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4, 2010

浮生半日閒 之 台北午後的花火


Hana bi,是日語「はなび」的羅馬拼音,如果寫成漢字,是「花火」,即煙火的意思。廣東話稱煙火為「煙花」,與日語相似,也強調那如花朵盛放般的璀璨形象,而非單純描述那煙與火的事實,比較浪漫。

Hana bi,也是台北市中心一家日式居酒屋的名字,位於中山路旁的一條小巷內,標榜的是釜飯專門店,主打的其實還有魚食。

這一年的復活節假期,再次來到台灣登山,下山之後,在台北休息一天才回香港,也順道跟台灣的博友大貓一聚。與大貓在互聯網上認識已有好幾年,我開始到台灣登山,而大貓的部落格中關於台灣登山的資訊十分豐富,於是便開始了大家的網上交流。大貓熱愛登山,同時也是位十分熱心助人的人,幾次到台灣,都想請這位博友喝杯咖啡或吃頓飯,答謝對方的幫忙,可惜都因為時間不配合而沒有成事。

這一天是星期二,在台灣並不是公眾假期,而我晚上便要飛回香港,所以只好約定在午飯時間一聚。我對台北的餐廳沒有認識,大貓提議了兩個選擇,我選了比較接近捷運站的Hana bi居酒屋,計劃午餐後如果還有時間,便繼續到對面的「光點台北」(前美國大使官邸)喝杯咖啡。我們約好了在中山站4號出口等,一身上班族裝扮的大貓,跟網上見到的登山客形象截然不同,幾乎都認不出來。

步行約五分鐘,便到了「台北光點」斜對面的Hana bi。這家居酒屋裝修得頗有風格,主調是不經打磨的木料,配上簡單的黑色。既然是居酒屋,當然少不了酒,入口處左邊便是一排高大的玻璃門冷藏櫃,看見裡面陳列著琳瑯滿目的日本清酒,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某大酒莊的酒滘呢。其中一款清酒,名為「一滴入魂」,聽起來有點嚇人。不過因為舖位的形狀長而窄,無法依傳統日式居酒屋般設置吧前的單人座位,感覺上又不太像居酒屋了。


我們到的時間還早,店內還沒有什麼客人,我們可以坐在比較寬敞的圓形沙發四人座位。午餐菜單上的全是釜飯定食,韓式釜飯吃過多次,日式釜飯卻還沒有試過,大貓最近來過幾次了,所以我決定放棄選菜的樂趣。大貓點了較為清淡的八目釜飯,不過除了特色的釜飯,既然來到日式居的酒屋,也想嚐些傳統一點的日本食物。我看到牆壁上的牌子,寫上了一堆本日供應的海產的名字,原來這裡雖然是釜飯專門店,魚鮮也是主打菜式之一,尤其是海魚刺身和鹽烤,而且為了保證新鮮,大部分的魚都是當天從澎湖空運到來的。魚鮮可以單點, 也可以給個預算,由老闆安排,當天的時鮮是紅魽魚,於是便接受服務員的推薦,點了一客「紅魽定食」。當菜餚逐一地被端上來後,我們才發覺,餐桌的面積實在是太小了,兩個人用的午餐,大大小小的碟、盆和碗,足有近二十件盛器,放滿了整個桌面。

首先來的是紅魽刺身,分別是魚背和魚腹的部份。紅魽是高級食用魚種,台灣俗稱紅甘,日本稱「勘八」(かんぱち/ カンパチ,羅馬拼音Kanpachi),學名杜氏鰤Seriola dumerili,英文Amber Jack,亦即是香港人熟悉的鱆紅魚。紅魽一般生長在潮水流暢的岩礁中,屬集體迴游性魚類,體型粗大,頭大嘴寬,是船釣和磯釣客喜愛的目標。作刺身的背部,肉質鮮紅、油脂分佈均勻,入口馨香,口感令人回味。據說紅魽除了含豐富的維他命外,也含容易被吸收的鐵質,有助造血。


