升學還是就業,就是要先看你的考試分數,這是最容易作出比較的準則。社會上的規矩如是,老師們縱使是千萬個不同意,但是為了學生們的前途,也只能繼續努力催谷他們的考試分數,這是教人心痛的無奈。
 
也許同是承襲自英國殖民地教育模式的系統,印度「應試教育」的文化,跟香港的何其相似:電影中開學後的第一課,新生們被問到機器的定義,Rancho以生活實例融會貫通的作答,結果是被趕出課室,而書呆子同學把書本內容隻字不漏背誦出來作答案,卻為教授大力讚賞。學生們似乎並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是在學考試,學背誦,就像機器一樣,被輸入一堆知識,就是為了通過考試,為了合資格被訓練成所謂精英人才。教育的意義被扭曲,變成了為將來的工作、為公司老闆的利潤的增長而學習;學生不能因自己的興趣學習,在學校浪費了青春,扭曲教育,也扭曲人性。就如主角們那醉心研究直昇機的學長,因為趕不及完成指定的作業,被冷酷地從畢業名單中剔除,最終以上吊作抗議。
 
據說印度學生的自殺率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據印度官方統計,全國學生自殺人數,從1998年的800人,激增至2006年的5800多人,平均每天有16名學生自殺。升學的壓力,是印度學子自殺率激增的原因。印度近年經濟起飛,人才需求殷切,但全國僅有七所國立理工學院。父母熱切期望子女成龍成鳳,加上同儕激烈競爭,在恐懼、挫折、沮喪、自責感的壓力下,不少學生承受不了,又得不到幫助,最終走上自殺一途。電影開場不久,三位主角的一位學長,便因為未能畢業,感到無面目面對父親,在宿舍吊頸自殺。電影的後半部,Raju也因為無法面對被開除學藉後會讓家人陷入絕境、也不想出賣好友的巨大壓力下,走上絕路。編劇以兩起學生自殺事件,對印度的教育制度作出控訴,正如Rancho和院長女兒Pia不約而同的指出,他們不是自殺,而是被謀殺,被教育制度和院長謀殺。院長在自殺事件中,表面是罪魁禍首,其實只是代為行刑的劊子手而已,情節的發展,也帶出了原來院長自己也是受害人:他心愛的兒子,熱愛文學,卻被迫投考公認很有前途的工程學院,結果不堪壓力而跳軌自殺。父母因為世俗的眼光,一心望子成龍,卻不顧子女的意願和興趣,扼殺了他們自身的天賦與才華,到底是誰的錯,恐怕也說不清。
 
香港的學生因壓力自殺的問題,雖然沒有印度的嚴重,2002年的數字,是24人,但是這並不等於香港的學生沒有壓力。香港中學生每年成功通過中學會考而能成功升讀大學預科的,只有約24%,而能順利升讀大學的,更只有11%,學生所受的壓力,明顯不過。在2002年的調查中,發現學生中考慮過或曾意圖自殺的,竟達20%,也許只是香港學生能得到較多的支援,才能避過走上絕路。2005年開始,報紙上很少再有報導有關學生自殺的消息了,不過原來只是因為「香港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建議媒體不要再去報導學生的自殺率,以免造成不良心理影響。維持了多年的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制度,雖然已被新學制取代,其實這也只不過是另一個文憑考試。幾個星期之前,一位中學生因為恐懼無法適應新學制的壓力,就在我居住的大廈高層一躍而下,現在我每日上班時經過的地方,就是他當日狂血泊中躺臥的位置。大家可以想像得到,當我看到主角Raju淚流滿面地住窗外縱身一跳、然後肢體扭曲地躺臥在校園走廊的一幕時,是何等的震撼。
 
不過始終這是一部喜劇,最後的大團圓結局,也算合理。只是現實中,這畢竟是個以分數、文憑定生死的社會,有天份但因種種原因沒法得到一紙文憑的年輕人,一開始就被摒諸事業起步點的大門外,能以本身實力而又碰到機遇而成功的,又有幾多人?
 
想看一部喜劇來放鬆心情,卻落得心情沉重,我被騙了,本來是不會那般容易罷休的,不過看到片末 Rancho 任教的小學所在地、拉達客(Ladakh)海拔4350米湛藍的班公錯湖(PangongTso)上那世外桃源般的景色時,兩眼又發光了,開始盤算著,什麼時候我也要到北印度的喀什米爾走一趟。




<圖片轉貼自網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