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年代曾學習手風琴五年,算是有點成績,可惜後來到海外升學,便荒廢了,但仍然不時會想,終有一天能起手風琴,重練那十根已經不太靈活的手指。
在於香港,手風琴始終屬冷門樂器,以此為主題的大型音樂會,寥寥可數。知悉法國手風琴大師Richard Galliano會在法國五月藝術節來港演出,當然不會錯過。大師的演奏片段,YouTube上可以找得到,已經六十有六的年紀,手指依然靈活如車輪地在鍵盤上飛馳,令人讚嘆。手風琴是一件不輕的樂器,至少有15公斤,自己從前彈奏,幾乎都時坐著的,大師在舞台上卻永遠都是站著拉琴,一場演奏會,往往是兩三小時,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力。
"French accordion virtuoso Richard Galliano is a rare and versatile talent known for drawing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colours from his instrument." 在今次音樂會中合作的香港城市室樂團,是這樣介紹這位多才多藝的手風琴演奏家的。的確,大師的才藝是罕有的,出身正統古典音樂教育,卻在成長中發展出爵士樂風格,讓他在兩種迥然不同的音種之間揮灑自如。上世紀八十年代認識了新探戈大師Piazzolla(也是手風琴大師和作曲家)後,更得到啟發,把 Javas (上世紀初一種法式快速小步圓舞曲)、Musette (源自法國中央高地,傳統上以一種叫musette的風笛演奏,曲風其後被巴黎及意大利手風琴師吸收,成為法國一種流行於1880年代巴黎咖啡館與酒館的舞曲與樂風,嚴格來說,Javas也是一種Musette舞曲)、Valse-musette ( 加入了稱為la toupie的旋轉舞步變奏的貼身Musette舞曲) 等傳統法國手風琴風格,跟爵士、探戈等樂風融合,創出自成一格的New Musette。
有看過大師演出的朋友,一定會留意到他常用的那台名琴 - 黑色的Victoria按鈕式手風琴。最吸引的,當然是它的音色,右手清脆宏亮,尤其是高音,左手低音鈕音質也很純淨。簧片品質是手風琴音質的關鍵,這台Victoria是用手工簧片 (a mano,特點子是簧片與片框間隙很小),故聲量能夠很大,也能極細,強弱音均保持純淨溫潤。另一方面,這琴左手變音器超多,音色變化可以很大,可用來彈主旋律,一般手風琴左手按鈕音色單調,只用來伴奏。大師每次演出,都喜歡把護蓋卸下,露出一排排的簧片音孔蓋,應該是要讓琴音亳無過濾地傳送出去吧。
大師為DG灌錄了多張唱片,是第一位獲DG推介的手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 |
Bandonéon 按鈕手風琴 <圖片來源:wikipedia> |
大師本身是演奏家,也從事手風琴音樂創作,這次音樂會,不能沒有自己的作品吧,於是我們便有幸聽到他親自演奏的La Valse à Margaux。這闕情深款款的New Musette風格圓舞曲,是大師向 Piazzolla致敬的作品,以報答這位新探戈大師對他在New Musette創作上的鼓勵。New Musette那種強烈的Jazz節奏,跟古典音樂共冶一爐的風格,與手風琴的特性,配合得天衣無縫。
這晚精彩的演出,也有一點瑕疵,可能部分觀眾並非音樂會常客,出現了多次演奏未完便鼓掌歡呼的情況。不熟悉的冷門曲目,觀眾在樂章之間拍錯掌,也許還情有可原,但維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這種耳熟能詳的曲目,似乎是不能原諒。不過大師十分隨和,只是跟指揮或首席小提琴手笑笑,便繼續演奏。
感覺上,來參加音樂會的,不是手風琴愛好者,便是旅港法國人,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手風琴音樂,甚至國際級大師如Richard Galliano,依然是陌生的。散場時遇到台灣手風琴演奏家蔡偉靖老師,蔡老師一直在台灣推廣手風琴教學,近年也常來香港,去年曾經有機會向他請教了選擇手風琴的問題。「你也來了?」他應該不大記得我是誰了。作為一個手風琴愛好者,如此難得的音樂會,怎能不來?
<Richard Galliano演奏圖片來源:hansspeekenbrink.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