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受感召而回歸的現象,也在人類當中發生,只是人類的行為遠比海龜複雜,感召甚至可以是隔代傳遞。回歸的可能是父輩的故鄉,但回歸的也不一定只是一個地方,可以是一種傳統與生活方式。回歸的過程,多會帶來生命中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與此同時,亦為回歸的地方或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力。外表若典型本地農夫、眼中卻閃耀著一種藝術家光彩的 Michael,是一個例子。
能說流利廣東話、以中文名字「梁志剛」作為 Facebook 戶名的 Michael,其實並不懂讀寫中文。在英國出生,也一直在那裡生活和接受教育,畢業後曾在倫敦、阿姆斯特丹和紐約等地工作,三年前卻選擇到父輩祖居的香港,開展他心目中的理想事業。有科學研究指出,海龜對出生時第一次接觸過的海水氣味(也有說是地磁傾角與強度),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成年後亦憑此尋回故地。單憑一些捉摸不到的感覺,在許多年以後,仍能跟一個地方牽引到一起,是大自然的奧妙之處,只是這種出生地的記憶,無法遺傳。對於在地球另一面出生長大的 Michael 來說,把他跟香港牽引在一起l的,也許就是廣東話。不過他希望回歸的,並非單純的一個地方,而是這個城市中已經近乎消失的生活方式與傳統。
朋友之中,有一位來自大嶼山偏遠村落,雖然早已隨母親移居市區,仍然記得外公談及過去的村中生活:現時荒廢了的谷地,曾經是一年兩造的稻田;村中從前還有養蜂,外公會採集蜂蜜拿到大澳出售;那時候的大澳,仍然是出產海鹽的地方。只不過,這種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都是大半個世紀之前的事了。養蜂、耕種、製鹽,對被定位為亞洲國際商業都會的香港來說,早已式微,特別是養蜂與製鹽,在現代香港人眼中,更是何等的陌生;然而對於 Michael 這位年輕的英國設計師來說,卻是讓他留下來的主因。
認識 Michael,是因為出席一個誠品書店舉辦的講座,隨後獲邀參觀他剛從牛頭角搬到油麻地的天台農場,也逐漸了解多一些他的故事。來港三年,Michael 已經分別創辦了 HK Honey、HK Farm 與 HK Salt 三個項目。很難想像,一位一直專注設計手提電話的工業設計師,會毅然放棄一切,到一個農業早已式微的商業城市來當一位農夫。但正正是過去多年的刻版生涯,大大打擊了他的創作力,才令他決定離開。反而每次來港探望親人,總能讓他在創意方面得到一些啟發、一些鼓舞的感覺,累積下來,更加堅定了他「回歸」香港的決定。
投入農業生產,可以有很多種形式,然而香港的社會已經轉型,尤其在寸金尺土的今天,絕對不利於傳統農業,業者必須作出各種適應環境的改變,對於一位充滿創意的設計師來說,這不是難事,甚至更是一種行刺激創作靈感的催化劑。Michael 沒有到新界的鄉村落腳,而是選擇在擁擠的市區當一位城市農夫。在沙田排頭村隨本地養蜂專家葉其學師傅學習養蜂技術後,他打破傳統,開始在灰濛濛的石屎森林中養蜂,開展他的 HK Honey 項目。養蜂讓 Michael 學習到新的事物,也給了他以一個新角度去看大自然的機會,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名為 HK Farm 的新項目 - 在牛頭角工廠大廈之上建立天台農場。表面看來,兩個項目都是在推廣市區耕作、有機農莊和自給自足的訊息,背後的動機,其實是對「可持續」的價值觀的探討,希望讓香港成為一個更富持續性的城市。
Michael 的心目中的「可持續性」,是廣義上的,除了環境方面,也關注到文化、社區、社會意識等方面。項目選址定在牛頭角、油麻地等舊社區,除了是節省租金成本,這些地區仍然保留著不少傳統的社區聯繫,也是主要原因。Michael 正開始把天台農場擴展到區內的其他天台,除了耕種,也開放讓街坊用作休閒空間。鄰近著名的美都餐室,已有意讓他在天台建農場,另一個香港的傳統老區堅尼地城,也將會有港島第一個 HK Farm 天台農場。
Michael 從事的三個香港項目中,比較特別的,是 HK Salt。這是一個關於製鹽的項目,場地不在城市,而是西貢郊外的海邊,靈感也是來自印度聖雄甘地在1930年發起的「製鹽長征 (Salt March)」。當年甘地為了抗議英國殖民政府壟斷食鹽專賣,沿著印度沿海步行 240 英哩,呼籲群眾自行製鹽,作「不合作、非暴力」的公民抗命。不過海鹽也曾是香港漁村過去其中一種重要出產,HK Salt 背後的意義,跟其他兩個項目,還是大致相同,只是把牛頭角、油麻地的社區,換成大浪西灣的村莊;從城中舊區的唐樓工廈,移師大浪西灣的沙灘。
為了製鹽,Michael 特地到海水清澈的西灣,搭起帳蓬,住了足足一個月,驚訝地發現,香港也有如此絕美的自然風景。對於大浪灣,自己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因此對 HK Salt 項目特別有興趣,於是,大浪西灣便成了我們談得最多的話題,談到山水的自然美,也討論了把海鹽生產引入西灣以助鄉村復育的可能性。不過 Michael最感興趣的,始終是養蜂,對他來說,,這是一種嗜好,也是可以讓他心境安寧的活動,甚至希望在退休之後,可以全身投入養蜂。
從事蜂蜜、蔬果、海鹽這些本地傳統作物生產,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引起討論、促進溝通的工具。在生產的過程中,認識社區中不同的人,聆聽不同的故事,並透過 Michael 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意,設計成不同的產品,是希望向大家展示回歸簡樸的美好與喜樂。提醒香港人這種已被遺忘的生活方式,讓大家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城市,創造一個更富持續性的香港,才是 Michael 的最終目標。
(文章另見於2013-6-9 <主場新聞>)