前菜是和風沙拉和「櫻漬玉子燒」,沙拉沒有什麼特別,櫻花味的蛋捲則是第一次嚐。蛋捲中看到一些像花瓣的東西,不過就感覺不到有特別不同的味道。現在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日本人傳統上會做出各式各樣以櫻花為題材的食物,這個櫻漬玉子燒,應該也是應節食品吧。


美味的紅魽,除了刺身,也可鹽烤,紅魽定食的主菜,便是「鹽烤紅魽」。鹽烤的紅魽是很傳統的日本做法,再灑上檸檬汁,魚皮很脆很香,魚肉則較為有咬勁。從前吃紅魽,吃的都是刺身,燒熟了的還是第一次,若以燒烤方式烹調的魚肉來說,口感上比三文魚(鮭)好。


服務員端上了一隻很大的碗,碗中有四塊看來像醬燒肉。因為「紅魽定食」是服務員的推薦,菜單牌上是沒有的,所以一時間也搞不清是什麼菜式。了解一下,原來是本店的特製菜式「密傳手羽先唐揚」,名字很特別,其實就是炸雞翅膀加上秘製醬汁。炸過的雞翅膀,外層包裹了濃濃花椒味道的甜鹹醬汁,醬汁調配不錯,但就感覺有點不對勁,因為不太像日本的口味,名古屋的炸雞翅膀也很有名,不過就是有點不同。接著味噌湯也來了,用形狀如阿拉丁神燈般的漆器盛著,湯裡放了幾顆蛤蜊,味道很鮮,但感覺也與平常喝的味噌湯不同,反而有點像法式洋蔥湯。


「八目釜飯」的八目,是八種蔬菜的意思。釜飯上枱時,依然用蓋子密封著,服務員隨釜飯送上一個沙漏計,我們得先等沙漏流完,才可以開蓋享用。釜飯無論是味道和用料,都跟西班牙飯(paella)很相似,不過就欠了番紅花,也不是正宗西班牙飯那半生不熟的狀態,感覺上更加好吃,又或者應該說,更適合東方人的口味。


在香港曾光顧過不少日本料理,但是由於人(廚師)、水質和食材等方面的因素,都會有別於日本本土的味道,不能作為標準。也曾幾次到日本旅行,不過也不敢自稱能分得出正宗的日本味道。吃飯的時候,大貓忽然自謙地說自己較少吃日本料理,還問我是不是對日本料理很熟悉。原來大貓也跟我一樣,一直覺得食物雖然都很好,部分菜式卻有點不太「日本」。當我拿起Hana bi的名片重新細看一次的時候,就看見了「日式 Tapas釜飯專門店」、「立花法式日本料理策劃」的字眼。我們的直覺,果然是對的,因為Hana bi提供的,其實不是純日本料理,而是近年十分流行的Fusion(混合)菜式,有點恍然大悟、錯怪了別人的感覺。回想起「密傳手羽先唐揚」的味道,確有點紐約州馳名「水牛城雞翅」的影子。

原來Hana bi的老闆歐先生,本身就是前立花法式日本料理的策劃,鑽研的是法國和日本烹飪手法的結合,如今再接再勵,轉向另一種歐日混合菜式 - 日式 Tapas釜飯。Tapas一詞源自於西班牙,是指從西班牙酒館發展出的獨特輕食點心文化,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包含了小菜和點心的料理風格,這便解釋了「八目釜飯」那種獨特的西、日混合的風味。

飲食的潮流不斷在轉變,當一些廚師堅持製作傳統菜式的同時,亦有不少廚師在發揮創意,致力把不同國家的烹調手法和味道結合,產生更多變化多端而又獨特的Fusion菜式。自己對食物,其實也抱著很開放的態度,也很欣賞廚師的創意,只要好吃,管他是什麼菜呢。只因事前抱著吃日本料理的心情而來,心中有了既定的期望和標準,才會有這樣「有點不對」的感覺吧。

Hana bi,下次來台北,有時間的話我還是會再來的。

Sunday, April 11, 2010

浮生半日閒 - 在紅樓遇上旅行的北極熊

這一年的復活節假期,與十多位朋友結伴到台灣登山,第一天傍晚在台北出發南下,往阿里山腳的奮起湖住宿一晚,第二天才開始登山。出發南下前有半天空檔,朋友們都去了逛西門町,我決定把精力留在山上用,便在「西門紅樓」等他們。四年前第二次來台北的時候,就住在西門町附近的小酒店,對於這一帶,算是比較熟悉了,早、晚、晨、昏的不同氣氛,都曾經感受過。遊客們大都喜歡西門町那熱鬧擁擠的夜市,自己卻比較鍾情早上店舖仍未開始營業時的清靜。

因為是星期六的關係,剛過了中午,西門町的街頭已是熙來攘往,一鑽出捷運站,我便朝著熟悉的紅樓廣場方向走去。紅樓是指小廣場中心兩層高的西洋紅磚建築物,因為其八角型、每正立面8公尺寬的獨特外觀,成為吸引目光的焦點。紅樓屬於三級古蹟,保存得十分完整,從1908年建成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原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建築物。八角型,是取其八方雲集之意。西門紅樓如今主要是文化藝術的展示場地,地下是咖啡廳及販售台灣特色商品的小店,樓上是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蹈、舞台劇和音樂會的八角形大廳。

廣場今天很熱鬧,四處都是來擺攤的個體戶藝術家。自2007年開始,台北市文化局與文化基金會為全面性推廣文化創意產業,開始在每個週末把紅樓廣場開放成為「創意市集」,讓公眾報名申請用作街頭表演、原創音樂演出、樂團表演、手工藝品展銷等活動的場地,成功地聚集了眾多台灣年輕的創意藝術家一起來擺攤。近年香港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和上環街市外的廣場,也有類似的市集,不過要讓像西門町這樣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帶開放成為創意市集,仍是稀有的。香港的地價高漲,一直以來,政府對位於商業中心腹地的古舊建築,只會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清拆(重要的古蹟則會拆卸移走,另地重置),然後把地段重建成摩天商業大廈和商場;二是把建築物「活化」,而所謂活化,就是把經營權交給中標的大財團,建築物除外殼不能變動外,很多時候都被改建得面目全非,而大部份亦最終變成高級品牌商場或高級酒店,把一般公眾拒諸門外。台北的文化藝術氣息比香港濃厚得多,也鼓勵創意,像紅樓和創意市集這類文化藝術和創意活動的中心,能在寸金尺土的西門町腹地屹立,是教很多熱心於文化藝術發展和古蹟保存的香港人羨慕的事。

原本的打算,是在紅樓的茶坊坐下來,一面悠閒地喝杯柑桔花茶、吃件蜂蜜窩夫,一面等候朋友。穿過創意市集的攤位時,兩旁琳瑯滿目的精緻手工藝品,的確很吸引,不過我沒有停下來。多年來在外地旅行,收集的小玩意已幾乎把家裡塞滿了,無論是自覺地還是無奈地,對旅遊紀念品的吸引,已具備了免疫力,唯一的例外是書籍和畫冊,書本跟沒有實際用途的小玩意,畢竟是不同的 - 這是我給自己的理由。不過,我還是在一個攤位面前停了下來。在紅樓廣場創意市集眾多攤位中,能讓我停下來的,是一隻北極熊,一隻四處去拍旅遊照的北極熊。

大家也許還記得九年前尚皮亞桑里(Jean-Pierre Jeunet) 導演的電影《天使愛美麗》(Amélie from Montmartre, 台譯《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在這部浪漫詩意、幽默中含苦澀的法國喜劇上映後,女主角愛美麗託人帶著爸爸院子裡的小矮人雕像到世界各地拍攝旅遊照的情節,曾帶起了各地為玩偶拍旅遊照的熱潮。三年前自己在日本九州旅行時,也曾試過這個玩意,不過自己喜歡的始終是自然攝影,所以也是只此一次。這個讓我停下來的攤位中售賣的,是《旅行的北極熊》手繪明信片系列,每一個著名風景點前的主角,都是北極熊的半身像,讓我想起電影中愛美麗鼓勵爸爸解放心情、外出旅行的用心良苦,也讓我想起三年前的九州之旅。明信片上不是北極熊玩偶的旅遊照片,而是以可愛的北極熊作主角的水彩風景畫,對於喜歡水彩畫的我來說,更加添了吸引力。

《旅行的北極熊》系列,是人稱「阿國」(A-Kuo)、現居台灣的印尼華裔設計師/插畫家林文國的作品,其實早在2007年,我已經知道阿國的作品,那是在網上搜尋時無意中看到他《旅行的味道-北極熊台灣八景》系列。北極熊背後的台灣風景,大部份是我去過或希望去的地方,一看就很喜歡,可惜不知道從那裡可以買得到。之後幾次來台灣,始終仍買不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卻無意中讓我在紅樓創意市集中遇上了。

華裔的阿國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某海島。藍天、碧海、金黃色的風乾鹹魚,在他記憶裡的家鄉小島,色彩是飽和的。阿國在八歲時舉家移民到台灣,在農村的樸實生活,讓他渡過了快樂的童年,這都是阿國在創作時喜歡運用鮮明顏色和動物主題的原因。正如他在自我介紹的文字中說,他特別鍾情於兒童畫的主題,用成人的眼睛去窺看孩子的世界:「綁上花頭巾的大頭鳥在月夜下唱歌;貓兒悠閒的喝下午茶、烘培自製的小點心;北極熊走出雪白的世界,開始環遊世界,並且在每個停靠站寄出友誼的明信片;滿月下的夜晚,鯨魚遊走在城市、在高樓大廈行間悠遊穿梭...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我喜愛的台灣插畫家幾米的作品。不過幾米的作品,很多時候總會帶點淡淡的唏噓、難言的失落感,道出他對人生的體悟,而阿國的作品,卻只會讓人感受到單純的快樂和滿足。

阿國的《旅行的北極熊》系列,是經由2050 Studio發行的,小本經營的製作室,沒有廣大的發行網絡,只能依靠創意市集、餐廳寄賣這一類狹窄的銷售渠道,幾年來我也無法找到購買的途徑,也是意料中事。幸好台灣在鼓勵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做得不錯,社會的文化藝術氣息也較濃厚,這些小本經營的製作室,起碼還可以百花齊放,如果換了在香港,早已無法生存了。在攤位前聽2050 Studio的另一位設計師Jerry(魏演銓)介紹,兩年前「走出雪白世界的北極熊」再次出遊,開始環遊世界,所以《旅行的北極熊》系列再添以世界各地名勝為背景的明信片:巴黎鐵塔、埃及金字塔、美國大峽谷...,不過自己始終還是鍾情於《台灣八景》系列。《環遊世界》系列中部份景點,其實我也去過的,不過我現在是在台灣旅遊,況且我在問過Jerry阿國是否也曾到過這些國外的名勝,而答案是否定後,便決定完全放棄《環遊世界》系列了。藝術創作,當然可以是100%的憑空想像,不過帶有親身感受的作品,始終更為動人吧。

都市中冰冷的人際關係、空調工作間內肅殺的辦公室政治,很多時比北極的嚴寒還要可怕。北極熊走出了那冰雪的世界了,各位每天都在冰冷的空調辦公室裡營營役役的朋友們,當你看過牠在旅途中寄出的那些載滿了輕鬆自在、悠然自得的心情的明信片時,是否也有點出走的衝動?



[明信片式樣轉貼自2050 Studio的照片集]

(文章另見於2013-1-30<主場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